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从石油、CDS到大宗商品,高盛“永远不败”神话的秘密 成立百余年,至今屹立不倒,且被指出诸多泡沫的“元凶”,高盛缘何“永远不败”?是他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是他网罗世界最顶级的投资精英的忠诚?是他与各国政界的紧密关系?
秘密更在于“幕后”——回顾2000年来的每一次市场波动,从石油、CDS再到大宗商品市场,高盛的“预测”无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在高盛兼预测家、投机商和对赌方的三位一体猎杀下,他的交易对手很少能够全身而退。
高盛,Goldman Sachs,他是谁?
高盛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投行,是众多个人、私营
公司、
金融企业乃至各国政府机构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的提供商,是与深南电(000037.SZ)对赌油价的杰瑞公司的母公司,高盛“永远不败”。
“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街这头是一条河,街那头是一座坟墓”。在这条“河”中,高盛趟过了140多年,将无数个对手送进“坟墓”。
高盛缘何“永远不败”?是他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是他网罗世界最顶级的投资精英的忠诚?是他与各国政界的紧密关系?秘密更在于“幕后”——回顾2000年来的每一次市场波动,从石油、CDS(信用违约互换)再到大宗商品市场,高盛的“预测”无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退潮时每每能全身而去,而他的交易对手,则多被留在沙滩。
石油获利路线图: 油价兀自涨跌,惟高盛通吃
在进入石油市场之前,高盛在
互联网市场泡沫破灭中有着不光彩的记录——他被指通过降低科技股IPO门槛、阶梯技术以及钓鱼技术赚取巨额利润,最终将互联网泡沫转化为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高盛并未检讨自己的盈利模式,而是转身寻找着下一个制造泡沫的机会。
从2005年,高盛开始唱多原油价格。高盛首席分析师Arjun N. Murti撰写报告称,到2009年,国际油价将会在50-105美元/桶之间运行。2008年5月,Murti进一步将未来两年国际油价格预测上调至150-200美元/桶之间。
同时,高盛通过其旗下的商品交易子公司J.Aron大量投资石油行业,它还拥有堪萨斯州一家主要炼油厂的股份,那里囤积着大量原油。
石油
期货价格也很配合高盛的预测,一路攀升,从2007年中的60美元/桶飙升到2008年7月的峰值147美元/桶。高盛的解释似乎很合理——“全球石油供应问题”。
2007年至2008年间,全球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
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有1300亿美元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
高盛在石油
行情中仅仅只是一个旗手吗?
《石油战争》作者德国
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指出,美国投行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
早在2000年,高盛即与摩根士丹利、壳牌石油等共同成立了洲际交易所(ICE),这是一个在线大宗商品及期货交易市场,包括石油。通过杠杆、左右手互倒和作为即期原油价格基准的BFOE(北海现货原油基准)市场,从而影响到全球石油价格。
在整个交易中,高盛的交易对手有两个:一个是高盛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另一个就是高盛及其合作伙伴以外的交易者。通过对石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高盛可以同时赚取两者的钱。
如果油价上涨,看空石油价格的交易者就输给高盛,而高盛指数基金则会上涨;反过来,如果油价下跌,尽管高盛指数基金下跌,但高盛自己持有的大笔卖空合约则会赚个盆满钵满。
由此,高盛在石油市场的获利路线图大致完成。
首先,高盛通过J.Aron借钱给BP或沙特等石油生产者,同时生产者将石油借给长期资金。然后高盛将借来的原油进行离岸储备,从而加剧原油供应的短缺,进而影响BFOE市场的即期原油价格。
同时,原油生产者也可以将免息的拆借资金投入原油期货市场,来抬高远期石油价格,油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上涨数倍。推高油价后,高盛通过操作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双向获利。
接着,待油价达到某个高度,高盛获利出局,并开始做空。2008年下半年,高盛发布报告下调美国原油期货年末价格目标至70美元,并警告称亦有可能跌至50美元。
此时,高盛利用期货现货两方市场,与高盛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基金持有者形成部分对赌, 基金账面降低,而高盛的空单获利。
在这场赌局中,深南电只是高盛的猎物之一。在高盛兼预测家、投机商和对赌方的三位一体猎杀下,深南电被杰瑞公司索赔7900万美元。
CDS连环套: 替希腊买保险,然后自己纵火并索赔
2009年2月,美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在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说,利用CDS动摇一个国家稳定,乃事与愿违之事。他表示,该局正在调查高盛等投资银行协助希腊安排信贷违约交易。
高盛在2002年通过信贷违约掉期交易,协助希腊筹集10亿美元资金,但欧盟监管机构称,直至近日才知情。
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就必须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两个关键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而根据希腊当时的债务情况,并不符合欧元区成员的要求。
此时,高盛现身了,为希腊量身定做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这种被称作是高盛“金融创新”的货币掉期交易的流程是,高盛让希腊的政府债务先用美元等其它货币发行,再在未来某一特定时候交换回欧元债务,债务到期后,高盛再将其换回美元。
即,高盛向希腊借贷10亿欧元,约定一个低汇率,希腊还贷期限为10年甚至更长,冲减了希腊政府的公共负债率,通过金融衍生交易,希腊政府的实际债务转换成了一笔笔的衍生金融工具,掩盖了其真实的债务水平——希腊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
随后,希腊顺利加入欧元区。高盛的回报也非常丰厚,获得了3亿美元的巨额佣金。
事实上,货币掉期交易只不过是通过期限和货币的组合来掩盖了当时的债务状况,通过货币掉期,不断地延长付息时间,不仅不能消除赤字,反而会越来越加重债务负担,最终只能陷入恶性循环。此外,高盛还不断怂恿希腊政府进行无节制的敛财和借贷,最终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
没有人比高盛更清楚希腊政府掩盖其赤字真实的情况,还有此后蕴含的风险:货币掉期交易到期后,希腊的财政赤字又会上升,一旦全球经济进入下滑通道,将会是一场恐怖的危机。
恰好这个时候CDS已经广为华尔街投行所用,深谙此道的高盛于是向自己的对手金融机构低价购买了CDS来对冲风险。等到危机真正爆发之后,CDS价格高涨,高盛可以趁高抛售,赚取高额收益。
高盛在完成与希腊的交易后,就向一家德国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保险来分散风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德国是欧元区最大的经济实体,高盛此举将德国拴在希腊的债务链条上,高盛就能更好地规避风险。
如果一旦希腊政府出现支付危机导致高盛的投资无法收回,那么出售CDS的德国银行就要支付高盛10亿欧元的亏空。
高盛的后手并不限于此,高盛还用它在希腊债务危机中的知情人地位,让旗下基金一边做空债务抵押
债券,一边收购廉价的CDS,一旦市场反转,债务抵押债券价格大幅下跌,CDS价格则会大幅上升,从而获取暴利。
自今年1月底2月初开始,希腊主权风险评级被评级公司降低,华尔街金融机构则轮番抛售欧元,市场开始引发恐慌情绪,欧元大幅下跌,希腊CDS价格一度飙升400个基点。
德国也受到牵连,2月2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指责金融机构:“某些国家正处境艰难,然而那些一年半之前我们伸手援助的金融机构,现在却正利用这一点进行投机??我们被迫每隔几天就要出来平抑货币投机。”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则指出,CDS特别具有“破坏性”,并称用CDS避险防止希腊债券违约,就好比是“允许一个人替邻居的房子买保险,然后再自己去纵火并索赔”。
这样看来,希腊危机中高盛扮演的,不仅是希腊的财务顾问,更是希腊政府的对手方:当你真正遇到危机时再落井下石,唱衰希腊才能带来利润。在危机爆发之前廉价收购CDS、做空债务担保证券,然后利用手中的财务资料,出卖希腊政府,造成市场恐慌和债务危机。于是高价卖出CDS或者干脆自己发行。
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尽管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有这些,但是以高盛的算计,它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或许,会取代德国银行高位发行主权国债券的CDS,同时做空这些CDS,或者做多主权国债券——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这些债券价格都处于历史低位。
雷曼和AIG的检讨: 贪婪不是原罪,但要有足够的政府人脉
3月15日,于2008年10月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向曼哈顿破产法庭提交重组计划,希望结束公司的破产保护状态。
雷曼破产案是迄今美国最大的破产案。根据雷曼提出的重组计划,该公司将创建一家名为“LAMCO”的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管理雷曼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投资、
私募股权、公司债和衍生品等资产。
作为一家顶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注重于传统的投行业务。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固定收益、金融衍生工具的流行,雷曼兄弟也开始大力拓展该领域的业务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功,时人称作“债券之王”。
2000年之后,雷曼又开始涉足
房地产信贷,主要从事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业务,雷曼成为一家经营信用却又贪得无厌的“巨鳄”。
回到雷曼倒闭前,设想一下雷曼兄弟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是——二战后,美联储之前的危机中毫无例外地救助了大型的金融企业——为其提供了国家担保。于是,信用市场特别是CDS市场,份额高达70%的企业债的信用违约风险的预期是下降的,甚至份额占30%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也不会过于上升,于是投行们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出售(或者发行)CDS。投行们认为自己可以博取超高额收益,因为政府不会袖手旁观。
不幸的是,这一次政府没有如雷曼所愿,雷曼不得不承担巨大的CDS发行(或者卖空)成本——CDS的交割对雷曼而言无疑是洪水猛兽。
总之,雷曼兄弟的倒闭就是因为信用市场崩溃使得CDS发行人成本急剧上升,AIG同样如此。如果雷曼当时有渠道获取足够的运营现金,到了2010年的3月份,其盈利状况或许比高盛等其他几家投行更出色。
雷曼是被自己的贪婪葬送的。在高盛看来,原罪并不在于贪婪,而在于雷曼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没有足够的人脉资源,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他们认为,如果政府早出手救市——雷曼就不会倒掉,甚至成为盈利最佳的华尔街公司——正如中信泰富的衍生品交易一样。既然政府已经亮出底牌,于是就形成一种预期:无论如何政府都再不会坐视了。
当前希腊国债信贷违约掉期价格的持续走高,使得政府通过发债自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除非政府能够拿出更大的决心加大公务员减薪力度,以及惩治征税机关腐败,否则投资者将难以重拾对希腊的信心,到时希腊政府可能被迫接受救助。
那么高盛此时开始高位发行(或者卖空)CDS,并做多希腊主权债券,接下来就是等着欧盟救助了。一旦欧盟救市,风险马上下降,于是CDS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而发行CDS的交割成本也会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