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的成绩消息不断,一言以蔽之,几家欢乐几家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
在大洋本的总体下基本还是通过了统计的假设检验的。大四的季节是这样的收获最公平不
过。
费力的读完了一块英文豆腐干,题目为:not enough jobs to go around.没什么创意
,说的无非还是是大学生毕业多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多么压力大。说时代在发展,
国民素质整体在提高。说读研与己是深造,与国则是缓兵之计。
想当年,某个海龟给中央写了一封信,给扩大内需支了一招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扩招&收费&相应的助学贷款机制。我们这一辈是这一招的直接受益者——表象上,校园
犹如大马路,食堂里人山人海,僧多粥少,各种公共资源趋紧,由此升级的同学间矛盾此
起彼伏。经济上,本科生的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相比之下,薪酬就显得越来越不尽人意。
受益弥补不了成本啊。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投资,那知识折旧的速度忒快了点吧,还没等着
现金流净值为正呢,我们一个个都老的该报废了!
就业岗位国家是在努力的创造,可是大学生能使得其所的恐怕供需缺口还难以弥合。
眼镜猪肉店和在家穿糖葫芦的事前仆后继总归不是什么光荣,无奈,还是把自己挥泪大甩
卖了吧!
如果说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浪费是有目共睹的,那么,长久看来,国民素质的整
体上升而导致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上升,是不是会有我国的贸易比较优势渐渐化为乌有的
潜在危机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在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40%+的今天
,在大学生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值不断创新低的今天,如果说“三来一补”中的外来妹们今
后都要求有高学历竞争上岗,说得再夸张些,她们的小头头也要是个MBA水平,她们还能满
足眼下的月薪水平吗?我想应该不会吧!真是那样的话,早就没有人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了
。
所以,在教育投资的前期投入成本不断加大和在全民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趋
势不可逆转的前提下,今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几乎是可以想见的。因为要想使今后
的现金流收入合理持续,理性人不会做出NPV<0的投资决策。
那么,到了那一天,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也就随之寿终正寝
了吧?
内需的消费,被教育、医疗、住房的改革改的居民畏首畏尾,今天的投资终将变成未
来的消费,外需又由此萎缩,在C、I、G、NX中,难道要让G挑起GDP的第一面大旗不成?滑
市场经济天下之大稽也!
温总理的话说得不得不让人顶:13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再大的数字,被13亿一除就小
的微不足道了;再小的数字,被13亿一乘就大的不好收拾了。(原话好像不是这么说的。
哈哈)
如果我们的人口少一些,莫说not enough jobs to go around是区区小事,其他多少
大事,都将变得何足挂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