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对《对韩国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分析》的分析
韩国,作为二战中的战胜国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援助,并利用这笔资金积极发展国内工业生产,促进了其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了其经济实力。总体来说其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
国际投资对韩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韩国的消费品行业的发展,使其在20世纪50年代打下了根基,摆脱了依靠进口消费品来缓解国内消费品供应不足的困境。在接收了国际投资之后,韩国人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减少进口消费品的同时人民有了更多的资本用于储蓄和投资。
二、
国际投资对三大产业的影响。
第二阶段,在经过了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即第一产业的发展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将重点放在了轻工业的发展上。韩国地理上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土地资源比较贫乏,加之人口密集度高,大多集中在城市中,限制了其第一产业的发展。但其三面临海,航运资源丰富,且劳动力廉价,为轻工加工业创造了天然的温室,于是出口导向型的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第二产业得到发展,但此时重工业等高利润高科技的产业才刚刚起步,所以第二产业增幅有限。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韩国“工业化起飞阶段”,通过国外借款和国际直接投资韩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在接收投资同时获得了大量先进技术,这时其国内民生政局相对稳定,大大促进了重工业、能源、教育、高科技、国防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此期间的员工素质由于50年代新生人口投入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大大提高,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再加之国外技术的引进、资本的接收,为国内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第三阶段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环比增长8.5%的跨越,同时借助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创造了“汉江奇迹”,保护了其继续发展的根茎。
第四阶段,在经历了工业化大发展、资本大量流入之后,韩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其人均资本存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其人口的增幅并没有赶上其资本的增速,于是第一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等在此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还要归功于60、70年代新生儿在经历了经济大发展滞后的强大的消费能力。此时,韩国人民彻底尝到了借助国际直接投资的甜头,开始大力引进国际直接投资并且进一步完善其工业化水平。
三、
国际投资对韩国整体经济的影响。
第五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已进入了工业化成熟阶段并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这一时期的韩国产业化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工业化国家,所以其目标锁定在了能够加速优化产业结构的高科技产业上,但“由于其国内的研究能力有限,引进国外的专业技术又缺乏尖端性,所以选择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的渠道来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
启示:
韩国作为一个半岛国家,国土面积十分有限,但是依靠其三面环海之势、大力接收国外投资之策、重点定位于加工制造业之方针,韩国已经隐隐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其对于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这为我国接收国际投资并且优化配置这部分资源提供了先鉴之车。
但韩国由于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而相对轻视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其国家的应对危机能力埋下了隐患;再者其国内产业建设多依赖国际投资对于其自身经济的相对稳定很不利,容易受国际金融走势的影响;进而由于其地域因素决定,其人口相对集中于城市中造成人民思想相对轻视农业而重视工业、服务业,加之其接受的投资多为第二、三产业,使人才多流向第二、三产业,这才为三星、LG等电子业巨头的腾飞提供了软实力,同时也在服装业、娱乐业引领着世界时尚的走势;韩国在扩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做到了掌握局部高尖端技术、影响国际时尚进而影响年轻人思想。总体来说,韩国在其40多年的努力发展后迎来了成功。
相对来说,我国地理优势明显,人口分布较之更为均匀,应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投资渠道扩大第二产业的生产,但原材料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对于第三产业来说,难免因为人均经济实力较弱、思想观念偏保守等原因,加之网络技术的覆盖而落人之后。但在我看来,为了提高危机应对的能力和国际风险防范能力,我们应当在引进国外先进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做到以自身发展为主;招商引资为辅;建立有全局观、预见力的政府和企业高管团队;积极培养和行业人才并加速解放人民思想;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经济才能良性稳定的发展。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