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王志成2010  
赫赫铭儿:ruoyan通过进一步的数学推理,将王兄的价值原理公式 V = U/M 归结为:价值= 需要量/物品数量(对于任何一个时间段)。——不知王兄是否认可?
我觉得这个推理对于王兄的价值原理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
王兄:r兄总结的很好,主要是他也有这种想法。
只是需要明确:U是24小时即一天的固定时间段的需要量,“M是指一个时间段的产出量”是对的——一可用一天所应该的正常工作时间表示。
所以,单位都可以消掉而使得价值成为无量纲,但不会是“1”。
比如,U = 1斤大米/24小时,M = 1斤大米/1小时,价值就是V = U/M = 1/24。
把大米用 M = 8斤大米/8小时 表示,结果也一样!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53231&page=7&from^^uid=1123236
这里要通过另一个方式来考察王兄的价值原理。
ruoyan将王兄的价值公式 V = U/M 归结为:价值= 需要量/物品数量(对于任何一个时间段)。——王兄基本认可,但提出一些修正。
按照王兄的修正,这个公式应该归结为:价值= 需要量/产出量(每人24小时)。
但由于需要量就是消费量,而产出量就是生产量;所以这个公式也可以归结为:价值= 消费量/生产量(每人24小时)。
再来看王兄的实例:“比如,U = 1斤大米/24小时,M = 1斤大米/1小时,价值就是V = U/M = 1/24  ” 。这也就是说,大米价值= 消费量/生产量=1/24。
王兄强调这个比值“不会是1”  ,并且显著小于“1” 。那也就是说,每个人(24小时)的消费量显著低于生产量。
既然每个人的消费量显著低于生产量;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消费量就会显著低于生产量。
 即使平均起来看,一个社会的比值不一定会是1/24,而是1/10,1/8,1/6,1/4,,甚至哪怕只有1/2……;那这个社会每年至少也要出现50%的剩余产品。
请问王兄:你打算如何处置这至少50%的剩余产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