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64 1
2004-12-28
(一)

  每到年终,各个报纸、刊物、电视等媒体照例都要进行一下总结,盘点一下这一年内发生的大事,预测下一年的趋势。最近,我频频接受采访。其实,问题总是那么几个。在回答记者的时候 ,前半段,我非常乐观。对当前形势充分肯定,颂歌唱得比谁都响。对于各种流言蜚语统统斥之为无稽之谈。后半段,我非常担心,恐怕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经济在2004年交出了一份非常亮丽的成绩单。GDP增长率在9%左右。通货膨胀率在5%左右。外贸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增长35%以上。外汇储备超过5400亿美元,金融形势相当稳定。中国国力突飞猛进,难怪世界上称赞中国经济奇迹的人那么多。

  (二)

  记者们很关注当前的利率和汇率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29日加息,打破了保持多年的固定利率。是否还要加息?我的回答是相当肯定,只要还存在着负利率,就一定还会加息,而且加息的幅度要大大超过上一次。目前通货膨胀率为5%左右,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2%。负利率高达3个百分点。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利率一定会上调。这次利率调整的幅度不大,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冲击。重要的是给人们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的金融体制在僵化了多年之后终于走向了利率市场化。

  (三)

  外界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议论纷纷,流言泛滥。说什么人民币面临空前压力,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好像人民币不升值就混不下去了。

  其实,压力由何而来?压力无非是来自于内部或者外部。

  从内部因素来说,中国外贸顺差在2004年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相对于超过10000亿美元的外贸总量而言,这点顺差实在算不了什么。既然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就不存在为了维护币值而调整汇率的压力。

  最近一段时期,美元连续贬值,人民币搭便车,相对其他货币也连续贬值。如果中国人真的吃了亏,怎么中国人没有叫苦,倒是不少外国人吵吵嚷嚷要人民币升值?2004年外贸上取得的成绩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的。记者问,你看人民币汇率能够稳定到什么时候?我回答说,既然没有吃亏,又没有不可抵御的外部压力,那么能赚一天就赚一天。起码在圣诞节和中国春节之前犯不着变动。

  从外部来看,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在北美。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对美贸易。因此,只有美国才有能力给中国施加压力。道理很简单,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必须双方愿意,只要有一方不干,就吹了。购买方具有一种很难被剥夺的权力—用脚投票。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如果认为吃亏了,马上可以退出交易。国际市场上大多是买方市场,死了张屠户还吃连毛猪?在贸易谈判中,即使顾客不是上帝,起码也是爷爷。

  美国声称在中美贸易中,美方逆差高达1200亿美元。中方承认的数字也在700亿美元以上。不论哪家数字准确,反正美方的逆差数字不小。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给中国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如果美方采取某种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就会给中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美中贸易谈判中,美方具有施加压力的手段和砝码。最近,美方接连发起反倾销,在12月13日对中国家具反倾销,影响到将近10亿美元出口量。可以预见,反倾销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困扰中国出口。

  可是,我们却不必担心美国会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别的国家都可以批评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够灵活,唯独美国没有这个资格。因为,人民币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批评人民币汇率机制不灵活,只能有二种解释:第一,美元汇率机制不灵活。第二,人民币应当脱离美元体系。

  目前世界上没有人认为美元贬值是失控。美国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美元贬值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合同,降低了美国国内的失业率。从美国利益角度来说,美元的汇率机制是灵活的。即使最激烈地批评美国汇率政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如果美国金融高层指责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够灵活,实际上是在骂自己。美国高层的如意算盘是,让人民币升值几个百分点,然后再盯住美元。这叫什么灵活?如果人民币不盯住美元,那么必然要选择新的目标。美元的竞争对手是欧元、日圆。倘若人民币改换门庭,盯住欧元,势必有相当多的国家跟随人民币,转向欧元体系,那么美元的霸权地位立即分崩瓦解。哪怕人民币今后采取盯住一篮子货币政策,也必然严重地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世界上存在着为数极大的欧洲美元、亚洲美元和石油美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中都有大量资产以美元形态存在。一旦这些国家脱离美元体系,抛出一部分美元,转向欧元或者其他货币,美国的金融体系就会发生八级地震。姑且不说是对是错,美国政府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的霸权地位有两根支柱,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从美国的利益来说,最好是全世界的货币都盯住美元。让美联储执掌全世界的铸币权才好。在华盛顿,如果说美国的霸权地位是个西瓜,那么,美中贸易逆差连粒芝麻都算不上。别看美国政府中也有人喊上那么一嗓子,但是要较真起来,美国政府马上会改换口气,要求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因此,反倒是中国方面应当经常有些人出来,非官方地表示一下态度,今后人民币汇率机制要更加市场化,提高灵活性。说得越多,老美的态度就越亲热。

  日本政府最近的表现相当恶劣。不自量力,居心叵测。日本对华贸易有600亿美元顺差。日本占了便宜还要卖乖,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按理说,在中日贸易上,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一旦人民币升值,在购买同样数量货物时,中方支付较少。可以支付较少的人民币归还等额的日本贷款。可是,日本在压人民币升值上扮演了急先锋角色,不能不让人怀疑日本的用心何在。

  谈到热钱,哪里有什么热钱?热钱的定义是短期投机资本。投机的前提就是流动性。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是条单行道。美元兑换人民币没有任何问题,想倒着兑换出来就麻烦了。非法跑出去一个亿美元就是通天大案,哪里有可能威胁到币值稳定?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体系尚且没有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

  (四)

  居安思危,当日历翻到2005年的时候,中国离金融危机又近了一步。众所周知,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到了2006年,外资银行将在国内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将发生根本改变。时间只剩下来二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中国的金融危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2004年金融当局做了不少事情:抓两头,带中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改组,争取上市;农信社改革;在原有的金融机构基础上组建了一批新的银行等等。但是,说到底,金融体制改革依然是避重就轻,粉饰太平。修修补补,没有重大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在金融产权所有制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民营银行试点至今尚未放手。在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方面没有得到显著进展。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金融系统并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的变化。维持金融稳定固然有功,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开放金融行业的最佳时机。中国至今尚且不敢对内开放金融行业,怎么有能力应付对外开放的冲击?我们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连对付几个新生的民营银行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够对付那些外资巨无霸和金融大鳄?

  (五)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依赖着三道防火墙:第一,高储蓄率;第二,相对封闭的银行体系;第三,人民币不可兑换。可是,这三道防火墙在未来二年内都要发生变化。而这些不可阻挡的变化一旦发生,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导发一场金融风暴。

  首先,中国的储蓄率在最近20年内一直保持在35%以上。最近,我带着二个学生做了一项关于世界各国储蓄率变化的研究。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来看,高速增长依赖着高储蓄率。经济起飞阶段(Take-Off)大约在20-25年。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国储蓄率变化的历史数据。数据证明,高储蓄率恰恰发生在这段期间内。在经济起飞大约25-32年之后,各国的高储蓄率无不下降。欧、美各国目前的储蓄率只有15%左右。

  格罗曼的消费理论证明,每个人的消费模式形成于他的青年时代。按照这个理论,可以推出一个推论,高储蓄率仅仅存在于高速增长的第一代人。由穷变富的这代人具有最高的平均储蓄率和边际储蓄率。然而,他们绝对不愿意让下一代重复创业时代的艰苦。用跨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可以证明,这些个别人的消费模式的变化经过综合之后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可扭转的影响。高储蓄率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世界各国无不如此。我们祈祷上苍,但愿中国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储蓄率。可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经济规律绝对不随某些人的意志转移。中国大陆年青一代的消费模式已经非常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年青人花的比他们父母多多了。

  中国的高储蓄率能够维持多少年?日本、亚洲四小龙的高储蓄率也就维持了25-32年。如果我们把1980年当作经济起飞的起点,那么按照世界各国的规律,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延续25-30年左右,那么到了2010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将发生明显下滑趋势。换句话说,留给我们的高速经济发展的黄金岁月已经不多了。如果储蓄率一旦下滑,脆弱的银行体系就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次,目前外资银行尚且不能在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因此,老百姓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把钱存进国有商业银行。一旦外资银行获得在内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机会,会不会有一部分资金分流进外资银行?恐怕只要有10%的新增存款分流到外资银行,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就要出现流动性危机。

  第三,只要维持人民币不可兑换,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国际金融投机集团炒作人民币。关键点并不在于监管那些外资投机集团,而是一旦风吹草动在国内民众和企业中引起的放大效应。

  (六)

  第一道防火墙也只能工作到2010年,后二道防火墙只能工作到2006年。留给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时间只有二年了。

  如果我们还有十年、八年时间,那么,修修补补,稳扎稳打的改革方式还有可取之处。

  从某些金融负责人的个人利益上来考虑,如果只有二年任期,那么太太平平地混过这二年,平安着陆,也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可以保持在9%的高水平上;

  如果我们的储蓄率依然保持在40%左右;

  如果国际市场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如果我们的银行系统能够不再制造高额的不良贷款;

  如果我们的金融还能保持相对封闭的体系,基本上回避外来的冲击;

  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入高唱颂歌的行列。可是,很不幸,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所有这一切都按照最理想得蓝图实现。一旦这些要害有一项或几项脱节,那么在冲击之下,我们脆弱的金融体系就可能出大问题。

  (七)

   在2004年12月初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危险、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金融体制改革。如果在2005年还是采取温温吞吞、修修补补的方式,那么,金融危机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民营银行代表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尽管一拖再拖,但是开放民营银行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衷心希望在2005年能够开放民营银行试点。既然早晚要开放,晚试点就不如早试点。现在就动手已经太迟了。如果在2005年还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也许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应对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并且要提出各种方案,如何在处理金融危机的同时创建民营银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2-28 20:43:00
梁小民:我国经济环境的特点 作为中国企业家,应该适应中国的环境。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还不是一 个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了解在这种转型经济中政府行 为的特点,以便适应这种环境,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得到发展。

  在我们现阶段的转型经济中,控制经济的仍然是政府。在GDP中,国有经济和 非国有经济大约各占一半,但国有经济控制了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也就控制了整个国 民经济的命脉。中国国有经济的核心是186家特大型国企。这些国企尽管也进行了 股份化改造,甚至上了市,但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占,重大决策仍由 政府作出。这些国企并没有成为真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独立企业。政府的控制是这些 企业决策与运行的硬约束。这些企业受政府约束,也得到政府给予的许多优惠,如行 政性垄断地位、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货款或其他优惠条件等。民营企业则一般得 不到这些有利的条件,在进入资格、融资等方面与特大型国企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 就是民企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也是民企作出决策时必须首先考虑的。

  在这种经济格局之下,我们的宏观调控与完全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差别。在完全的 市场经济下,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这对企业只是 一种软约束,企业可以按政府的引导决策,也可以不按政府的引导决策。例如,在经 济繁荣时,政府加息,目的是希望企业减少投资。但如果企业要增加投资,也不违法 ,政府无可奈何。只不过在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完全负责的情况下,这种引导是有效的 。在我国现在的情况下,特大型国企仍不是这种企业,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还没有起 到决定性作用。仅仅靠经济手段,引导作用极为有限,政府就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 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调控经济。从去年底到今年,经济过热,政府并没有采用加息 这种经济手段,而是用严格土地审批和停止贷款这种行政方式来抑制经济过热。这对 企业的决策与运行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以及实力 并不强大的民营企业影响更大。企业在作出各种决策时要把这种行政式调控作为一种 随机冲击。随机冲击就缺乏规律性,难以预期。这加大了企业决策的困难。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政府应该依法来干预企业行为。我们市场经济尚且不 完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立法不健全,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执法的困难。这使企业的 决策与经营遇到了更多市场经济下不应该有的困难。以税收为例,政府应该依法征税 。如果税法是一清二楚的,企业可以知道自己应该纳多少税,并在作出决策时考虑到 这一点。但我们现在显著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税收之外还有政府各个部门的收费, 在有些地方政府的收入中,收费甚至大于收税,许多收费并没有法律依据。由地方政 府或其个别部门决定,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也并不合理。企业在作出决策时很难考虑 到这一点。各种苛捐杂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甚至逼迫企业赞助地方政府各种活动的 事也常有发生。二是税法本身还有许多条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例如,不同所有 制企业,内资与外资企业税赋的不平等,税法本身较为混乱等等。这种不规范的税法 当然不利于企业的决策。

  政府依法用管制方法来限制企业行为是各国的惯例。但我们的许多管制也是非规 范的。管制的作法之一是进入限制,这对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利益 是必要的。市场经济各国主要用资格限制,即规定进入资格,政府审查申请者的资格 ,符合有关规定者可以进入。但我国往往是采用个案审批。进入资格的规定并不具体 ,执行中就会形成审批者“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情况,企业不得不 走非正规路了,甚至贿赂审批人员。这也使政府的权力过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本来应该是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才由政府做。但 在我国,对企业的限制还相当多,这就限制了企业决策自由。就价格而言,政府该管 的只应该是那些自然垄断行业涉及普通百姓基本生活保证的产品,如自产水、天然气 等。但我们的许多价格,如民航机票、旅馆甚至电影票都在政府价格管制范围之内, 企业的定价权大大缩小了。就资本市场而言,应该对所有企业平等开放,但现在民营 企业难以进入资本市场。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国还相当普遍。

  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规范给企业决策和运行带来了困难。但改革是渐 进的,我们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我们也不可能等市场 经济环境完善了再去做好企业。对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客观环 境,善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来发展自己。在过去客观环境更为恶劣的情况下,仍有 许多企业获得了成功,在今天的客观环境比过去有更许多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 理由不去做好自己的企业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