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05 2
2010-03-16
读常修泽教授的学术论著,可以发现,他的研究一直以来基本上是围绕着制度创新和发展转型来展开的,且主要是沿着三条线路进行:第一条线是人本经济理论;第二条线是产权经济理论;第三条线是发展转型理论。在人本经济理论和产权论研究方面,他已先后出了《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在转型理论方面,他正写的书,题目叫做《中国第三波转型》。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中。当前被人们热议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正是现阶段转型的焦点。常修泽教授此次与本报记者的访谈,就是从中国第三波转型的话题出发,进而探讨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

  关于中国第三波转型

  经济参考报:您在新书书稿中说,从中国历史纵深大视野审视,我们现在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为什么叫做“第三波转型”?

  常修泽:第一波是社会制度转型,是从1919年开始,这个转型是以1949年为标志,转型已经完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我在书稿后面加了一个小注,中国人民是站起来了,但是站在哪里呢?站在世界的边缘。当时要建立新民民主主义社会,但是非常遗憾,并没有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思去做,很快就抛掉了新民主主义,所以我说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历史上是“流星”,很快闪过去了,闪过去之后很快坠入了“斯大林模式”。

  第二波转型,叫做经济体制转型,是以1978年为标志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雏形应该说已经建成,但是改革仍然在攻坚的过程中,第二波转型远远没有完成。

  经济参考报:就是说,第一波转型和第二波转型都是不彻底的,都还没有完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次转型,是不是意味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向度转型?

  常修泽: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理论研究人员,应该着眼于未来,所以我现在思考,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上,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思考中国转型的问题,下一波转型,就是第三波转型,应该转哪里呢?我列了三条。

  第一,由边缘到前沿。中国现在虽然站起来了,但还是站在世界的边缘上。考察当代世界,从经济领域上看,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是货币体系格局,虽然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有可能一两年后变成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世界货币体系里面人民币基本上没有地位,这很不相称,还是被边缘化。下一步中国应该由边缘向前沿转移,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期待。

  第二,由隔阂到融合。中华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先进文明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最近有很多事例给我心灵上撞击,比如前不久网上对中外混血青年的议论,反映出目前社会对这样一种事物接受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排斥。我们的现代文明跟人类的进步文明还是有很多隔阂。去年故去的人类文明理论家亨廷顿先生有一本著作叫《文明的冲突》,我没有用“冲突”,我用的是“隔阂”。我个人认为,按照世界和谐的期待,中国的文明应该和世界其他的先进文明,逐步逐步地交融,虽然现在还很难融合到一块儿,但是应该通过交融,最终达到“融合”。现在世界上,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有斯宾格勒的“活力论”,有汤因比的“成长论”,有列维·斯特劳斯的“均衡论”等,我想探索的是“文明融合论”,因为,我们国家如果要真在这个世界上崛起,那么就要由隔阂走向融合。

  第三,由不可持续到可持续。这是对文明的一种期待。我这本书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告别边缘、告别隔阂。走向复兴,走向融合。兴而不肆,融而不阿。”中国要振兴,要复兴,但是不应该傲慢,尤其不能够独霸天下,融,但是要自我约束、要不卑不亢。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共同打造人类文明。这是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家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经济参考报:那么,现阶段包括“十二五”期间,中国如何转型?

  常修泽:我认为,中国的转型发展方略应该是八字方针:“人本、绿色、创新、协调”。

  经济参考报:“人本”在您的方略里排第一位。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被高度倡导,但一直位居边缘。如果人本思想真的能落实到我们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政策当中,贯彻在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当中,那将是历史性、突破性进步。

  常修泽:人本,首先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把关于人本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

  从横向来说,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公民”。近年来,有一个流行的话叫做“让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理论出来以后引起我的思考。我觉得不应提某一部分人或所谓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执政党,理念上不应该停留在某一部分人和所谓“多数人”,而应该指“全体公民”。

  就我们实际工作来说,在人的问题上没有打到边,两边都有一些遗忘,尤其是弱势群体,比如城里的下岗职工、农村的贫困农民、几千万残疾人,这都属于容易被忽略的一些角落。因此横向打到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关怀,或者叫底层关怀。中国现在两极分化比较厉害,贫富差距比较大,要想法改变这种格局,尤其需要边缘关怀、草根关怀。

  贫富差距大已经令人可怕,但最可怕的是这种贫富差距大的格局制度化、定型化、固化。只要不固化就有办法调过来。一旦贫富格局固化,那么这个国家就很危险。要给草根阶层、弱势群体、边缘人群提供一个上升的管道。这个问题在中国很严重,但只要管道通,即使有阶层分化也可调过来。

  从纵向来说,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

  最近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是一个涉及人类跨代发展的问题。人类一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72亿吨,中国排放60亿吨,占20%多一点,大气变暖、冰川熔化、海平面上升,小岛屿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沿海城市再往后几十年也面临威胁,眼下看沿海城市问题不突出,但是考虑后代发展,人类要应对严重威胁。

  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特别像浙江这样的发达地区,老百姓进入小康之后,政治要求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应该把人看成多需之人。

  第二,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

  我发现,现在人们虽然都讲以人为本,但我听着有两种不同的以人为本观:一种是工具论的以人为本,一种是实质的以人为本,而且这两点都有鲜明的表现,我想我们要抛弃这个人本工具论,特别是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讲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16 19:52:49
 第三,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

  因为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阶段,因此现在讲的人本还属于基本面上的,要解决一些例如就业、减贫、社保等的基本需求,再发展到使全体人民“共享”四个方面高端的成果:共享改革发展高端的物质成果;共享改革发展高端的文化成果;共享改革发展高端的社会成果;共享改革发展高端的政治成果。所以这里讲究一个“渐进性”。

  第四,“双线均衡”: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

  “十二五”期间乃至“十三五”,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化和公正化这两条线不是水火不容的,是可以兼容的——搞市场化未必不公正,寻求公正也未必抛弃市场化,尽管兼容难度很大。我们在未来发展当中、转型当中,要学会在社会公平和市场化这“两个鸡蛋上跳舞”,而不是把两个鸡蛋打破,这是领导驾驭能力的体现。如果打破市场化,这个国家肯定要倒退,我们不是没有看到这种类似的迹象。

  2008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有的地方,用各种名目,把民营企业挤出来。本来,国有资本的配置包括“进”、“退”是有原则的,但是近年来国有资本却出现了不合理的扩张倾向,有些竞争性领域,比如竞争性比较强的房地产行业,近来国有资本进入较多。这就使国有资本的配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局。

  围绕“进”、“退”问题,在两种力量——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之间出现“资本博弈”。这是2009年出现的部分现象。当前这种“变局”如何发展,会不会演变成更大范围的“大变局”?值得关注的是,在权贵资本假借行政权力的干预之下,经济的托拉斯倾向出现。这是按照市场化的思路来办吗?

  同样,要是打破公正化这个鸡蛋,这个国家也很麻烦。这里我引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六个字“知常容、容乃公”。我们怎么做到公平公正呢?国家决策者的胸怀要宽广,有容乃大嘛,容量大了你才做到公平;然而,怎么做到容量大呢?老子讲“知常”,关键要掌握这个“常”,了解这个“常”,这是画龙点睛的地方。这个“常”是常规、是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胸怀就会宽广,胸怀宽广、容量大以后,才能够公平公正。后面还有一句,“公乃王”,办事公道才能做领导,才能被选为“王”。

    绿色:由“环资启蒙”向生态社会

  经济参考报:您对人本的诠释,我觉得应该算很全面的了。很理性,也很有感性色彩,我很受教益。我迫不及待地想听您对“绿色”的精辟见解了。

  常修泽:精辟未必,但一定要理性。感性也要为理性服务。

  中国已经有了环境资源的意识,下一步要向生态社会转型。怎样绿色发展?我提四个管道。

  第一个重要管道,向技术要绿色。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技术装备、研发新技术来节能减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商机是很大的,新能源、环保、设备行业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

  第二个重要管道,向结构调整要绿色。特别是产业结构,一个是二三产业之间要调结构,一个是第二产业内部也要压缩耗能污染产业、门类,向结构要绿色。

  第三个重要管道,向政策要绿色。向政策或者政府的制度安排来要绿色。政府要有所作为,比如说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应该及时推出,或者至少形成一个方案,就是环境税,国家应有这个举措。环境税背后不是市场力量,是政府的力量,我觉得可能会成为整个节能减排的重要管道。

  第四个重要管道,向市场力量要绿色。市场的力量关键就是环境产权制度。二氧化碳千百年来,甚至千万年来都不是商品,都不是资产,没有产权,它虽然也是一种物质,但是没有产权关系。现在世道变了,自从京都议定书框架有了以后,人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达成一种协议,就出现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各国承诺减排,假如超过了指标怎么办?反过来通过节能减排,有富余指标怎么办?于是出现碳产权交易。原本碳不是商品,可变成商品;不是产权,会变成产权。所以我建议大家研究环境产权,给每个企业、每个个人身上都安上一个环境产权的“马达”,逼每个地方自动减排,这是用经济手段、市场力量。

  我现在非常担心:提出节能减排、环保友好型社会,提出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以后,又搞计划经济那套东西。一提节能减排,政府就采用惩罚、奖励、强制手段。我们国家计划经济根深蒂固,惯性很大。怎么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怎么用产权,这在中国没有这个经验。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先例,像伦敦、澳大利亚、芝加哥有几个碳交易所,中国也应该有这种新的产权关系,这里涉及四个方面,就是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产权保护。

    创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经济参考报:说到创新其实很尴尬。中国是一个“加工大国”,但是一个“创新小国”。这说起来像是个技术问题,但稍微深究一下,就发现原非如此。它涉及我国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和产业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这是个难题。

  常修泽:既然是个难题,我们另找时间专门谈。我想说,我们起码应该有一个战略目标,然后奔着这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逐个解决那些阻碍创新的体制制度问题。这是下一步改革的一大任务。

  最近,中国在美国推出一个大的国家广告,叫做“中国制造”。为什么做这个广告呢?中国一些产品在世界上受到非议和责难,质量不好,三聚氰氨案对我们创伤很大。从这个意义上,商务部和国新办打广告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我是支持的,但是这个广告给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号,还是“中国制造”。面对着“十二五”、“十三五”,其实应该转型了。过去30年,我们给人家一个印象是“世界工厂”,下一步应该向创新高地来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这才是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战略。

  这一点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全国经济“块头”现在搞的比较大,去年国内生产总值33.5万亿人民币,今年如果按9.5%的速度的话,中国将成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为了这33.5万亿,是非常辛苦的,其中加工制造占较大比重,现在我们要研究向创新转型。

  我看了2007年世界专利的数据,三方专利,美国是5.2万件,中国是5400件,恰好是美国的1/10。但是我们有十三亿人,美国才两亿多人,这样一比,两个国家的差异就很尖锐。而且更使我心里痛楚的是,排在中国之前的有韩国,韩国地域小,人少,但是他们专利比我们多。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创新转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3 14:35:27
常修泽的文章值得一读,可惜,他很少出书,他应该将其思想系统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