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5225 15
2010-03-12
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学和财务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它是研究人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如何使期望收益最大化,或者是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如何使期望风险最小化,其所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是多元投资组合的最佳比喻,这似乎已成为现代金融世界中的一条真理,掌握着数十万亿美金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经理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资产组合。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确实是这样的吗?人们在规避风险时是在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吗?如果不是的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这一行为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拟采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检验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其具体过程如下:

    现假定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S,目前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考研,二是就业;在毕业前S拥有的时间为T。在考研上,他花费时间的权重为w1,期望收益率为E(R1);在选择就业上,他花费时间的权重为w2,期望收益率为E(R2),那么,按照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在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的情况下,他应该把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分配到两种选择上,并且获得的期望收益率应该为:

E(R)=w1*E(R1)+w2*E(R2)     (1)

     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S并没有这样做!大学生S只要认定选择考研的期望收益率大于选择就业的期望收益率(或者选择就业的期望收益率大于选择考研的收益率),那么他就会把所有的时间T用在考研(或就业)上,而不是把时间T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分配到两种选择上。因为这样做的话,理性的投资者S知道这不是在分散风险,而是在增加风险。因为对一个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智力有限的大学生S而言,他不可能在选择考研的同时又选择了就业,除非他是一个非理性的投资者。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学生S的期望收益率应该为:

E(R)=E(R1)   或者
E(R)=E(R2)                    (2)

   显然,表达式(1)和(2)完全不同,那么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是说,大学生S在哪种情况下才算是真正的理性投资者?

   理论是用来解解释现象的,当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现象的时候,我们说,放弃的应该是理论,而不应是现象……

(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12 23:00:56
我觉得还是风险的度量问题
你这个分散,风险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3:10:09
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就业,有了工作后再上在职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当前收益,又可在读完在职研究生后得到更大收益。也就是说这是符合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的做法的。
现在的**高级官员都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也是最好的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2 23:12:51
模型没有写全,要追求的是期末效益最大化。该模型如果没有约束条件,权重求出的值可以为负数,也就是说不单要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其中一项,可能还要借另一项的时间来做这一项,这些直接取决于效用函数的设定。所以,复杂的现实是不能简单地用模型来说明的,模型的使用需要很多合理的假定和条件。
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17:26:17
sunny030015 发表于 2010-3-12 23:12
模型没有写全,要追求的是期末效益最大化。该模型如果没有约束条件,权重求出的值可以为负数,也就是说不单要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其中一项,可能还要借另一项的时间来做这一项,这些直接取决于效用函数的设定。所以,复杂的现实是不能简单地用模型来说明的,模型的使用需要很多合理的假定和条件。
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感谢您的回答。但针对您的三句话,我有三个问题:

(1)如果模型没有写完的话,您认为该如何完善?

(2)没有硬性的规定用于哪一项的时间不能少于多少,所以权重不可以为负,最小为零;

(3)最后一句话说的真是大实话,但太笼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3 23:20:38
(2)式的期望效用不用再加权重了,因为你已经选择了考研或工作,应当是全部时间都用在其中之一上。
另外,考研和工作风险相关性也不一定为负或零,而且考研和工作边际收益会递减,考研只要达到一定分数线就可以,再高就没太大用处,不像投资收益越高越好。这样的话反做不到分散风险,而是加大风险,因此人们通常只选其中之一。
另外,证券组合所能够分散的风险只是“非系统风险”,而考研和工作的系统风险是无法分散的,如果预见当年应届生的整体工作形势不好,当然很多人就只选择考研了。
最后,证券组合理论只是一种理论情形,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与现实悖论的地方,并非越分散越好。也不奇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