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价值的本质”中,黄兄是这么分析价值的两个基本属并给出价值的定义的:(引文复制
http://www.hwebook.com/c/rep?rpid=1794)
<一>
那么,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能否首先得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以表明我们要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和讨论它的种种属性。翻遍晏智杰先生《新探》全书,并未见作者对价值具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介定。其中只是认为,将价值单纯介定为人类劳动的耗费,而没有包含使用价值即效用、财富的意义,是不妥的。"商品的价值概念应当包括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层次,与此相适应,经济学价值论的内涵也应当包含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三部分,从而财富论、价格论和消费价值论就是商品价值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仅仅专注于交换价值价值论是远远不够的"。 可见,作者首先将"传统"价值论的"价值"理解为交换价值,然后便认为这是不够的,价值应该包括"生产价值论、交换价值论和消费价值论三部分"。这对于价值来说都是正确和必要的,但这样的叙述仍难算作明确的概念介定,因为这实际上只是从价值的属性所必然延伸出来的各种价值形态;如果我们要问:价值为什么要包括这三个价值形态呢?就难以依一个核心的思想而作出回答了。
确实,价值是不能将使用价值及其消费的方面忽视的。
实际上,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内的价值还是经济学以外的价值,都首先以使用价值、效用和财富为其首要意义。比如我们说"人生价值",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用",这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 所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价值的意义首先是使用价值,是效用与财富。这是没有问题的。中国著名价值学学者李德顺先生曾以价值[value]的外文意义考证说:"价值的本意是'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它源于古代梵文wer、wal(围墙、护栏、掩盖、保护、加固)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成"。 其中的含意也是指效用、有用性,物品因为有用所以显得宝贵与珍惜,使人重视与喜爱,如果物品是短缺的,那么它在人们心目中就显得更加有用与宝贵,更使人爱不惜手。
那么,物品这种有用性到底表征什么意义?价值表征物品的这种有用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十分显然,物品的有用性表征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没有物品的这种有用性,人不可能生存下去,比如,如果没有自然空气中所含氧气对人生命至关重要的有用性,根本不可能有人及所有需氧生物的生存。因此,追根究底,价值的最高和最终意义是:表征人类之生存与发展;价值作为效用与使用价值,含意即是指物品能够增进人类生存、生活的提高与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提高进步,那么任何物品都无所谓效用与使用价值可言。因此当我们说"创造更大价值"时,我们的意思是说:创造更大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物品的价值越大,物品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也就越大。
由此可知,价值具有一种"人本"性(或称"人义"性),即任何物品,只有对人"有用"才是有价值的,对其它非人物体、非人生物有用,都无所谓"价值"可言。可以说,宇宙间任何天体、任何物品,只有被地球人(如果宇宙间只存在地球人的话)利用到,才是有价值的,相反,背离地球人类之生存与发展根本利益的任何物品及其作用,都是无价值意义的。如果人类从地球上完全消亡,则宇宙间所有物质都会丧失任何价值。另外,下面我们还会看到,价值的"人本"性还包括耗费"人的代价"的特性,即只要耗费"人"的代价,就是有价值的。耗费人以外的其它物质资源,都不具有价值特性;但如果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最终变成人的代价耗费,那么,这种物质资源的耗费也是具有价值特性的。比如,当我们消耗一种自然资源但还未需要花费人力(及凝结着人力意义的物力)去修复这种资源的存在形态与存在程度时,这种自然资源的消费就不具有价值特性。
因此,价值的"人本"性具有两个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用,及由此所耗费的人的代价。人为了生存发展是必定要耗费人的代价的,而这种"人的代价"的通常方式就是人类劳动。自然,并非一切对人有用的物品都必须要通过人类劳动才能产生,但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付出深远而有效的劳动。
这个价值的最高和最终意义,也称为"价值公理",即不必证明、也不能证明的基本原理。同时,有了这个公理,我们就可以据此对价值的其它属性,比如价值的劳动耗费属性,价值的效用财富属性,作出证明,证明它之所以成立的道理;也可以据此而推论演化出价值的各种属性、特性与现象,推论出价值运动的全部。这个价值公理,并不仅仅包含价值的经济学意义,它实际上包含着全部所有的价值意义,包括价值的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等方面的意义。由此可知,如果没有这个价值公理,对于纷繁复杂的各种价值属性与价值定义,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也就无法判断这些价值属性与价值定义的"真伪"。这体现了这部书对于价值理念的深远立意。
我们对于价值的研究应该达到这样的哲学高度,达到这样的世界观与人类观的程度,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深远眼光,更深刻更确切地介定价值的各种具体意义,指出价值之所以是"物品效用"或"劳动耗费",或者"物品效用、劳动耗费与物品稀缺性"三者共同构成价值意义的确切理由。否则对于价值各种具体意义的确定及其是非争论,都不过是一种猜测,对价值意义的猜测。衡量价值的最高与最终标准是看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程度。
<二>
在充分确定价值的这个本体意义后,我们自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效用财富"是如何得来的?它们得来是否容易?因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程度与这些效用财富的获得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只讲财富的用处而不讲如何更有效地获得财富,那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对人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就象一个乞丐大谈山珍海味如何美味可口但又不可能获得它们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简炼表达来综合价值的这两方面意义: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它表明价值既包含物品的有用属性,又包含如何获得这个物品的属性。这一点可以说是价值概念从哲学、伦理学等原本意义向经济学意义转化最关键的环节。在经济学里,"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与价值的效用属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比如,李嘉图(1772--1823)、马克思(1818-1883)等人的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就侧重于研究价值的这个意义,研究:同一个使用价值的物品,它之得来的难易性,及在这种"得来难易性"之下的人的"占有性"(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剥削他人代价耗费的占有性)。因此,《新探》把全书的思想结构介定为由传统价值观向效用价值观过渡与演化,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马克思在对价值的这个"得来难易性" 方面进行充分研究的同时,确实对价值的使用价值属性(这个属性的经济学意义)缺乏充分的研究;当然在转向效用价值观的时候也不应再忽视传统价值观中"得来难易性"的问题。
物品有用性是表征人类能够生存的第一属性。比如当空气、水、粮食等物品存在时,我们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因此价值首先表现为这种物品有用性。而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或称"困难程度")则是表征人类能够生存的第二属性。因为人类只有能够获得空气、水、粮食时,人类才能生存,并且越是容易获得这些物品,人类就越容易生存,生存程度就越高。这样,价值又表现为"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即以下所称的"代价耗费"。请注意"物品存在"与"获得物品"之间的关系;物品存在是获得物品的前提,但存在并不等于获得,比如市场(商场)中存在许多商品,但我们仍需要花费一定代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物品存在是客观前提,而我们每个人则追求以最小的耗费来获得物品。
这两方面由于涉及到和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都具有价值属性。但是,这两者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不一样的。物品有用性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是:物品有用性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而"获得物品的难易程度(困难程度)"对人类生存的表征方式则相反,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因此,价值对人类生存的表征就具有两种方式:作为"物品有用性"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大,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低,或者说:作为"获得物品的困难程度"的价值越小,表征人的生存程度越高。
价值意义在此显出一种"悖论"。我们既把物品效用增大称为"价值加大",也把获得物品更加困难的程度称为"价值加大"。但我们所追求的无不总是:以最小的困难程度来获得最大的物品效用。十分显然,我们不想耗费千辛万苦才能获得半饥不饱的一餐,如果这样,那么这一餐的价值就太高了,虽然从维持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这个价值真是微不足道。
把价值的这两个方面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体现了价值的本质。依此我们可以给价值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价值是人类为获得最大的生存而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或者:
价值是人类以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而获得的最大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