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异论》二十年,批判极左思想任重道远
《资本异论》一书指出了古典经济学中的错误,证明商品交换比例并非像斯密和马克思等人认为的那样由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劳动价值论不能成立。《资本异论》还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资本利润来源的过程存在逻辑错误,因此,剩余价值理论的结论“资本利润完全来自剥削、必然来自剥削、只能来自剥削”也不能成立。
黄佶在向马克思指出《资本论》中的错误(摄于马克思故居)
马克思指出存在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情况,是完全正确的,无人能否认。但是,剥削所得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我们的确应该消灭剥削现象,但是不必以消灭私有经济为前提,因为两者之间毫无必然联系。
中国的安全、稳定、统一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发展中国经济需要无数投资者和企业家全身心地投入,长期艰苦努力。中国急需在高科技领域突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绞杀,而高科技领域的特点是风险高、投资大、回报慢,国家不可能包办所有方向的资金支持,需要民间积极投资、承担风险并耐心等待。
学界目前对中国允许发展私有经济的解释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有积极作用”这种说法不仅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私有经济的合理性问题,反而为无良老板剥削员工和 政府 官员默许企业剥削劳动者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利于劳动者抵御剥削。
剥削现象的根源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和雇佣者谈判劳动力价格时地位不平等,缺乏博弈力量。因此,资本家越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反而越能减少剥削。中国需要一次新的解放思想运动,彻底破除全社会对私有经济的错误认识,彻底、永久地消除民间投资者和企业家的顾虑。
把资本利润和剥削所得划等号,还使投资者群体被劳动者群体视为“剥削阶级”、“阶级敌人”。“消灭资产阶级”的斗争往往发展为“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消灭异己思想”、“消灭思想”、“消灭思想者”的斗争,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是极左思想的理论根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类全面灾难是其必然后果。
二十年前,1999年12月,我赶在二十世纪末,完成了这本八万字的小书《资本异论》,并且全文上网发布(
www.nows.com/z)。2002年,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际金融报》分十期连载了其主要内容。2003年,由中华发展基金会全额资助,在台北出版了繁体字纸质版。
《资本异论》和第一版《资本论》在一起(摄于马克思故居)
二十年后的今天,极左思想仍然在中国大有市场,“消灭私有制”、“私有经济应该逐渐离场”之类的声音不时泛起,让私企老板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无心长期经营,随时准备移民,或者已经移民。政治上“宁左勿右”的势头也在迅速上升。
不论是找不到工作机会还是身陷极端政治狂热,都会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
今天,我参观了马克思的故居,浏览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看到了他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马克思为劳动者的利益战斗终身,但是他在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相反的结果。我们作为后来者,理应完成马克思未竟的事业,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马克思手持《资本论》,黄佶手持《资本异论》(摄于西蒙广场,塑像作者:吴为山)
(黄佶,2019年10月14日于德国特里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