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9 4:15:42编辑过]
本来可以更多的。
八千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美元一缩水,中国损失很大的。个人觉得外汇储备也应该来个投资组合,各币种合理搭配。
楼主还真会做算术题呢,国有资产由占总资产的70%降到17%就意味着现在外资买走了中国53%的资产?那中国这二十多年来引以为傲的民营经济哪去了?国有资产比例下降了总量就一定下降了?
楼主的意思大概无非是想说明国有资产被贱卖了吧?外资每年从中国汇出两三百亿的利润,可您知道外资增加的就业机会有多少么?外资纳的税有多少么?中国企业从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收益有多少么?外资对打破原有僵化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流动的作用又有多大么?
我虽然没什么学问,但即便不念书的人也看的出这些年外资对中国经济巨大的正面影响
To: hunter_tong同学
谢谢你的意见。
我觉得你没看仔细,我的文章里说的是:可这FDI的七千来亿美元怎么就把中国那么多的国有资产买走(当然,国有资产消失化掉不全成为外国资产,也大量成为中国私有资产)。。.不存在你说的[I]"就意味着现在外资买走了中国53%的资产?"[/I]
至于你所说的[I]“楼主的意思大概无非是想说明国有资产被贱卖了吧?外资每年从中国汇出两三百亿的利润,可您知道外资增加的就业机会有多少么?外资纳的税有多少么?中国企业从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收益有多少么?外资对打破原有僵化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流动的作用又有多大么?”[/I]前一句话你的理解是对的。后面那些话题我未涉及更未否定,但是不是有后一个因素前面就不要提或不重要或不是一个大问题?当然你可以列出数据我们来定量比较一下如何?
你说的:[I]“我虽然没什么学问,但即便不念书的人也看的出这些年外资对中国经济巨大的正面影响”[/I]跟我说的比较比较看好不好: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时中国资本短缺,那时日本港澳台侨资什么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蛮大的。为发展经济引入外资实有其必要。但后来似乎成为“为引进外资而引资”“为政绩而(强迫)引资”。专家们提倡要“倩女先嫁”,外资自然乘此大好机会控制中国重要优质产业和市场,不能不说外资作了个好买卖。中国则得到了“外汇储备”。
希望你不要带感情说:你能够否定其巨大弊端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8 13:53:27编辑过]
外汇储备当然要,比如经验值中的一个是“两个月左右进口额度加1/3左右的短期外债”。中国大约2500~3000亿美元的储备就比较合适了。
国家对地方借外债也是有控制的。
外汇储备中对美元欧元日元比例调整一直也在进行,具体数据未公布。据估计这三中大约为65%,20~25%,10~15%。
总的来说,外汇储备的收益为3%左右,基本上就是通货膨胀率来“保值”,但外资工厂投资利润率一般估计是年20%左右,且收益很高。为什么我们把廉价资本借给美国人,同时接受美国资本来中国投资的高收益?我们真的买到技术了吗?市场是让出去了,生产是被人控制了,真正的技术还是人家自己控制。内外资税率不一,对内资反向歧视,商业部还反对内外资税率合一,搞不公平竞争。
那么多外汇摆在外面,安全吗?专家们说安全。
我们自己要用吗?太多的地方需要用了。但却廉价供应给美国政府用。
你说奇怪不奇怪?
上次回的贴中最后一句话脱离的讨论的问题范围,不妥,楼主幸勿见怪
回的贴有人答理总比没人理睬好多了,楼主回我的话让我高兴的很,继续讨论,但大家不妨作个约定,不要情绪化,不要骂人
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个行业都要民族资本控制,我认为是不妥的,一些并不关系国家安全但又有极大的吸收就业的行业,我看即便让外资控制又何妨,资源只有被效率最高的资本运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用,我甚至认为,即便一些市场以比较低的代价出让给外资,从长远看,中国也是很划算的。外资收获了利润(而且不想让外资获利是不应该的,没有能够长时间存在的“单嬴”),国人得到了就业机会,税收,消费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务,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离外资控制国民经济还差的远,恰恰相反,我倒认为不少行业却需要更多样的资本进入。
另一方面,中国拿着储备,也可以出去四处收购,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在海外管理运用资本的能力还很弱。我觉得决定资本生存能力的,是资本对资源的运用效率
楼上的两位网友讨论的问题比较大,涉及的面也很广,我觉得就外汇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应该有个标准,两个月左右进口额度加1/3左右的短期外债”。中国大约2500~3000亿美元的储备就比较合适了。(我不是专业研究外汇的,这个经验值不知道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符合实际,那么中国的八千亿外汇储备显然是太高了,它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这个现在已经出现了。而且这个问题让政府当局也很头疼。
再谈谈外资购买国有资产的问题,这与外汇是有联系, 这的确增加了我们的外汇收入,外资也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关于引入外资的利弊问题,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还是那句老话,利弊共存,相信各位网友都大概了解,这里不用多解释!我个人认为引入外资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改革开放,引入外资,我们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有目共睹。如果说外资廉价买了我们很多国有资产,控制了很多行业,这有点耸人听闻了。现在我们的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国民经济命脉,象能源,通信,金融,国有企业依然是保持着绝对控股,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我们的经济体制还依然带有很强的垄断色彩,别说是外资,就是民营企业都很难涉足。
感谢各位的讨论。这是发现错误修正观点的好机会,我本人肯定会比较珍惜的。
其实大家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引进外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弊端?这个大家认为都有。具体领域里的正反该怎么估计?由于每人得到的信息不一样,这个大概看法就会不同了。要不要外汇储备?显然要。是不是过多了?大约看法不同。外汇储备要不要管理好?显然要。管理好了吗?我认为是很不好。大约就是这样的区别吧。千万别只听报纸上那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有许多人只肯盲目讴歌外资的。
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外资,但也都有管理,某些领域有限制。中国这些年放弃管理了。盲目鼓吹执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后果严重。而且,私人资本不能进入某些领域,但外资就能进入,而且税率只有内资的一半。好像最近有些改变。
说外资控制了中国许多关键领域,并非危言耸听。即使是大家认为的“国家战略领域”也开始失守。在服务领域如银行金融保险等,WTO保护期已到,基本上国内与国际方有如羊和狼的关系。放进来几只狼,有利于羊群整体上强壮健康(打破垄断,改善服务等。其实,为什么我们自己长期不能够改善服务?难道非要外资来才行?)。完全放开,羊会被吃个精光。一旦外资垄断,照样是劣质高价服务。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确实是,中国的羊儿们要怎样才能也变成狼变成狮子?
外汇风险很高。该多买些战略资源,减少储存美元。也要更好配置这个资源。那些“学者”的某些鼓吹,我是很怀疑有别的缘故。
转篇文章。连政府的官员都这么说了。可见问题严重。如果大家有兴趣哟机会,和不调查一下你本人的领域外资控制度多高?比如,全中国很引以为傲的外贸出口总额,2/3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至于所谓高技术出口,80%以上是有外资企业占有的。
2006年3月8日《北京晨报》
就引进外资战略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明确
表示,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已出现一些不好的倾向,应谨防外资垄断性跨
国并购。
外资并购出现垄断趋势
李德水说,如今,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合资、合
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这是跨国公司一项
战略性的重大举措,而且来势很猛。
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
”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他们对一般国企拼命压价,对
好企业却不惜高价收购。
一些跨国公司认为,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
力一样,比欧美低得太多;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原材料和
能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牌,再加上外商的资本和技术,就可以逐步实现垄断中国市
场的目标。
李德水举例说,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啤酒企业和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
可口可乐通过品牌战略,已使其饮料、浓缩液在我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宝洁在
中国的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只用50天
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我国大型超市的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
入囊中。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
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恶意并购必须严厉制裁
李德水说,跨国公司来华并购企业原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坚决制
止任何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
李德水说,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
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
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我们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
角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看起来GDP增长很快、规模也很大,但却是“虚胖
”。
对此,李德水建言,要逐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要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像国企改革绝不能一卖了
之;不应把引进外资作为政府的一项硬性指标;尽快制定外商来华并购企业的法
律法规,与国际通用做法接轨,特别对以垄断我国市场为目标的恶意并购行为,
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视同仁地给予国内外企业同样
的“国民待遇”。
从公开披露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看,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30.2%)
,欧盟企业次之(占27.3%),其余为东盟和日本等国的企业。
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显性的债务,在这背后有着更为巨大的,且是不为人知的隐性及或有债务,一旦产生危机,或国际经济形势剧变,也许目前这些外汇储备还不够,
我们的机制该透明的不透明,该隐蔽的又往往被别人探知,官员的激励机制要创新、要改革
在现行制度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央行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已经很被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个现象:大凡放开的早的领域如制造业,中国本土企业都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苦苦死守的行业,往往也是行政垄断严重,官僚作风盛行,效率低下,竞争力孱弱的行业,如金融、邮政、能源、电信等(这两年电信似乎好些了虽然大家也在骂它)。中国关起门来搞了那么多年,终究也没能--如楼主言--将羊训练成狼,在中国制度执行成本很高的情况下,我觉得外来的竞争压力,是一种天然的提高效率的资源。那些外资占有率已经很高的行业如饮料、汽车等,也没见他们胡作非为,相反,这些行业的“蛋糕”,在外资的推动下,这些年增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消费者从中得到的福利,早今非昔比。试问没有外资,我们哪能喝到那么多让人目不暇接的饮料啊,没有外资,汽车要走进百姓家恐怕至少还得等些年。
不管怎么说,积累一定的外汇储备还是一个国家保证自身金融系统稳定的必要准备,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有些过高。另外,在关键时刻,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想,主要是反对盲目引进外资及导致外资控制。
如果说饮料还无所谓。其实在外资进入之前,中国有许多饮料,后来都被消灭了,所以你也只能看到外国牌子的饮料了。
外资控制并带不来优质廉价服务。桑塔那二十年一惯的落后牌子,高价(一辆车赚差不多净五千美元),就赚了中国数百亿美元。中国的三大汽车厂‘剥离负担“”倩女先嫁“后完全被合资方控制。中国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吗?人家外资方说:“在研发销售,管理生产方面的作用为零”(这话说的过分些了)。是由于国产的奇瑞吉利夏利等出来后,中国消费者才能买到便宜车的。在此之前一直是外国品牌的“贵车”。
蛋糕理论冰棍理论都是直接为外资控制服务的理论。中国的市场,那块“蛋糕”本来就在那儿,本来就可以自主培养长大,现在那快蛋糕接近被外资控制了(2002年我就看到材料说外资已经占用了中国资产的1/3,即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而且是增长最快的)。为什么中国的三大汽车厂不能生产好汽车,而从那儿出来的人却可以建立“奇瑞”,可以生产汽车卖到国外去?都是叫“蛋糕理论冰棍理论倩女先嫁理论”害的。外资控制了,就没有中国自己的汽车了。
同样的,许多行业也同样如此。都是剥离出优质资产,请外资来控制。再比如说比亚迪电池等等好资产也被地方政府强迫合资而被控制了。这些都可以一个一个行业具体讨论。
其实,石油通讯等等都在国外上市,早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国国家控制了。中国的汇率8元兑一美元是极其不利,人家一美元就买走八个人民币的财产(实质比价接近于一美元兑2.2人民币)。我们对此一点儿的控制管理也没有。这种政策就不该改一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0 11:39:00编辑过]
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显性的债务,在这背后有着更为巨大的,且是不为人知的隐性及或有债务,一旦产生危机,或国际经济形势剧变,也许目前这些外汇储备还不够,
我们的机制该透明的不透明,该隐蔽的又往往被别人探知,官员的激励机制要创新、要改革
toury所说的不知道可有具体依据?如果这样,可就太严重了。甚至可以说:如果真的这样(借了更多的债务而人民都不知道--我指的是外债),那么这个国家就快完了。 如果有依据,应该要公布。 能否提供些具体的依据?比如能否发到我的邮箱?先谢谢你了: jil94004@yahoo.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0 23:48:11编辑过]
不管怎么说,积累一定的外汇储备还是一个国家保证自身金融系统稳定的必要准备,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有些过高。另外,在关键时刻,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应该说是适量的储备是必要的。 如果拿过量的储备把国内急需的事情办好(那么多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即使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又需要担心什么?而放在美国,出现紧急的情况时要不要担心?
其实大家可以去查一查,看美国德国法国等等有多少外汇储备有多少债务,然后大家可以参照讨论讨论中国多少外汇储备比较合适。中国的储备跟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有什么关联等等。
日本的储备来源构成跟中国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这些大家都可以讨论。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不想讨论这个什么外汇储备怎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我一小本本,说话也没人愿意听,
我想说的是:
谁解决了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问题谁就是大哥,
不管谁给农民提供了到城市里去的工作岗位,他就算为人民做好事,
管他是外资还是国企............
兄弟,外资可不太可能来中国“学雷锋”解决三农问题。或者等长期进化以后,资本家变成为另外一种动物后,也有可能?
我对你提到的问题也很关心,但也没什么答案。恐怕还是要靠国家力量和农民自己的努力才行。当然,现在样子的农民工进城,总比没活干没机会受压榨要好?我不知道答案。
建议你开个主帖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更能够得到较好较多的回复。
一款桑塔纳在中国能卖二十多年,我认为反倒是是我们引进外资不够,竞争不够充分的表现。另外,我认为没有外资带来的所谓“技术外溢”,奇瑞吉利恐怕没那么容易造出汽车来。三大国有汽车生产商合资了那么多年至今没能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来,我能想出来的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是环境太优越了,有现成的车型、技术,直接拿来用就是,产品也不愁销路(至少前几年是这样),没有多大的生存的压力,消化积累技术的外来压力不足,这一点是外在的;第二是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经理人员注重短期效益,在职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国家这些年不论在政策还是其它资源上对汽车产业的扶持不可谓不大,但如今中国的汽车工业竞争力还是很弱,我认为不是“市场换技术”理念有缺陷,而是我们自身体制上有问题,以现在状况来否定“市场换技术”,我认为是没看到问题的根源。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容易就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为什么奇瑞、吉利这些民企能造出汽车来?要知道,这些企业在前几年造汽车国家不但没有加以扶持,反倒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他们还是坚韧的成长了起来,这些企业才是民族工业的希望,都是好样的
理论上说消极出让市场换不来关键技术,技术给了中国,资本家就没法靠垄断赚钱了。外国人自己讨论时也均强调要控制技术外流。日本人引进技术控制国内市场的做法比较好。不好说“市场换技术是不可靠的”没有结论。已经有结论了,连当初鼓吹这个观点的人都承认这一点了。
国家压制奇瑞就说明国家产业政策不对头,那时候过分依赖外资合资能够解决中国汽车工业的弊端。象航天工业,人家搞技术封锁,我们中国人自己就搞得很出色,商业化产业化也作得很好。
确实,不是反对外资,是反对放弃管理,邀请来外资控制的政策。要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外资为我所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0 23:50:40编辑过]
首先表明立场,基本上不同意楼主观点。
先谈外汇储备。判断外汇储备是否过量应当采取动态的视角,任何一个时点上的储备量应当放在整个生命周期里进行跨期的最优化考量,即今天的8000亿不能只根据今天的国际收支状况而得出过度储备的结论。好比如今的老百姓储蓄很多,不能说这是非理性的,因为老百姓是根据持久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作出的选择。
可以说中国过去几年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不可能指望我国经济永远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外汇储备总是快速增长的,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储备量以应付经济增长放缓后净支付的需要,好比年轻时储蓄是为了年老时消费一样,所以拿现在的外汇储备量同美、德、法相比是不对的。在加上未来资本管制的放开、维护国际投机资金冲击下人民币的稳定的需要。
我一直认为,质疑外汇储备过量相当于在质疑央行储备管理的专业水平。以前我们缺少外汇所以实行贸易“奖出限入”和资金“宽进严出”并且强制结售汇,如今外汇多了,央行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并且我们也能看到政府动用储备在国外收购油田、天然气,帮助国有企业收购海外资产、注资国有银行等等,央行行长不是只会捂紧口袋的葛朗台。
再谈引资的问题。大家都想既获得FDI带来的好处又想避免老外捞得太多,但人家外资不是白求恩大夫,这里涉及到一个理想和现实、目标和过程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引进外资能带来帕累托改进,就应该坚持。或许我们关起门来自己也能发展,但速度会很慢,而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今天吃点亏,但强大起来后就可走出去控制别人。
至于地方政府为业绩盲目引资更不能作为拒绝外资的理由,我们应当检讨自己的政治管理体制才对。相反,国门的开放和外资的流入其实促进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民主。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