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进行的一点儿社会调查(多图) ************************ 三农问题一直是强坛上的热门话题,我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深入实际了解一些现实情况。这次我就从小的方面再说说。就以我老家那个村子为例,解剖麻雀。可能不具代表性,但或可为没有到过农村的网友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大家提供的情况多了,有代表性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 正在召开的两会好像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我观察到的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帖子在强国发过,只是其中的图片显示不出来。这次在新华重发也是为了获得一个可靠的图片链接。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趁春节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的机会顺便对我们那个村子作了一点社会调查,有看见的情况,也有听到的情况,仅限于我能接触到的。我调查的年纪最大一个村民年龄94岁,其余大多70多岁,其中包括我的父母。 我们那个村子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所在县有传统农业和比较有特色的传统工业。 一、 农业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那一带尽管是平原地区,人民公社以前,耕地并不平整,且水旱灾害频繁。人民公社消失的时候,土地已彻底完成了平整。 老人们说土改前粮食产量夏粮(小麦)一般年景亩产120~130斤。地主的上好地块,有土井和水车(一种人力或畜力汲水装置)浇灌,并且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能到一石(约300斤),这是一个能引起轰动的产量。秋粮则很不稳定,几乎年年遭受水旱灾害,每亩收几十斤就不错了。 顺便说一个题外的数据,当时一个壮劳力在麦收时给地主打短工,行市最好时,一天能挣一斗(约30斤)麦子。 土改后,粮食亩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自1963年那次水灾之后,紧邻滹沱河大堤的我们那个村子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秋粮得以稳产。但几乎年年雨季爆发洪水的历史给我们那一带的村庄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后面我会就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合作化前后,粮食亩产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粮食亩产从土改前的120~130斤(夏粮小麦,下同)增加到生产队解体时的300斤左右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1980年代后(时间上正好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增加幅度的确变大了,现在的亩产量为700~800斤,但人们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却大幅减少了。 农田的各种基本设施建设、平整土地这些最艰苦的工作早在生产队时期就已基本完成。冬闲时,再不用推着手推车去平整土地了,更不用自备粮食、工具去挖河修水库了。 耕、种、收大部分工作实现了机械化,除草有除草剂,农业生产的劳动技术性越来越低。农活的艰苦性比以前得到极大降低,但人们却不再把粮食增产当成一个重要的追求了。因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药、化肥、水利、机械的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是需要成本的。有时成本能大到超过产出的程度。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再舍得对土地增加些劳动投入,而宁愿少种些土地,满足自用即可。 全面取消农业税前,有些从事工商业的家庭干脆就将土地转包给了别人,条件只是代缴农业税。将土地抛荒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取消农业税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人将土地变相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我村部分土地紧邻县城),而房地产开发商真的就在那土地上盖起了厂房和住宅楼。 还有更多的农户用另一种方式用土地牟利。他们不卖土地,卖土地上的土。卖土之风在村子里愈演愈烈,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各家各户的责任田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一户挖地为坑后,周围土地的灌溉也受影响,也跟着挖。再说谁与钱也没仇,能卖现钱何乐不为?挖掉表层熟土的土地短期内难以恢复地力,大多就荒了。前面说的粮食亩产量是在没有被挖过的土地上实现的。人民公社时期耗费了大量艰苦劳动才得以平整的土地就这样重新变的千疮百孔,其原因也是种粮无利可图所致。 村民对土地的农业价值越来越淡漠,目前基本限于获得自用口粮,连蔬菜都懒得种了。在蔬菜方面村民基本实现了“商品化”,除部分村民还种植越冬自用的大白菜外,平常食用的蔬菜几乎都靠购买。并且不只富裕村民如此,贫困村民也是这样,只不过消费量低而已。我调查了解到,人民公社以前,包括土改以前,村民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人民公社解体后,村民就很少种植蔬菜了。据我观察,村民的时令蔬菜消费量比人民公社时期降低了许多,春季蔬菜淡季,不少人家几乎不食用蔬菜。 我粗略地分析了一下原因。我记忆中,73或74年我有清晰记忆的时候,村民还有自留菜园。大家的菜园都集中在一起,面积不大,但完全能保证一家的日常食用。冬季储存的白菜、萝卜能吃到第二年春季接上菠菜。那时村民还有晒制干白菜、窖藏大白菜、埋藏萝卜、腌制萝卜的习惯,都是为应付春季蔬菜淡季之需的办法。现在则再也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了,宁可不吃菜。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是,现在只要肯花钱,几乎任何季节都能买到任何种类的蔬菜了,只是村民们还没有形成在吃菜上大把花钱的消费习惯。 75年左右的样子,取消了村民的自留菜园,改为生产队成立专业蔬菜组。我们队那个蔬菜组里是几个很会种菜的老农,管理的菜园很好,感觉比自种时种类丰富了,但供应量上有所降低。 传统的菜园都在村庄附近,方便管理。那时民风很好,尽管菜园就在村边,无论自种还是合种,极少发生过丢菜现象。重新分田单干后,多数村民在村边没有责任田,只好将菜种在远离村庄的责任田地头上,大家的菜地都不在一起,菜园零星点缀在大田之间。这时的民风也一落千丈,菜园里的蔬菜收的没有丢的多。甚至经常出现被人为毁坏的情况,那肯定是一种泄愤报复行为。大白菜成熟后,经常一夜之间,全部白菜被盗一空。 村庄周围原来的菜地全部被村民取土挖成了大坑,后来这些大坑又被村干部卖给了村民作为计划外宅基地,从其他地方取土垫高,盖上了房。这个问题我会作专门介绍,后面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实景。 渐渐的,就有村民不再种植蔬菜了。这时,出于乡谊,仍在种植蔬菜的人家就要送一部分蔬菜给没有种菜的街邻,而被盗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最后大家就都不种蔬菜了。目前,村民仅有的蔬菜种植就限于庭院了。尽管人们消费反季蔬菜的倾向逐渐增大,但村里一直没有人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食用的反季蔬菜竟然是商户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的货。 也许是有从事工商传统之故,我们那个村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限于自给自足。少量种植棉花、花生、大豆,许多年都没有人种植小杂粮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粮食、蔬菜品种绝迹多年,恐怕连种子都难找了。 |
|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 关闭窗口 |
| 此主题共分: |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 |
| 帖子附图: |
|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 关闭窗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