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203 0
2010-03-26
发布: 2010-3-20 01:14 |  作者: 缥缈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2009年8月中旬以来,上证综指3000点争夺战已经进行了20多个回合,至今仍未有明显的方向抉择。按照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的观点,股市3000点“纠结”根源在于政策与经济错位:经济支撑股市的力度越来越强但比较缓慢,而积极政策的弱化却是一个较快的过程(详见本报3月15日B3版报道《贺强:股市纠结缘于政策与经济错位》)。
  这20多个回合下来,券商、基金、私募、产业资本等市场“强势参与方”经历了怎样的“折腾”?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为什么也会像普通投资者那样发出“A股市场看不懂”的声音?3000点“折腾”战,还要延续多久,怎样的力量能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稻草”或者冲破阻力的第一线曙光?请看本期B1~B3版专题《股市再临十字路口》。


  说起来可能有些诡异。
  从牛年股市高位遇阻开始,各机构中的关键操作者们,每天收到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近100家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券商、100多家职业咨询机构、QFII和为数众多的外资投行,都是报告的提供者。这些“研究机构”每天可以“生产”出上千份研究报告。按每年250个交易日计算,每年仅仅是读完这些研究报告,就需要近百名分析师。
  所以,在牛年渐远虎年将近时,就算很普通的机构,每天也能收到大量乐观预期,大家一致地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有人想象着“牛尾汤”,有人想象着“虎头”行情,还有人认为虎年大市至少会是“两头高”。
  斯考特:“现在她是你的了,长官。所有系统均已设定就绪。一只猩猩和两个学徒就能控制她!”寇克舰长:“谢谢你,斯考特先生。我觉得你应该不是在说我。”——来自大片《星际旅行》的台词,被“植入”某大券商的年度报告,以此来表现其对2010年股市的信心。年初机构的自信由此可见一斑。
  当其时也,真正能够保持冷静的机构相对稀少,但“少数人定律”却再一次“被证明”。对于A股,真正的市场趋势是逐渐走弱的:先是年前的“牛尾汤”不见了,然后是“虎头”行情,转化为“斧头”行情(掷骰子时,一个五点加一个六点,俗称“虎头”,对于押大的人来说是好牌,而对于押小的人来说,这个点数却被称“斧头”。);寄望于“虎年高开”和“跨年度的大行情”的投资者们,实实在在地被砍了一“斧头”。
  眼见得一季度即将过去,未来的A股究竟是“虎头”还是“斧头”?每年一度的“吃饭行情”究竟还有没有?如果业界年初判断失误,我们又当如何应对?笔者对此有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市场对牛年的股市,至今还欠着一次严肃、认真的总结、辩论和检讨。对机构的报告更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
  牛年的最大特征,是绝大多数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跌无可跌,比如A股。由于经济基本面受危机影响不大,也由于市场本身仍处于全封闭状态,牛年年初,海外暴跌的金融产品无一能够对于我们的市场产生真正的损害。牛年的中国,GDP仍然保持了8.9%的增长;到了年未,对外出口事实上也已恢复到2008年年初的水平;外汇储备创下历史新高;以央企为主力的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以上这些成果,主要是由卓有成效的政府政策推动的。所以,与牛年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真实处境不同,当西方经济大国(特别是美国),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的准备均不充分的时候,我们的投资空间却在扩大,而非缩小。
  如果考虑及此,虎年股市的处境则大为不同。虎年的内外投资环境,与牛年似乎完全颠倒过来。人民币汇率面临外界的强烈质疑,而这一重要汇率体制的形成机制,近期无望改善。这将带来两个后果:后果之一是美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继续维持目前的水平,西方国家的弱币(比如近期的英镑)也许会是下一个被抛弃的货币产品,至少也是易跌难涨,债务危机一触即发;后果之二是,虎年全年,如果我国外储继续以低息运行于基础经济之内,宏观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至少是具有相对规模的调整)短期内就不会发生,三大市场资源(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不变,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结构调整将止于空谈。
  第二,牛年的股市,确实得到了信贷扩张的强烈支持,但虎年情况已经有所不同。只要认真学习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能感觉到虎年市场形势不容乐观。《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的三个意思——货币供给是压的;各类融资需求是增的;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是不匹配的——大家都应该有所感觉。
  第三,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严格来讲,就业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而银行系统能否支持经济复苏,目前来看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悲观得多。这是因为,牛年海量的商业信贷,只有极少的头寸到达下游与就业扩张关联度最大的民办企业。这与牛年之初“同舟共济”的全局设想几乎完全相反。由此也导致我们在虎年所面对的形势其实就是“冷热不均”—— 一方面,央企持有过量的信贷资源,导致投资无路,地王频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以至于现在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如果没有具体的补偿办法,就业还将持续低迷。最近,西方国家普遍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就业补贴,高者每人补助5万美元。对此,如果我们不能调整信贷政策的真实结构(此为上策),至少我们也应继续实行“超宽松”的信贷政策(此为中策),争取“龙行过处,百草沾恩”;再退一步,积极货币政策退出应取相对慎重的态度(此为下策),不要动不动就主张压缩银根。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我们确实应当正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自何而来,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所谓“时进则进,时退则退,进退不失其时。”
  笔者相信,只要多多听取市场的意见,今年的股票市场仍然大有作为。“要虎头,不要斧头”不但是未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需求”、“宽货币、紧信贷”的希望所在,也是在“最不确定的一年”中,实现政府宏观经济发展大目标的希望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