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并不是大盘见底的信号,更不是什么市场成熟的标志,这只不过是中国证券市场前进中的一次阵痛。大盘能否见底,取决于管理层对破发的态度。 中国西电成为自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上市首日盘中破发以来第一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来的第一例。此外,上市仅6天的正泰电器亦宣告破位;主板的破发疫情更是向创业板蔓延,刚刚上市不久的星辉车模和台基股份亦宣告“失身”,新股不败神话被打破。
虽然历史上往往在一批新股破发后不久就会引来大盘的强劲反弹,便对于此次新股破发事件,更多的市场声音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成熟的标志。那么,究竟此次中国西电首日破发事件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还是A股见底回升的信号?
破发与成熟无关
新股不破历来是中国股市的一大特色,除非极端萎靡的熊市市道之外,少有新股开盘瞬间破发的往例。而正是不正常的市场交易首日价格形成机制,导致大量资金囤积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新股申购,且无论好坏,只要是新、逢新必炒、追捧新股等等市场行为无一不是建立在新股不正常的市场定价机制之上,严重干扰了市场的有效定价,扭曲了资本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功能。
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买卖双方公开信息,公平博弈,最终有效定价!资本市场服务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赖一个具有基本定价效率的有效市场,如果新股不败的神话无法从根本上被打破,那么中国资本市场就没有完成真正的资源配置市场的这样一个基本角色定位。
所以,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制度建设,将市场的基本功能进一步放开,而不要把市场的主体和市场当成襁褓中婴儿不要去干预市场出于真实意愿的交易行为,市场的参与主体和市场自身才会成熟。
放眼世界股市,新股破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即便是在投资者较成熟的港股市场,新股破发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无疑新股破发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但问题是,这样的看法客观吗?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目前A股市场的新股首日破发与成熟市场的市场化发行并不一样。成熟市场的股市却不是因为行情低迷和高市盈率发行造成首日破发,成熟市场的新股市场化发行是以备案制为基础的,即公司上市不需要经历千辛万苦的审批、核准,他们只要能完成发行便能成为上市公司。所以说,这些公司不会等到发展成为很优秀、很有投资价值的时候才会申请上市,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往往在刚刚申请上市的时候并不具备承受过高市盈率的能力,所以其发行价与上市价格接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A股则不一样,上市公司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在行业中处于佼佼者的位置,能够获得上市资格。正是政策的层层审核把关加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从而造就较高的发行市盈率。两者的破发有其不同的立足点,简单对比欠缺公平,成熟又从何说起?
管理当局所期盼乃至大力推进的市场化制度建设,正在逐步趋向于成熟和建立。但在市场询价机制下上演的中国西电上市首日“破处”,却与成熟无关,更多的反映了当前的发行机制仍有待改进。
破发并不是见底的信号
历史上往往在一批新股破发后不久,就会引来大盘的强劲反弹,如1996年1月份,一些新股破发后不久,就迎来了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周期;2004年下半年新股持续不断破发后不久,也迎来了2005年至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周期。而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首次上市破发行后更是引爆了一轮从2.74元涨至30元暴利行情。每次大规模破发潮出现时往往会引发一场大牛市,其逻辑主要有两个:
1、只有新股破发,才能减慢新股发行节奏;只有新股破发,才能制止新股发行中的恶意圈钱行为;只有新股破发,才能制止新股发行导致的大盘失血。很简单,如果新股都发不出去了,当然只能不发。
2、新股的大批量破发甚至上市当天即破发,说明了当时整个市场已经遭受了大幅下跌,风险得以有效释放。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在20倍左右,所以才有“新股破发并意味大盘见底”的说法。但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发行市盈率也节节走高。去年6月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2.89倍,而去年12月份平均发行市盈率陡增至65.45倍。到2010年1月,35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更高达66.87倍,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以当前的66.87倍市盈率与当年的20倍相比,根本毫无可比性;因此,新股破发并不意味大盘进入投资价值的区域,仅仅说明此类新股缺乏超预期的业绩成长因素而已。
其次,新股破发可以减慢新股发行节奏的逻辑亦经不起事实的推敲。君不见,中国建筑、中国中冶的接连破发在先,近期新股发行还不是一样保持“高压”状态?与A股持续下跌对应的是,新股IPO速度并没有丝毫减弱,发行市盈率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仅1月29日,A股市场就有8家公司IPO齐发,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各四家。
新股发行的节奏谁说了算?不是市场,是管理层!与其说是新股破发可以减慢新股发行节奏,还不如说新股破发能否引起管理层的重视从而改变原有节奏罢了。
政策才是最主要因素
暴跌诱因:不得不说的恶性循环
持续发行的新股导致了市场的低迷,同时低迷的市场也让新股上市的涨幅大幅度降低,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根据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统计,目前两市打新的收益率正在逐渐下降。以1月26日上市的三只新股情况来看,禾欣股份、海宁皮城、巨力索具首日涨幅分别为25.97%、9.80%和8.25%,新股收益率大幅度降低,无论是较去年年底以及本轮IPO重启以来均出现大幅下降。而市场的低迷也导致近期新股不仅首日涨幅不佳,而且在上市后20日内的累积涨跌幅也有所下降,短期跌破发行价的个股数量显著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不高的新股中签者的收益率大大下降,赚钱效应大不如前,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重大冲击,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市场的运行。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密集的新股发行和过高的发行价格是造成当前资本市场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根据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统计,从2009年12月1日起,两市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发行新股数量达到70家之多,在这期间上市的新股数量也高达61家,无论从发行数量到上市数量都创下中国资本市场97年以来的记录;在疯狂发行的同时,高价发行的趋势也愈演愈烈,市场首发新股的P/E已经从30倍达到了平均60倍的水平,甚至大盘股的发行P/E也超过了40倍,过高的发行价格严重挤压了新股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空间,上市新股涨幅日益降低,破发个股不断出现,国内资本市场正在陷入“高价发行->微幅上涨->破发->继续发行”的恶性循环状态,长此以往,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管理层在行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迫在眉梢。鉴于目前新股发行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来改善:一是降低新股IPO发行速度;二是完善询价机制,合理确定新股首发价格。
所幸的是,近期新股的高价发行和连续出现的破发潮开始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在1月14日闭幕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在2010年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这意味着,在询价阶段有所动作,成为监管部门在2010年对待新股高价发行的“降温”首选方式。
而在中国西电“破处”的第二天,中国证监会立即在上海组织召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总结座谈会。很明显,管理层在行动了!
历史尤其是中国证券史应该牢牢记住这一天,即2010年1月28日,中国西电上市第一天便遭遇盘中破发,成为自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上市首日盘中破发后的首例新股破发,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来的第一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再一次结束了申购新股无风险的神话,对于A股市场来说是个进步,但并不是大盘见底的信号,更不是什么市场成熟的标志,这只不过是中国证券市场前进中的一次阵痛。大盘能否见底,取决于管理层对破发的态度。
作者:邹芯月 来源:《证券导刊》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