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4-3 16:33
这里只是用你的价值模型确定了大米的价格;却并没有用这个模型,来确定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的价格。/quote]
不是没有呀,是你没看或还没理解吧!见:
第七章 需求增加问题
一、需求增加的例子
通过对生产能力改变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这可以节省很多劳动时间,由此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如果我们保持休息的时间不变,那么就可以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去生产更多样式的物品,以此改善或者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样,我们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钻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的方面,这很可能使我们更加节省劳动时间,进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或者是更加提高生活质量而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在这里,我们以生产能力改变的例子为基础,只研究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看看提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此我们增加一项衣服的消费,也相当于提高了衣服的品质,并且把衣服的生产过程细分一下,分成生产布和加工衣服两项独立的工作,以便深入探讨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价格计算问题。
假设1件(套)衣服可以穿100天,这说明对衣服的需求为0.01件衣/24小时;再假设做1件(套)衣服需要15尺布,这表明对布的需求为0.15尺布/24小时。当然,在一个分工比较明确的社会中,做衣服所用的布总是表现在服装企业的具体需求中,好像与消费者并不直接相关。不过作为服装企业在计算布的用量上也一定是根据需要做多少衣服而定的,进一步再根据一件衣服必须用多少布往下推算,这其实还是要落实到每人需要穿多少衣服、进而要用到多少布的需求上,从消费者的角度或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计算原材料的需求的做法应该是一样的:即分开计算将不会影响到实际结果。假设衣服的直接(不包含布、线等的生产时间)生产能力为M衣 = 1件/10小时,布的生产能力为M布 = 1尺布/10小时。
另外,我们再增加一项商业服务,以便探讨服务的定价问题。假设这项商业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交换劳动,需求为0.9小时买卖服务/24小时,意思就是每个人每天需要化54分钟去买卖东西。至于服务人员提供直接生产能力也许会大于每小时1小时的服务,但其中还要考虑为了服务所应增加的时间,因此我们就用1小时的服务/1小时来简单地代表服务的生产能力。即服务的生产能力为:1小时服务/1小时。此外其它条件不变,每人对于新增加物品的需求和生产能力都相同。
(一)产量
因为其它条件没变,所以我们只需把变化的部分计算出来就可以。由于对布、衣服、服务的需求分别为0.15尺布/24小时、0.01件衣/24小时、0.9小时服务/24小时,从而新增加物品的总产量分别是:Y布 = 0.15N尺布,Y衣 = 0.01N件衣,Y服 = 0.9N小时服务。
(二)价值和价格
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新增加物品的价值分别为:
V布 = U布/M布 = (0.15尺布/24小时)/( 1尺布/10小时) = 3/48,
V衣 = U衣/M衣 = (0.01件衣/24小时)/( 1件衣/10小时) = 0.2/48,
V服 = U服/M服 = (0.9小时服务/24小时)/( 1小时服务/1小时) = 1.8/48。
因为货币的基准没变,又因为价格与价值成正比,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新增加物品的价格分别为:
P布 = 3文/0.15尺布,
P衣 = 0.2文/0.01件衣,
P服 = 1.8文/0.9小时服务。
当然,衣服都是按整件出售的,这样衣服的价格应表示为:P衣 = 20文/1件衣。只是要注意,这只是表明加工衣服的价格,布、线等将由 自己提供。如果布由服装企业购买,即把布的价格算在生产服装中,则衣服的价格就应该是:(3文/0.15尺布)?15尺布+20文/1件衣 = 320文/1件衣。
如果我们不把对布的需求表示出来,即不单独计算原材料的问题,此时对衣服的需求不会改变,但生产衣服的劳动时间无疑应把生产布、线等的劳动时间也包括进去。根据做一件(套)衣服所用到布料(线等不计)的劳动时间,再加上做衣服即裁剪缝纫的劳动时间,这才是生产一件(套)衣服的全部劳动时间;用这一时间表示出的生产能力才是考虑到原材料问题的衣服生产能力。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此时衣服的生产能力应为:1件衣/160小时,合适的表示数值可选0.05件衣/8小时。
由此可以算出衣服的整体价值为1/15,因此衣服的价格为3.2文/0.01件衣;即一件(套)衣服的价格为320文,这与分开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计算最终产品的价格,这就是把相关的各个环节的价值直接相加。因为从上面得出的结果不难看出,作为最终产品的衣服的价值就是加工衣服的价值加上布的价值即3/48与0.2/48之和,所以我们只要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价值相加就能得到最终产品的价值进而得到完整的价格。作为一般的消费者确实不必知道生产的具体过程,因此也无须关注原材料的问题,只要按最终价格付账就可以。这样原材料问题就成为了厂家内部的需求问题,要由各个企业间考虑并计算一系列的需求数据,求出相应的价值进而定出价格,最后由最下游的企业直至商业部门承担收回全部价款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这么生产出来并被最终消费掉的,如此生产就是所谓的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工资
根据计算工资的公式Wn = M n×Pn,可以得到生产新增物品的工资分别为:
W布 = M布×P布 = 2文/小时,
W衣 = M衣×P衣 = 2文/小时,
W服 = M服×P服 = 2文/小时。
工资相同,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收入仍没变。
(四)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
因为生产者之比与价值成正比,所以可以得到:
N米:N菜:N柴:N盐:N布:N衣:N服 = V米:V菜:V柴:V盐:V布:V衣:V服 = 2:3:1:1:3:0.2:1.8。
因此生产各种物品的人数分别为:
N米 = 2N/12,
N菜 = 3N/12,
N柴 = 1N/12,
N盐 = 1N/12,
N布 = 3N/12,
N衣 = 0.2N/12,
N服 = 1.8N/12。
生产各种物品的人数都发生了变化,这要再次重新分工以适应物品的价值变化。
根据计算总劳动时间的公式TNn = Yn/M,可以得到生产新增加物品的总劳动时间分别为:
T布 = Y布/M布 = 1.5N小时,
T衣 = Y衣/M衣 = 0.1N小时,
T服 = Y服/M服 = 0.9N小时。
根据计算每人劳动时间的公式tn = TNn/N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每人劳动时间分别为:
t米 = T米/N米 = 6小时,
t菜 = T菜/N菜 = 6小时,
t柴 = T柴/N柴 = 6小时,
t盐 = T盐/N盐 = 6小时,
t布 = T布/N布 = 6小时,
t衣 = T衣/N衣 = 6小时,
t柴 = T服/N服 = 6小时。
每人每天的劳动时间仍相同,但都增加了2.5小时;与最初劳动能力相同的例子中的劳动时间相同。
根据计算收入的公式En = Wn?t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每人收入分别为:
E米 = W米×t米 = 12文,
E菜 = W菜×t菜 = 12文,
E柴 = W柴×t柴 = 12文,
E盐 = W盐×t盐 = 12文,
E布 = W布×t布 = 12文,
E衣 = W衣×t衣 = 12文,
E柴 = W柴×t柴 = 12文。
每人的收入都相同,并且也与最初的收入一样。但就得到的物品来讲,我们确实得到了更多物品而提高了实际收入。要是用新货币(0.5/48价值)表示的话,这也等于提高了绝对收入。
(五)货币发行量的变化
因为一件(套)衣服穿100天,所以衣服交易的间隔天数自然不应少于100;假设就为100天,则v衣 = 100天。我们假设布的交易的间隔天数也为100天,则v布 = 100天。服务可以看成是按月开工资,则v服 = 30天。所以新增物品的货币发行量为:
m布 = P布×Y布×v布 = (3文/0.15尺布)?0.15N尺布×100 = 300N文,
m衣 = P衣×Y衣×v衣 = (0.2文/0.01件衣)? 0.01N件衣×100 = 20N文,
m布 = P服×Y服×v服 = (1.8文/0.9小时服务)×0.9N小时服务×30 = 54N文。
设总的货币发行量为m,则
m = m米+m菜+m柴+m盐+m布+m衣+m服 = 783N文。
这要增发一定量的货币,原因是增加了新产品;并且还可以看出, 783N<785N,此时的总的货币发行量未必与最初的相同。
二、初步的资本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原材料的问题,这使得计算与此有关的问题将非常简便;但还有一个因素,这就是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问题。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要初步研究资本与价格的关系。
一匹布可以看成是由直接织布和生产布匹所需原材料的生产这两项主要工作完成的,在这里假设这两项工作的劳动时间各占生产一匹布的时间的一半。如果不存在浪费的问题,一斤织布原料总要织成相当尺数的布,即它们之间的需求总是对应的,因此可以看成两者的价值各占一匹布的价值的一半,所以可得到直接织布工作和生产织布所需原材料(假设为棉花)的价值分别为:
V棉 = 1.5/48,
V织 = 1.5/48。
我们还可以把此时的织布工作看成是由手工完成的,生产能力并不高。为此要采用由机械提供动力的机械织布机,因而也就等于要增加资本。
假设机械织布机的价值为V机,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把机械织布机的价值也像原材料一样直接加到织布的工作中去而成为整个布的价值的一部分。很明显,真要这么计算不论每尺布均摊的机械织布机的价值有多小,这都会增加原有布的价值,使得布的价格提高。这显然是不合算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道理。由此可以看出,有关资本的所谓成本问题绝不能如此简单地处理。在分析李嘉图的有关“协助”的劳动时间的相加问题时我们已经证明,即便是累计进去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大,如此计算根本就无法反映出为什么非要普遍采用机器的理由。
如果我们面对现实就会明白,之所以使用机械织布机正是因为这会提高织布工作能力,使织布工作的价值降低。假设使用机械织布机后的直接织布工作的价值降为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即V织′ = V织/4 = 0.375/48。此刻如果V机≤V织-V织′,即 V机≤1.125/48,那么把织布机的价值均摊进去才是合算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正是代表一切工具和机械的资本的根本作用,也是计算资本价值的方法。可概括为:当增加资本时,如果总的生产时间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即加上资本的价值生产出的相同物品的价值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资本就是有利的。反过来,运用资本的意义就在于使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降低。
在这个例子中,假设资本均摊进去的价值仅是其理论最大允许值V机的三分之一,即V机′ = V机/3 = 0.375/48,则使用织布机后的布的价值为:V布′ = V织′+V机′+V棉 = 2.25/48。这是原来的四分之三,等于价值被减掉了四分之一,其价格将变为:P布′ = 2.25文/0.15尺布。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反过来算出布的新生产能力为:1.2尺布/9小时。这要比原来的生产能力1尺布/10小时提高不少,因此采用机械织布机就非常可取。
有了布的新的生产能力之后,再根据机器的生产与使用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反推出机器的总的价值及价格。因为布的新生产能力为1.2尺布/9小时,所以生产0.15尺布的用时为1.125小时。设生产0.15尺布的完整时间为T布′,其中织布工作的时间为T织′,因为V布′:V织′ = T布′:T织′, T布′ = 1.125小时,所以可以得到T织′ = 0.1875小时。很明显,作为机器的使用价值来讲,要想织出0.15尺的布每天就必须提供0.1875小时的需要。但在计算机器提供的完整时间方面,这又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一人开了多台机器,机器还需要耗电及维护等。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设机器只要开动1小时就提供1小时的完整工作时间,即机器的在时间上的生产能力为1小时织布机工作/1小时。这样织布机的价值就是:0.1875/24;其以时间为单位的价格为:(0.1875/24)文/(0.375/48)织布机工作小时。即为:2文/1织布机工作小时。如果把机器看成是一个人的话,其单位工作小时的价格与人的单位小时的工资正好相等。这并非巧合,只要假设机器开动1小时就正好提供1小时的完整工作时间其结果就必然如此。此时的机器工作确实相当于一个人的工作,其费用或者说机器的“所得”就是一个人的工资。对此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以单位时间来计算的话,以机器为代表的所谓成本背后所隐含的就是人的工资成本。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很简单的,因为任何机器都是人制造出来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增加机器方面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人”,可在织布工作中一定会节省很多人,这就是一台机器可以代替很多人工作的道理。
如果再进一步知道机器可使用的完整时间,我们就能大致地估算出机器的整体价格。比如,要是一台织布机一天开动16小时可连续使用5年,这大约可以使用29200小时,此时机械织布机的价格约为:58400文/1台织布机。以此为基础,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生产机器费用的上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