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先生是耶鲁教授。早闻大名,可谓久仰。PK争的是真理。一本《xxx逻辑》。陈教授的书的出版和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的时机是非常有趣的。笔者本人,长期(包括现在)在美国从事金融和投资陈教授是很关心他的作品在中国的销路的。像我们这种搞实际操作的人,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亲历过这场危机的许多重大时刻。天天同金融打交道,属于那种从来就没有到过云端的人,不过作者体会之深,感受之强烈,也许是陈先生所不具有的。自然同《逻辑》看法不一样。我PK陈教授的原因,是陈教授这一次没有站在历史的一边。不仅如此,陈教授还希望用自己的书让许多人同他以起,不站在历史的一边。写书不是为了出书。想写书实在是太有冲动了,太有一点想法,太希望自己的想法影响他人。否则是不会弄这种在古书“红袖添香”的浪漫中在才有乐趣的苦差事。我想,陈先生也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思想影响人。
但是,陈教授所宣扬的思想既不是新的,也不是正确的。在世界经济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以后,新自由主义的以金融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受到全世界的质疑。即使在美国,陈先生讲的那种在危机以前相当盛行的以市场化金融体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已经受到许多批评。美国政府民间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呼声十分高涨。即使在经济危机严重关口已经过去的今天,也是这样。这场危机,是全人类反思新自由主义,反思金融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的时期,陈教授还向中国公众大里宣扬那种受到反思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体系。世界上有许多经济学派。即使在美国出来占统治地位的芝加哥学派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学派。许多时候,一个经济学家选择某一种学派,往往是认为那个学派恰到好处的解释了世界。其实,很多时候,经济学家背后是价值选择。这不用辩论了。《xxx逻辑》(以后简称《逻辑》)一书通篇立论都是新自由主义。该书用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把已经被历史嘲弄了的东西,在当成真理兜售给中国人。这本书反对政府干预,提倡私有化,提倡金融自由,提倡中国走以金融为中心的经济虚拟化道路,走一个“金融的资本主义”(financial capitalism.这是美国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的)的道路。陈教授在美国一定是接触过这方面的思想的,可能是选择性的忘记了。
陈教授否定国家博弈中的国家利益。认为西方的发达是体制的优越。这是贯穿《逻辑》中的中心线索。所以,中国要崛起,必须学习西方的体制。具体的讲,就是金融的资本主义道路。让虚拟经济统治实体经济。陈先生忘了三点。第一。西方国家在历史上的确大力抢夺别人。就以美国为例。美国这片国土原来不是印第安人的吗?第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抄袭西方的体制,有那一家弄好了自己的事情。倒是中国走自己的道路,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亮点;第三。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的以金融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能走到今天,靠得就是对发展中国家货物和服务的免费获得。否则,美国金融体系制造出那么多的“财富”如何能够变成实物和服务?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行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越大,那么金融资本和有关的阶层,在国民实体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越大。假如中国走美国的金融道路。金融体系中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量的金融财富假如不能通过货物的入超来实现,中国下层人民在国民实体财富的分配中比例越来越小。中国必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人对此视而不见。
上述这些观点,实在不是什么新的观点。
《逻辑》的方法和基础是错误的。陈教授开宗名义否定价值的存在。这不是《逻辑》才有的观点。也不是《逻辑》最先提出的观点。这其实这不是《逻辑》的发明。在19世界西方经济学弄了一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比《逻辑》早100多年否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没有所谓的内在价值。一切所谓的价值都是由需求者的主观决定的。边际革命的目的是要打破从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边际革命以后,价值变成主观的了。换句话说就是,我说你是绝世天才,你就是绝世天才。我说你是绝世笨蛋,你就是笨蛋。你(产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按边际革命家包括陈教授,巴菲特通过寻找“内在价值”的进行投资是注定要失败的。所有的证卷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按陈先生的这种逻辑,华尔街制造金融垃圾,通过金融创新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都是有道理的。这种观点认为,金融证卷的价值都是主观的。所以,华尔街这类机构的目的不是要去创造或发掘有内在价值的投资,而是通过各种手法让投资者认为,华尔街制造的垃圾都是珍宝。这虽然是华尔街过去的做法,把它公开合理化还真不少。但是在今天这种历史时机,可不多,即使在美国也不多。我们将会指出《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将金融变成类似于时空大搬移的“神力”,是经不起推敲的。
《逻辑》为了说明效用决定价值的理论,还举银河系计算机系统。认为这个计算机系统没有发挥作用,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在摧毁价值。这就更显出作者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的片面,对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努力的不负责任评说。在效用价值论只是从需求的一方来理解问题。谁都知道,假如产品的价值只是由需求一方来决定,所有的产商都得关门破产。其实效用价值不仅否定劳动者价值中的作用,也否定了资本在价值中的作用。按作者向读者推荐的这种理论,资本同劳动都不创造价值。笔者在国内以前也是学习劳动价值论的,到了美国开始学习效用价值论。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按照效用价值论,假如一个国家的GDP或当年创造的财富的价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或劳动投入决定的话,那这个国家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就业率?《逻辑》举例说,你化了几十亿修一栋大楼,没人住就一钱不值。但是也不能说,你有了住大楼的主观愿望,你就能向孙悟空一样变出一栋大楼。而要造出满足你需求的大楼,你必须考虑造大楼的成本,考虑这个大楼的内在价值。马歇尔为了避免效用价值论的这种误区,搞出了一个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在这里至少成本或者边际成本是被考虑进去了,资本和劳动的因素也被考虑进去了。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一个国家的理论必须为该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逻辑》按照自己的理论,得出一个中国搞自己的尖端计算机摧毁价值的结论。按照这种逻辑,西方目前的技术垄断,发达国家迫使中国在世贸条约中承诺实施高科技零关税,中国长期在科技上落后,都是合理的。其实《逻辑》这本书,在这里,在整部书都犯了不理解什么是财富的问题。
好了开头的话就写到这里。这是理解《逻辑》基础。
第一部分
正本清源,解剖谬误
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全世界都在重新认识金融自由化,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政府控制。然而《逻辑》似乎认为,这种强化政府干预的潮流不符合是对民主和法治开倒车。《逻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的发展应不应该,能不能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逻辑》声称西方的先进在于体制先进,尤其是金融体制先进,是西方能搞价值的“时空”大搬移。假如,西方的发展真的是体制的先进,那么中国的体制显然是落后了的。那么《逻辑》向中国公众推荐的究竟是什么体制?什么是金融体制。
第一节
金融社会的潜规则
在离开校园以前,我同《逻辑》的作者一样的认为,金融是导致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的社会是金融不断深化,无所不包的有效的金融社会。金融通过将未来现金流变现,将现在的储蓄投资未来,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交换。这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取代过去由政府或传统家庭承担的许多功能。在那种抽象的金融理论模型中,消费者在众多信贷、保险、投资、养老、医疗,理财金融产品中去挑选并找到最理想的投资理财组合。政府应当从医疗,养老,其他许多社会保险中退出来。将所有社会保险功能金融化(同时将是私有化)的结果,会“藏富于民”,实现拆散每个社会成员的政府或家庭的社会保险网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逻辑》一方面要反对政府的必要干预,一方面又反对中国家庭保险网。它要打的就是这两只“虎”。
假如政府和家庭都打倒了,农民土地的私有化,剥夺农民这种家庭养老的基本保障,就顺利成章了。
《逻辑》通过通俗化的金融语言,从新向中国公众推荐的这种社会模型,其实就是笔者当初呆在象牙塔时所奉行的社会模型。那也是西方,美国,拉丁美洲等国曾经奉行过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政策。现在,这种模式在这些国家走到了尽头。美国正在寻求医疗保险的改革——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革。但是,《逻辑》现在却通过谈论金融的方式,又把这个东西捡了回来。
这个模式的基本依据就是每个消费者都能准确评价各种风险,而且有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最佳的组合,而且有金融能力投资者中最佳组合。以张三、李四为例。无论张三还是李四,在这个社会中,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有足够经济能力的投资(保险)未来的能力;第二是准确评估风险。主要是两方面的风险。一个是他未来的责任(需要)的风险,一个是他投资本身的风险。
在这个模式里,假如张三、李四无能了为未来买投资(保险),又失去了政府和家庭的保险网,张李二人都会沦为赤贫。劳务所养,病无所医。《逻辑》神化了金融。在金融化过程里跪下的是弱势群体,使社会更严重的分配不公。
假如他们有能力为未来投资,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他们有能力评价上述两种风险吗?
答案是:准确评估金融风险几乎不可能。笔者长期从事金融投资,在工作上拥有许多个人投资和不具备的条件,尚且面临投资中的不确定性诚惶诚恐,失误不断。不用说单个的消费者了。我想《逻辑》作者自己是不会假定每个消费者都是“上帝”能掐指一算,算出未来资金需要和投资回报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作者这种大学者也不例外。我接触了好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面对不确定性都是非常谦卑的。如果这一批人低估了未来的责任和投资的风险,未来将会出现现金流入不敷出而沦为赤贫。张三、李四的命运表面上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掌握在命运,偶然性,和概率性之中。命运偶然的一击就会吹灰他们终生建立的“金融网”。这个张三、李四可能是任何有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社会真的希望把自己的这些子民推向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
在金融市场上博弈是不平等的。在选择“最佳投资(保险)组合上”。平民和亿万富翁是不一样的。后者大多有自己的班子,或者在大金融机构受到特殊对待。这些人在风险评估上,先他人一筹。在美国许多特殊的投资工具是为富人而设定的,例如对冲基金。投资者要想投资对冲基金,必须有至少100万美元的流动性高的投资。
将社会保险金融化,私有化(个人选择保险的最佳投资组合。其实意味着社会保险的功能已经私有化)。还有一个无法逃脱的厄运。那就是金融资本不断上演的繁荣-危机的宿命剧。在这种宿命演进中,许多中小投资者无法逃过资本,甚至终身积蓄大量卷走的宿命。以这次金融危机为例。美国许多大学,教授,甚至公职退休基金的资本,只有其应当支付的要求(liability)60-70%。这些大型退休金,都有庞大的班子管理,非常优秀的人才。尚且如此。我认识好些投资者,在2000年的危机中告诉我,数十年的积蓄大部分损失了。有一100位富翁,认为攒足了未来的花销,提前退休。一场金融危机将他的投资洗掉了大半。为生存所迫,又回去找工作,薪水只有退休前的1/4.许多人告诉我,不到10年间的两场经济危机,使他们不得不工作到不能工作的时候。
1999年到现在,美国标普回报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10年前,市场对未来可带着玫瑰一样的憧憬。结果如何?风险是很难准确评估的。
这就是《逻辑》推荐的金融社会,和优越的体制。不过,这种金融社会模式从来就只在书本里,在大学讲坛上存在过。即使在新自由主义最鼎盛的时候,美国也有社保基金,基本的老人医疗保险。《逻辑》要打的“虎”,在美国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