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墨
大大所講的有一半很好,「學而不思則罔。」。
但缺忽略了另一半!亦即,「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學是學習。皇疏說是學舊文,其意就是讀聖人書。思是研究。包咸說為尋思。罔,包注為「罔然」,皇疏另一解釋,即是「誣罔」。依包氏說,讀書而不尋思書中的義理,則罔然無所得。依皇疏說,讀聖人書,而不精思其義,以致行用乖僻,此是誣罔聖人之道。罔字之義,包注就學者方面解釋,皇疏就聖人方面解釋,罔字實有這兩方面意義,可以合講。
「思而不學則殆。」何晏注:「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劉氏正義說:「殆與怠同。」何注之意,不讀書,只憑自己思索,終無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
朱子集注:「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王念孫讀書雜志,引史記扁鵲傳裡「拙者疑殆」說:「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複語耳。」王氏又引公羊傳襄公四年何休注:「殆,疑也。」因而指出論語為政篇思而不學則殆的「殆」字,亦作疑字講。其意是說,思而不學,「無所依據,則疑而不決也。」王氏之子王引之,在其經義述聞裡,亦以殆作疑講。他說:「思而不學,則事無徵驗,疑不能定也。」依王氏說,殆作疑字講,甚合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