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扩张政策到了必须退出的时候;夏斌:货币政策基调是回归正常状态下的适度宽松;李稻葵:如果CPI超3%,货币政策当局应考虑通过加息进行调整 明天(3月30日)下午,央行召开的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将迎来三位新成员:周其仁、夏斌、李稻葵。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已到期离任,国务院日前批准了周其仁、夏斌、李稻葵共3位经济学家成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新成员。
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而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此前每届都有一位外部金融专家委员,分别是黄达、余永定、李扬、樊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下称《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构成有“金融专家一人”,此次三位金融专家同时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意味着货币政策更注重外部金融专家的力量。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拥有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夏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他曾担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央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央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李稻葵,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拥有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职,并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
夏斌、李稻葵昨天接受本报和第一财经电视频道的联合访问,阐述了他们的货币观。
新人新关口
在三位金融专家新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同时,中国货币政策的方向实际上也到了一个新关口。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复苏已得到确认,货币政策在信贷规模、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工具上,已经启动了有紧缩效应的退出机制。而对于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是否启动,则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
夏斌昨天对本报记者指出,2009年货币政策整体描述是过于宽松,而不是适度宽松,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回归正常状态下的适度宽松”,以应对依然复杂的经济形势。
李稻葵昨天对记者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将会有一个较高的增长率,但通胀形势也比较严峻,他认为如果CPI超过3%,再考虑到未来的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当局会通过加息来进行调整。
周其仁教授的观点则相对严厉,他在3月中旬的一次访问中指出,过度扩张政策带来的成功是有代价的,现在已到了政策必须退出、让市场来决策的时候了。
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高度政治化。夏斌、李稻葵均认为,不能屈从于某种压力而推动升值,但他们都认为,人民币要回归到金融危机之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上。对于汇率,周其仁也认为,汇率机制的根本问题是市场化问题,未来我们应看到中国采取更多市场政策来应对,包括汇率问题。
据记者了解,进入2010年前两个月,外汇流入导致的外汇占款依然在持续增长。前两月外汇占款增长超过4200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超过60%。这给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央行货币回笼造成了压力。
CPI的超预期增长,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西南大旱等内外因素,市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偏高,市场也一直在研判央行是否会推出加息政策。
目前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设置在央行货币政策二司。为了筹备明天召开的第一季度会议,3月25日,货政二司司长李波主持了一个专家座谈会,听取不同部门和人士对于货币政策方向的理解。学术界经济学家许小年、郭田勇,金融机构经济学家哈继铭、汪涛,以及来自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官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许小年和哈继铭等人在会议上建议央行启动加息政策。
委员重任
由于有较高的选拔要求,入选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专家一般都为一线学术界人士。根据《条例》,任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金融专家需要有以下要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金融研究工作10年以上,而且“非国家公务员,并且不在任何营利性机构任职”。金融专家每届任期两年。
近年来,基于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高度关注,任职于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引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李扬、余永定、樊纲等几位历任委员的很多言论都曾引发国际市场的大幅波动。市场很多人士将学者委员的公开发言,理解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某种信号。
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确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和决策信息,甚至是提前掌握信息。比如,按照《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处应当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的10日前,将会议议题及有关资料送达委员;在会议召开时,向委员提供最新统计数据及有关技术分析资料。
但是,委员的公开发言受到约束。按照《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违反规定透露货币政策及有关情况。此外,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内和离职以后一年内,不得公开反对已经按法定程序制定的货币政策。
在此次学者委员扩容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放大到15名成员,学者之外的其他成员为国务院或部委官员,以及以银行业协会会长身份参与的国开行行长蒋超良。
货币政策委员会被认为是今后中国央行以及货币政策提高独立性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现任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易纲,从北京大学教授进入央行体系的第一个职位,即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对话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李稻葵
“我的货币政策观”
编者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三位金融专家已经上任成为新一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
上周末,本报记者专访了夏斌和李稻葵,请他们详细阐述“货币政策观”。
李稻葵:今年是股市和房地产调整年
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第一财经日报:经过这次危机之后,美联储过去所奉行的货币政策不管资产价格的逻辑,被证明有很大的问题。中国资产价格近几年的大幅波动,也引起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你认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范式和目标,是否要更多考虑资产价格因素?
李稻葵:关于货币政策范式的讨论,现在国际上有三派观点。一派是继续以通货膨胀为控制目标;第二派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考虑;第三派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应该更多控制银行贷款的上升,而且要对贷款进行分类,高风险、低风险的,对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的。
我个人认为,危机已经证明第一种观点有问题,而后两种观点有些道理。我认为,货币政策既要考虑资产价格,也要考虑贷款规模。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事实上,国际上有讨论贷款规模这样一个呼声,而中国央行早就实行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都是把贷款总额作为被控制变量来考虑的。从这个意义讲,国际上还要向中国央行学习。
对于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这两类价格比较有参考意义。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资产价格。因为资产泡沫一旦形成,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影响会非常大。我国经济有一个清晰的特点,就是货币存量和GDP比重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至少在大国中是最高的,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重高于170%;日本经济非常倚重银行,也不过是110%;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的这一比重也不过在60%~65%之间。
日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应该如何结合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李稻葵:很多人反对把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两个理由:第一是货币当局无法判断什么是泡沫,泡沫有多大;第二是认为看不准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相关度,很多人认为没有相关度。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的环境下,有无泡沫基本上还是能判断出来的,尽管不能百分百判断泡沫的程度。因为很多基本面数据很清楚,中国的市场往往是粗线条的,没有西方那样细。
二是投资者的情绪会影响资产价格。中国投资者情绪是单元化的而不是多元化的,也比较容易判断。这样是否存在泡沫就比较容易判断。货币政策就能进行逆势调整。
发达国家将输出通胀
日报:最近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很多指标都显示出经济复苏迹象,你怎么看全球经济的走势?
李稻葵:我的基本判断是,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存在,但不是太大。
这一轮经济的恢复,靠的是大量政府信用扩张,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过发债券、印钞票。政府信用扩张缓解了私人部分信用度下降的危机,但放大了公共部门的风险。但在我看来,主权信用不太会演变为全面的危机,毕竟这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他们发出的货币是国际货币,而中国、日本、中东等货币外围经济体手中仍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还会以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为主要的投资去向。因此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不至于演变为全面的危机,而世界经济应该会有比较稳定的恢复。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另外,支撑这一轮经济恢复的火车头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的基本面非常好,增长动力非常强劲,他们反过来又带动了资本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
日报:在政策环境上,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一些刺激政策的退出,这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外部环境,你如何看待当前国际上央行退出政策的操作?
李稻葵: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判。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讲,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我们必须搞清楚,危机之后,未来三五年,世界的金融和货币格局如何。
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特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基本特点,是掌握货币发行权的西方国家,会在未来三五年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本国资产价格以及通胀水平的上升,而这对发达国家是非常有利的。资产价格上升使得很多企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通胀则使得负债的政府、企业、家庭缩减债务,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是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双重负债,通胀可以给所有的部门都带来收益,化解债务压力。因此我相信,西方国家将会进入高通胀、高资产价格、宽松货币的时代。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于反通胀的共识已经出现变化,就是他们试图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夏德提出要把通胀预期从2%提高到4%,IMF前任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甚至提出容忍度要从2%提高到6%。这些人都是精英之精英,是最能洞察格局变化的经济学家,我相信西方国家的金融格局会向这个方面转变。
第二个基本特点,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或者说外围国家,将面临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宽松,会使得热钱涌入这些国家,导致其货币条件放松。以色列等国家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收缩性货币政策也是符合道理的。
因此,未来世界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在输出通胀,输出国际货币,输出资产价格的上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被迫出现本国货币的升值。这个问题如果不认识清楚,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中国的企业家就不会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