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对外需不振、保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环节。从我省情况看,虽然与发达省区相比我们外向度不高,但研究启动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着力解决以下五个方面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着力解决大项目建设问题
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的关键之点。事实上,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一直是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更是解决经济社会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拉动内需的核心力量。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强力地拉动生产性内需,在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只有项目搞上去了,相关的产业链条得到了拉动,才能使整个市场和经济活跃起来,各种资源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的生命力充分释放出来。高质量的内需,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成果。
二、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增收问题
城乡居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的根本前提。老百姓手里没有积蓄或积蓄不充足,是不可能去扩大家庭支出的。因此,必须下大力解决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问题。要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比如“三农”补贴、转移支付等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把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搭建起来。另外,增收的重点是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增收的保障和基础。保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增收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政府要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条腿”走路,鼓励以创业带就业,以创新的思维开辟就业渠道,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在保障就业、保障增收、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内需的增长和提升。
三、着力解决消费环境优化问题
优化消费环境是扩大内需的最直接保障。优化消费环境包括消费政策的宣传、消费维权,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提高消费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消费环境与保增长、扩内需、较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要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完善商品服务评价体系,有效改善消费环境;要针对消费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甄别,及时在媒体发布消费预警信息,揭露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要关注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取向,抓好家电下乡等政策带动。只要营造和优化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者的信心就会成番论倍的增长,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消费的增长,并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着力解决市场物价稳定问题
稳定市场物价是保持消费信心的重要环节。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过快、过高、过猛或不稳定,都会直接压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去年以来,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物价涨幅虽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在一些行业物价居高不下的问题相当严重,在房地产业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平抑市场物价,特别是增加各类居民生活品的市场投放,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加强对粮食、食用油、猪肉等食品价格的监测,多方面刺激居民消费,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应对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在价格上的反映,及时跟踪和关注CPI、PPI和资源类产品、原材料的价格走势,科学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及时把握市场价格动态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着力解决各类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的根本之道。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建立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核心是信心恢复问题,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也是生活稳定保障和消费信心问题。因此,当前关键还是取决于能否成功建立起诚信的、可持续发展的居民保障体系,如养老金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教育体系、住房体系等。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下大力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教育公平和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提高社会保障的层次和水平,真正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到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免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这样,才有利于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居民当期和长期消费。同时,政府要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产品,减轻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降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风险预期,真正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黑龙江省政府研究室 王立岩 来源:《黑龙江日报》2010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