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不完全性---读皇甫平《改革不可动摇》
【中国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获得了惊世成就,这个成就主要是“增量”改革获得了,也主要是对“存量”进行保守性改革的结果。由于对“存量”的保守性,所以改革至今仍具有一种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行政体系的基本不变,政府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迟滞不前。这种前者不对称的改革使原本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大偏差,即使得旧的行政体制在对市场体制的干预中产生体制性腐败,从而使改革产生重大偏差,市场所释放的活力被陈旧势力所瓜分,社会公平受到严重扭曲(典型的体现就是某些当权者打着改革的旗号而进行瓜分公众资产的钩当)。十分显然,要解除这个问题,不是要重新回到行政权力管制整个社会的陈旧状态,而是要进一步改革,将改革引伸到行政体制领域,进行政府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使公共权力得到切实监督与规范地运行。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使每个人拥有他自己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因此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符合每个人的根本利益的,是必然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的。反对改革的只有那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从过去与目前的体制中不劳而获,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体制与权力的保护。因此,如果不能打破既得利益,那么,中国的改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民众就永远被既得利益的剥夺行为所拖累。比如垄断行业(教育、医疗、住房)的既得利益集团对民众的利益剥夺就非常明显。而改革的一个具体取向,就是要打破这些领域的垄断状态,开放这些领域的民间经营,这样,一方面迫使这些领域的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使这些领域扩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就业。这样的双重利好就是改革带给社会的良好预见。因此,改革才是根本出路,不改革便会死路一条。
中国改革的基本历史任务,就是打破既往体制所形成的经济与政治垄断状态,如果这个事情完成了,那么中国的改革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改革后所建立的体制的自我运作与自我发展了。从这一点来说,开放行业比给予行业经营自主权更主要,更符合改革的宗旨。比如开放医疗行业比给予现存医疗行业以经营自主权,更符合改革的精神。而当今改革的扭曲正在于此,即它只给予现存行业以经营自主权,而不开放行业的准入,从而使行业价格暴涨,民众受苦。但这不是改革之过,而是扭曲的改革之过。这是应该给予“改革”以正名的。――黄焕金】
改革不可动摇
皇甫平
http://talk.163.com/06/0126/01/28BVRABE00301IJI.html
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只能用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国内矛盾凸显期与国外摩擦多发期的交织,社会上出现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他们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纲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加以批判和否定,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
我们应当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正确观察、分析当前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否定改革开放就曾经成为一股甚嚣尘上的思潮。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邓小平一锤定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当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四大全面贯彻执行了邓小平南巡谈话的重要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广大人民群众能过安定幸福的小康生活,完全是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的。
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成就巨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目前群众中反映比较强烈的,有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以及卫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本着与时俱进和务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方略;其本质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坚持改革为主线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定能逐步统筹解决城乡间、地区间、贫富间的差距问题,统筹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解决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相协调问题。
有些人把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统统归罪于市场化改革本身,动摇和否定改革,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诸多矛盾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因为市场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因为市场化过程中因权力之手的介入,让有些人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暴富起来。借助行政权力致富,损害弱势群体,恰恰是旧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怎能责怪市场化改革呢?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和扩大,也并非改革的错误;恰恰相反,是改革遇到阻碍,难以深入、难以到位的必然结果。其中一个重大阻碍,在于既得利益层使改革的整体效率曲解成“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让“权钱交易”通行无阻,越演越烈。历史已经证明,“让部分人先富”是英明的战略决策,“效率优先”对于突破旧体制,激发解放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也使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水涨船高”到人均1500美元左右,贫困人口从当初的3亿多人减到目前的2000多万人。这表明整个改革开放的“效率优先”旗帜上,也写着“公平”二字。缩小贫富差距,不应当是人为地压制致富,而应当通过平等的权利保护和提高穷人发财的速度。改革目的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让穷人变富。“仇富”情结无助于缩小贫富差别,不利于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现代工商文明浅显的道理。
当前,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的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公共品是指政府为民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如教育、文化、住宅、医疗卫生、社会就业、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环境安全等等。也就是说,在“端起碗吃肉”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放下筷子骂娘”凸显了。“骂”什么呢?“骂”土地被征占、旧房被拆迁,“骂”教育医疗收费太高,“骂”买不起住房、找不到工作,“骂”贪官太多、司法腐败,“骂”治安太乱、安全无保障,“骂”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办事不民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正是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公众越来越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显见,改革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真正焦点,在于体制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了不公平。行政性资源(尤其是公共品供给)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成为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突出因素。权力市场化也对改革本身产生严重扭曲。在一些本不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出现了利用市场化牟利的“假改革”,而在一些应该大力推进市场化的领域,市场化改革却步履维艰。
仅以土地市场化为例,地方政府几乎排斥了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参与交易的权利,直接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从而使地方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成为最大的获利者,使使用权拥有者的农民、居民利益受到损害。近年来城镇拆迁和农地征用环节的大量民事纠纷,深刻反映了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征用与土地要素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政府在土地要素市场化中功能定位及权力运行程序的缺陷。
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深层次体制因素的表现,尤与行政管理体制息息相关。2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比较多地在技术层面上效仿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形式,而较少吸取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内容。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的滞后,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还涉及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问题。因此,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书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被列为各项改革之首,并首先突出解决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垄断专权问题,以此打通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通道,实现市场经济完整推进。从职能上说,政府应当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变成公共服务的主体,把公共资源、公共品公平公正公开地向公众服务分配,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结构的大变动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多样化,因此要在深化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遇到的阻力必然更大。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复杂度都在增加;而我们在思想上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往往跟不上形势的变化,遇到问题往往做出意识形态的极端判断,把问题归罪于改革。有人以个案来否定改革全局,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判断,坚决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推进全面改革,不能动摇,不能停步,更不能后退。以批判新自由主义来否定改革实践,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改革的历史,也否定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改革还需要完善,市场经济要走向成熟,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救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加快发展经济社会是众望所归,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必由之路。
编者注:皇甫平是原《解放日报》评论员,《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以1991年底至1992年初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而闻名。
说得非常好!
皇浮萍先生因为认为造成中国当前所有的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垄断,所以他认为市场是好的,是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市场,而应该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然而他老先生忘记了:
一、市场本身就是造成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即使是没有行政垄断,难道市场竞争就除了具有激励功能和提高效率的作用之外,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了么?如果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确那么伟大而没有缺点,为何西方的贫民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们只能说,出于利用市场的目的,我们目前强调打破行政垄断更为有利。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认为一切问题都是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竞争机制就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和毫无责任。
二,马克思认为市场竞争仅仅是自由竞争阶段的特征,它必然导致垄断。正是这个垄断,虽然它是一种经济垄断,但它一样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正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利用市场的时候,永远都不能把它的作用神话和夸大。
三,郎先生的观点似乎给他指出了一个严重问题。在中国没有率先进入法制社会之前,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结果必然是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经济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把目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手段与目的区分开来和结合起来。市场永远是手段,市场本身的问题并不比行政垄断少。但目前而言,市场化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不要人家一提市场的毛病,就说人家反对改革,这样扣帽子不太好。
皇浮萍先生因为认为造成中国当前所有的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垄断,所以他认为市场是好的,是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市场,而应该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然而他老先生忘记了:
一、市场本身就是造成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即使是没有行政垄断,难道市场竞争就除了具有激励功能和提高效率的作用之外,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了么?如果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确那么伟大而没有缺点,为何西方的贫民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们只能说,出于利用市场的目的,我们目前强调打破行政垄断更为有利。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认为一切问题都是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竞争机制就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和毫无责任。
二,马克思认为市场竞争仅仅是自由竞争阶段的特征,它必然导致垄断。正是这个垄断,虽然它是一种经济垄断,但它一样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正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利用市场的时候,永远都不能把它的作用神话和夸大。
三,郎先生的观点似乎给他指出了一个严重问题。在中国没有率先进入法制社会之前,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结果必然是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经济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是危险的。我们必须把目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手段与目的区分开来和结合起来。市场永远是手段,市场本身的问题并不比行政垄断少。但目前而言,市场化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不要人家一提市场的毛病,就说人家反对改革,这样扣帽子不太好。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市场经济具有均贫富作用。相反,计划经济才是导致贫富分化的东西。市场竞争有可能导致垄断,但垄断已经不再是市场经济了,因此是市场经济需要反对的状态。因此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市场状态,就可以保持竞争状态、保持均衡合理地分配。
而计划经济则是垄断的极端形式,以强制性的行政垄断取代了一切垄断,因而是最坏的垄断。
难道这些学者敢说两极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行政垄断吗.
老皇说的和你说的正相反,你才搞反了:行政垄断介入市场运行,部分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和国民收入的分配,造成两极分化.
我认为这种区分才是“想当然”呢。什么叫特殊利益、一般利益等等呢?人们的利益是否一定要按这种划分分配呢?我想,特殊利益群体应该是官员阶级,因为他们基本上是不依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而是按既得利益的体制维护而获得的。而真正的资本经营者,也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分配。
难道这些学者敢说两极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行政垄断吗.
我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一个重大原因,如果能够消除这种垄断,那么中国的两极分化必定能够缓和得多。而许多资本家,也要依靠这种垄断力量而获得了很大利益。所以就形成了官商勾结。所以在中国,资本家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搞好与官员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直接涉及到他所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
老皇说的和你说的正相反,你才搞反了:行政垄断介入市场运行,部分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和国民收入的分配,造成两极分化.
比如土地征收问题就是一个典型。行政力量介入,使土地得以低价征收(从而损害了农民利益),然后再用于房地产高价出卖。这样一低一高,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利益分化。所以在今天,农民的收入最低,而房地产商的收入最高。如果行政力量不介入或者公平介入,让农民与房地产商直接公平竞价,就可以产生比较公平的结果。
我想还是从经济学来说更好。一个人富有,是因为他在经济活动中获得了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越高,那么他就越富有。相反,一个人贫穷,那是因为他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这样,利润(利润率)高低的分配就是一个人、整个社会贫富分化的关键。而通过是什么原因导致利润的分配呢?垄断使价格高,利润高,所以垄断是导致社会分化的重大原因。而要解除这个原因,就是要通过市场竞争,竞争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使过高的利润降下来,同时也使亏损遭到淘汰。
因此,以竞争为内核的市场经济,具有均贫富的作用。
改革永远都是向前发展的,无止境的,也是因时而变的。
中国改革的基本历史任务,就是打破既往体制所形成的经济与政治垄断状态,如果这个事情完成了,那么中国的改革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改革后所建立的体制的自我运作与自我发展了。楼主的这段论断就象不少自然科学家认为:“现在的科学体系已经很完全了,以后的工作只是作局部的完善”一样可笑。
正常的合理的市场竞争,导致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是生产效率的极大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合理的市场竞争有均贫富的作用。
垄断的出现,也出现的严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垄断的来源,则是行政资源的垄断,这非正常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
所以说我只持老皇的观点,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永远都是向前发展的,无止境的,也是因时而变的。
中国改革的基本历史任务,就是打破既往体制所形成的经济与政治垄断状态,如果这个事情完成了,那么中国的改革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改革后所建立的体制的自我运作与自我发展了。楼主的这段论断就象不少自然科学家认为:“现在的科学体系已经很完全了,以后的工作只是作局部的完善”一样可笑。
比如一个人患病需要动手术。手术很快完成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药物治疗与休养。改革与革命是一个社会的暂时性的异常变化,当这个变化完成后,社会就会在新的体制下“匀速”运行。
我总是强调自由竞争的市场会形成垄断,因此需要不断地警惕这种现象。但是从概念上说,市场经济走向垄断形态,也就是它走向非市场化的体现。
一个企业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行业垄断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滥用它的这种垄断地位,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垄断是市场的异化形态。市场的原本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充分竞争性,因为自由交易决定了它具有这个属性。但这个属性也很容易使市场走向垄断,从而走向异化了的市场。
垄断是市场的异化形态。市场的原本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充分竞争性,因为自由交易决定了它具有这个属性。但这个属性也很容易使市场走向垄断,从而走向异化了的市场。
请教在现有国家环境中,如何实现阁下认为的“理想”市场主义而不至于出现阁下所说的“异化了的市场。”
垄断是市场的异化形态。市场的原本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充分竞争性,因为自由交易决定了它具有这个属性。但这个属性也很容易使市场走向垄断,从而走向异化了的市场。
这不就得了吗?市场与淘汰\集中,两极分化本身就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请教在现有国家环境中,如何实现阁下认为的“理想”市场主义而不至于出现阁下所说的“异化了的市场。”
办法是:通过政府权威抑制垄断,准确地说是抑制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对自己垄断力量的滥用。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滥用其垄断力量的呢?看看它是否在用低价倾销的办法打击对手,并且在对手消除后又将价格大幅上升。如果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按反垄断法治之。
这不就得了吗?市场与淘汰\集中,两极分化本身就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只要我们保持市场的自由性,充分防止市场的异化,那么我们就可以使分化收缩到最大程度。相比于现在因官商勾结而形成的刚性的恶劣的垄断局面,自发形成的市场垄断要大大“善良”得多了。
办法是:通过政府权威抑制垄断,准确地说是抑制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对自己垄断力量的滥用。
这不是还是借助政府的垄断力量么?
这不是还是借助政府的垄断力量么?
政府的力量并不总是垄断的,政府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分割垄断市场以谋私利。
政府的力量并不总是垄断的,政府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分割垄断市场以谋私利。
腐败不正是在政府干预市场的过程中形成的么?老黄好象没有走出自己设的圈子哦.
市场就是市场,它只是一种规则或机制,其本身并无意识形态的属性和利益要求;
而恰恰是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们,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我们周围,活动在同一市场之内,这些人的意识形态倾向和利益要求才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腐败不正是在政府干预市场的过程中形成的么?老黄好象没有走出自己设的圈子哦.
我想建立的是一个“内生于市场的政府”,这个政府是以权利人对“政府”的需求而形成与产生,当权利人对政府不再有什么需求时,政府就隐退起来。这样一个政府不会存在通过干预市场而谋取自身私利的问题,因为一旦这个,就会使某些权利人的利益损害,从而引起权利人对政府的“反需求”。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