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业务在当前时点推出,另有一层行政目的,即防止A股市场的进一步下滑。然而,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一种崭新的金融工具来说,承载这一目的显然并不合理。
郄永忠说,担心以这种新交易手段作为“救市”手段,并非杞人忧天。
当前,试点方案尚未公布,即已有官员声称,这项制度不会放大市场风险,因为融资规模将大于融券规模。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这一表态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证监会在宣布试点消息之后,并没有及时公布相关的实施细则,市场上根据证监会的表态,已经推断证监会将会提高融券的保证金比率,从而人为地限制融券规模、放大融资规模。
“这样做的结果,与当年借股改时机推出权证的结果是一样的,必然会扭曲衍生产品的本意,最终毁在动机不良、管理不善上。”一位券商高管说。
借股改推出的权证市场一度热闹异常,但由于制度设计等等方面的不完备,权证产品已经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创新的前车之鉴。
与权证产品相比,融资融券给市场的感觉更是准备不够充分;而且在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频仍的现状下,券商以自有资金和证券为客户融资融券,客户与证券公司是对手方,证券公司如何保证自己对标的股票的研究报告公正,也是各家券商避免道德风险需要控制的重点。
融资融券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股市回归到正常的价值区间。交易可以将更多信息融入证券价格,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交易活动,当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和过低,可以通过融资的买入和融券的卖出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这也从反面证明,如果想以融资融券作为干预股指的手段,即已舍弃了这一机制最可宝贵的功能,即价格发现。
“当前的市场是不可能依靠一两项政策救起来的,这从这半年来屡推屡败的‘救市’实践就可以证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更需要的,是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学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前述券商高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