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初探
002
分析“破窗理论”
注意说法:“把这个窗户砸破,这个补窗户的人就有了工作,他的工作和收入,让更多的人有了工作和收入”。
注意:在这个话里面,隐含了一个前提:“他就有了工作”,means:没有砸破窗户前,他是没有工作的。
这一点,可能之前没有注意。(
凯恩斯的乘数效应:让失业的工人有了工作和收入 #重点是:失业的工人。
)
假如这个补窗户的人,之前是处在失业的状态:
那么当我们将窗户砸了,由此使得这个工人有了工作,[此处我们在假设这个窗户的主人是守财奴,在窗户未破前,花钱吝啬],
[守财奴支付意愿很低,有钱时并不愿意花费出来]
而此时,窗户被砸破后,迫使这个守财奴将原本不愿消费的钱拿出来,变成了这个补窗人的收入,
于是全社会总收入、总产出 因此增加了,尽管全社会财富的存量减少了;
但另一种情况,
假设这个补窗人,之前是有工作的,且工作很饱满:
而此时将这块玻璃砸了,则补窗人需要将自己的工作放下来,来补这块窗户(假设补这块窗户更为重要时)
补窗人,未补这块窗户,他同样有收入,
而来补窗户,只是减少了他在其他地方的收入,而增加了补这块窗户的收入。
所以,凯恩斯乘数,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很大一部分的非自愿的失业(“非自愿”)。
在大量非自愿失业的社会,那么“砸窗户”就是一件好事;反之,则是坏事(
因为经济里面大家本来都有工作[基本上],大家都干得好好的,而且市场会让他们都做自己最想做的,对他们个人而言最有利的事,
而打破窗户,实际上是对市场已经做好的最优配置的一种干扰。所以是一种坏事。
)。
失业,实际上劳动力的供给。
如果劳动力的供给是供过于求的,处在供给过剩,则会有大量的人是非自愿失业的。
——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创造需求的财政政策,能发挥效应,是有效的。
#以上,“补窗户”的能力没有受到约束,先这样假设,因为我们要先从简单的问题上理清楚。
#另一方面,在政府财政政策这一方面,政府肯定是有钱的(=政府肯定有“补窗户”的能力)
所以,财政政策到底是大于零的还是等于零的,取决于经济里面是否存在着产能过剩。
[此处的产能,既可以是劳动力,也可以是资本]
当经济存在产能过程,即也可以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则此时创造需求的财政政策,就可以发挥出乘数效应。
==>同理,当经济中已经达到平衡了(产能充分利用的状态),那么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开支),只会挤出民间开支,从而乘数效应是零[财政乘数和税收乘数都是零]。
这就是,原教旨主义的凯恩斯 和 新古典这套思路 他们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他们会矛盾呢?(为什么在财政方面,他们观点为什么会有分歧?)
是因为:他们对于经济所处的状态有不同的认知。
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新古典-->新兴古典综合 这套(思维范式)范式(这套当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都假设:在长期(这个长期不会太长,大概几个季度),经济是处在产能充分利用的状态的。
但凯恩斯认为,他们讲的“长期”是很长的,(凯恩斯说,再长期我们都死了---means:当经济收敛到产能充分利用的状态时,我们都老死了,我们是活在短期的)
我们活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态。
——所以认为我们需要财政政策来做需求管理。
而新兴的古典综合(主流的宏观经济学范式)认为,财政政策短期运用就够了,长期是不能用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