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677 2
2010-03-21
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
《焦点访谈》2010年3月20日完成台本
  ——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6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   
  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
  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
  (校领导说)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年3月,6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
  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
  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
  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
  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
  6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开场白,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6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
  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6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1998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陈永江:
  他就说2001年的纯效益是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1470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的,他不是说盈利1470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384万。这一正一负几乎2000万,太胆大了。
  解说:
  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间没有生产,2001年至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该项目停产,4500万资本金仅剩868.5万元,亏损达82%。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2005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
  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
  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
  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
  (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西安交大6位教授在获悉该校束鹏程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后,联名向校方提交评议意见,列举造假事实,因此启动相关处理程序,李连生被免去相关职务。不过,举报者中的三位退休教授被李连生等人以“侵犯名誉权”被告上法庭。(7月24日《中国青年报》)结果如何,法庭自有公断,但至少,这6位教授的勇气值得赞扬。
  当下,中国学术界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抄袭、剽窃,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当然立刻想到了制度。这当然没有错。不过,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道德自觉,对解决论文、科研成果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才是基础性的。
  学术领域的制度之建立者,当然只能、只应当是学者们自己。因为,学术繁荣的制度基础就是学术独立,那当然也意味着,学术制度本身要由学者们自己来制定。如果指望外部力量,比如行政部门为学术界制定规则、建立制度,本身就有悖于学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学者们要为自己的学术活动建立规则、建立制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自觉,就是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好的、正确的,什么样的做法是坏的、错误的,因为,所谓的规则、制度,就是鼓励正确的而惩罚错误的。如果学术共同体缺乏这种基本的是非感,就不可能有自行制定规则、制度的冲动和坚定行动。
  当下中国学术界的困境也正在于此。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相当多的学者认识到学术腐败已相当严重。更值得注意的是,有55.5%的受访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推测起来,应当也有很多学者知道,本人的论文、科研成果遭到抄袭或剽窃。但是,其中大多数学者可能对此没采取任何行动。当那些抄袭者、剽窃者堂皇地出现在各种学术活动中,似乎没人会有什么表示。
  面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学者们不采取行动,原因很多。由此导致的结果却确定无疑: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不受节制地蔓延。人人都自称受害者,但人人都容忍、甚至纵容伤害随意扩散。人们习惯性地或无奈地让行政部门介入,强化行政性管理,不过是饮鸩止渴。
  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是学术共同体的道德自觉。这种自觉必然从少数人开始,他们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仅仅是旁观者。不管怎样,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是非感,也具有一定的勇气。他们不能容忍那些不正当的行为,起而揭露自己的同事、同行、弟子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西安交通大学的6位教授属于这类学者,他们基于对“专业声誉”的珍视,而举报同事的学术不端行为,从而启动相关机构的调查与处理程序。
  这当然只是个案,他们的行为也显得有点悲壮。如果中国学术要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就需要更多学者像他们那样起而行动。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动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比如,在公开场合对那些有学术不端、腐败行为者表示出抵制的姿态。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这种行动,则那些行为不端者自然会收敛,学术空气将会逐渐净化。而健全的学术规则、制度,也就在一个个学者的行动中逐渐浮现、清晰、成型。
  □秋风(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21 14:34:27
刚看过,学术腐败,学校高层的表态让人无语啊,“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8 13:48:11
眼下就是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
许多学校,对举报学术造假者都采取“劝阻”措施,以致不使事态扩大。从而造成一种事实:造假者受得到庇护,举报遭到冷落和打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