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4-4 12:05: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4 21:32:10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22:00
一,如果说来,岂不是不是“一定的社会需求量”了吗?这事实上是如何解决失业的问题,而不是有无上述关系的问题。当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时候,也是企业较为普遍地面临困难的时期,事实上,这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为扩大需求而寻找办法——这恰恰是因为存在着上述关系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所谓拉动内需,终不过如此。
二,这个问题我们要慎思。
最初的法定八小时工作制尚且是美国普通劳动者努力争取来的,之前却同样存在失业问题——但这种努力却不是为了解决就业本身的问题。那个时候就来形势的严峻程度不比现在差。危机到来,失业人口同样大量增加。
之前曾有人提出过轮流上岗解决就业的问题,而事实上至少在一些国营企业也曾试行过。对于私人企业而言,企业主有这种积极性么?政府能够强制这样么?谁来为因此而增加的成本埋单?
日前温与美国人谈话时说,美国有二百万失业人口,而中国则有两亿!如果情况这样简单,解决两国的失业问题岂不易如反掌?
更不要说,哪怕是我们让每一个人只工作一小时,全民就业。依旧改变不了问题本身的存在(且不说增加的成本与牺牲的效率)。这不过是把在正常情况下的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这就比如有人说改革开入前中国失业率极低,其实也不过是以牺牲效率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为代价罢了——情况依旧是隐性与显性的问题。
一、“一定”也有必定、必然的意思,并不单指固定不变。因此,就可以假设需求有规律变化的情况。

另外,你这些话的分析让人觉得费解:要是没有“上述关系的问题”,可否认为需求与失业率无关呢?
如果是这样,那“扩大需求”又是什么意思?

二、马克思的时代一个人要工作12小时还多,后来逐渐降到了8小时;之后虽然日工作时间不变,但周工作日由6天降到5天甚至4天半。因此说,工作时间普遍缩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且不论这能否解决失业的问题,但这与经济增长还是有很大关系吧?

   因此,做为一篇实证性质的论文,当想研究“资本增长”问题时,不可能不考虑工作时间的问题。
   无关,需阐明;有关,就要加入这一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0:25:56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 19:55
  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692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情况很明显,影响劳动人口失业状况的因素有很多,而并不仅仅是资本积累这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一般而言,这种失业状况要与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相关。确切地说,劳动力失业状况将与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按相反方向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按相同方向变化。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07:56
这里的资本是实际投入社会生产的总资本。在一定的时期,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是一定的,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资本就业率,可以反映出总资本与后者之间隐含着的关系,当资本总量一定时,显然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就业率就越低。而就业率越低,则表示劳动生产率越低。那么显然,资本就业率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11:21

执迷不悟?将要被历史所抛弃的东西,尔等却当宝贝似地捧着——就如满清遗老遗少再也看不到了三寸金莲,但总喜欢回味那破旧的绣花鞋一样。也不知是哪个在执迷不悟。
怀兄所说,是对的吧?

设想有一块地,和一定种子等等,价格共计是100元,并且土地种子等的数量和价格长期不变。还假定,每人每年的工资是1元,也可以保持长期的不变。
1、由10个人来工作一年,工作内容是挖洞,放种子。技术是徒手空拳,自挖自种。这样一来,10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老板的投资是110元,利润一定。
2、设有某人发明了一种技术,就是用木棍来种,自挖自种。这样一来,6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因此,老板的投资是110元------这里假定,此技术和木棍不需要购买,无代价,但是,老板把10元给这6人了,并且利润不变。
3、设有某人发明了一种协作技术,就是3人只负责用木棍挖,另1人专门放种子。这样一来,4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因此,老板的投资是110元--------这里假定,此技术不需要购买,无代价,但是,老板把10元给这4人了,并且利润不变。
从上面的事例,及三种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到,确实,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就业率和生产力水平之间,那是有数量关系的。

但是,这些创新观点,其实是对马克思看法的复述------------某种的。

另外,请学习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资本有机构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113.htm?fr=ala0_1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777888.html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2)  http://edu.sina.com.cn/l/2005-01-13/ba97989.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0:36:25
马克思说了,人在地球上垂直起跳,是跳不出地球的。

张三反对,说,大家一跳才半米高,我一跳三米多高!可见,跳出、跳不出,在于每个个人的大腿的弹性和起跳速度!你们不能忘记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和速度!
李四也反对,说,你们都是拼人腿,我发明了垂直加速度弹跳机,人穿上后,一跳80多米了,接着它就自动脱落,脱落的同时人的大腿一蹬,更上三米多高!。。。可见,完全有可能,人是能跳出地球的,只不过,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但是将来肯定跳的更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7:35:5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4 21:32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22:00
一,如果说来,岂不是不是“一定的社会需求量”了吗?这事实上是如何解决失业的问题,而不是有无上述关系的问题。当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时候,也是企业较为普遍地面临困难的时期,事实上,这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为扩大需求而寻找办法——这恰恰是因为存在着上述关系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所谓拉动内需,终不过如此。
二,这个问题我们要慎思。
最初的法定八小时工作制尚且是美国普通劳动者努力争取来的,之前却同样存在失业问题——但这种努力却不是为了解决就业本身的问题。那个时候就来形势的严峻程度不比现在差。危机到来,失业人口同样大量增加。
之前曾有人提出过轮流上岗解决就业的问题,而事实上至少在一些国营企业也曾试行过。对于私人企业而言,企业主有这种积极性么?政府能够强制这样么?谁来为因此而增加的成本埋单?
日前温与美国人谈话时说,美国有二百万失业人口,而中国则有两亿!如果情况这样简单,解决两国的失业问题岂不易如反掌?
更不要说,哪怕是我们让每一个人只工作一小时,全民就业。依旧改变不了问题本身的存在(且不说增加的成本与牺牲的效率)。这不过是把在正常情况下的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这就比如有人说改革开入前中国失业率极低,其实也不过是以牺牲效率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为代价罢了——情况依旧是隐性与显性的问题。
一、“一定”也有必定、必然的意思,并不单指固定不变。因此,就可以假设需求有规律变化的情况。

另外,你这些话的分析让人觉得费解:要是没有“上述关系的问题”,可否认为需求与失业率无关呢?
如果是这样,那“扩大需求”又是什么意思?

二、马克思的时代一个人要工作12小时还多,后来逐渐降到了8小时;之后虽然日工作时间不变,但周工作日由6天降到5天甚至4天半。因此说,工作时间普遍缩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且不论这能否解决失业的问题,但这与经济增长还是有很大关系吧?

   因此,做为一篇实证性质的论文,当想研究“资本增长”问题时,不可能不考虑工作时间的问题。
   无关,需阐明;有关,就要加入这一因素。
一,需求当然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变化,来否定现在的状态。我们能够可以说,今后需求会大量增加,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二,同样,我们可以说,今后人类可能只工作三个小时,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你所说,不过是基于与失业有关的因素来提出的相应对策。这恰恰说明这些关系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就如某人所说的,应当反过来推导,失业率是多少,资本应当增加多少。呵呵,不知道相关因素之前的关系,你如何推导?而由前面的公式。即可以得出如果其他条件一定,资本应当增加多少——这事实上就意味着需求应当增加多少,也可以得说创新水平应当如何以及人口应当如何增加。
一国之统计失业率,按什么统计呢?是按现有正常工作时间统计,还是按今后可能的工作时间统计?当说失业率为9%时,其中会有人问到,这是指在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的失业率吗?关于对这类问题的理解问题。之前说过。
一百年前工作时间十四小时,如果失业率是4%的话,一百年后工作时间是八个小时,失业率同样是4%。我们能够说前者事实上失业率很低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7:48:30
已有帐号007 发表于 2010-4-5 00:25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 19:55
  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692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情况很明显,影响劳动人口失业状况的因素有很多,而并不仅仅是资本积累这一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一般而言,这种失业状况要与劳动生产率、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相关。确切地说,劳动力失业状况将与产品创新率或资本增长率按相反方向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按相同方向变化。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07:56
这里的资本是实际投入社会生产的总资本。在一定的时期,资本总量与就业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是一定的,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资本就业率,可以反映出总资本与后者之间隐含着的关系,当资本总量一定时,显然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就业率就越低。而就业率越低,则表示劳动生产率越低。那么显然,资本就业率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2 11:21

执迷不悟?将要被历史所抛弃的东西,尔等却当宝贝似地捧着——就如满清遗老遗少再也看不到了三寸金莲,但总喜欢回味那破旧的绣花鞋一样。也不知是哪个在执迷不悟。
怀兄所说,是对的吧?

设想有一块地,和一定种子等等,价格共计是100元,并且土地种子等的数量和价格长期不变。还假定,每人每年的工资是1元,也可以保持长期的不变。
1、由10个人来工作一年,工作内容是挖洞,放种子。技术是徒手空拳,自挖自种。这样一来,10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老板的投资是110元,利润一定。
2、设有某人发明了一种技术,就是用木棍来种,自挖自种。这样一来,6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因此,老板的投资是110元------这里假定,此技术和木棍不需要购买,无代价,但是,老板把10元给这6人了,并且利润不变。
3、设有某人发明了一种协作技术,就是3人只负责用木棍挖,另1人专门放种子。这样一来,4个人在这块地工作一年,恰好能按照要求种满。因此,老板的投资是110元--------这里假定,此技术不需要购买,无代价,但是,老板把10元给这4人了,并且利润不变。
从上面的事例,及三种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到,确实,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就业率和生产力水平之间,那是有数量关系的。

但是,这些创新观点,其实是对马克思看法的复述------------某种的。

另外,请学习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资本有机构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113.htm?fr=ala0_1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777888.html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2)  http://edu.sina.com.cn/l/2005-01-13/ba97989.shtml
呵呵,完全是两回事,有机构成分为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前者是生产资料数量与劳动力数量之比。后者是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比——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而资本就业率则是总资本与就业人娄之比。前者简单地认为可变资本部分所占比重越小,则对佣劳动者需求相对越小。从而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它不考虑资本总量问题。更不考虑创新率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23:55:48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5 07:48

呵呵,完全是两回事,

有机构成分为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前者是生产资料数量与劳动力数量之比。后者是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比——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而资本就业率则是总资本与就业人娄之比。


前者简单地认为可变资本部分所占比重越小,则对佣劳动者需求相对越小。从而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它不考虑资本总量问题。更不考虑创新率问题。
这里的变换,都是简单的数学变换,是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的。说男子的平均身高,和说人群的平均身高,其实内在上是一回事。


至于创新,其实这里的问题,跟创新不创新,关系并不大。创新问题已经被考虑,被包融。譬如,我们说,本次奥运会短跑前八名平均成绩是10秒,而20年前奥运会短跑前八名的平均成绩是10点5秒,则这里已经包含创新问题了,体现创新了。

兄弟就不确切来说了,也不细说了。因为你说的都正确,打破了不人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6 06:11:42
已有帐号007 发表于 2010-4-5 23:55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5 07:48

呵呵,完全是两回事,

有机构成分为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前者是生产资料数量与劳动力数量之比。后者是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比——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而资本就业率则是总资本与就业人娄之比。


前者简单地认为可变资本部分所占比重越小,则对佣劳动者需求相对越小。从而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它不考虑资本总量问题。更不考虑创新率问题。
这里的变换,都是简单的数学变换,是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的。说男子的平均身高,和说人群的平均身高,其实内在上是一回事。


至于创新,其实这里的问题,跟创新不创新,关系并不大。创新问题已经被考虑,被包融。譬如,我们说,本次奥运会短跑前八名平均成绩是10秒,而20年前奥运会短跑前八名的平均成绩是10点5秒,则这里已经包含创新问题了,体现创新了。

兄弟就不确切来说了,也不细说了。因为你说的都正确,打破了不人道。
呵呵,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也不地是简单的数学变换。
万有引力已经被苹果落地考虑和包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6 11:43:47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6 06:11
呵呵,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也不地是简单的数学变换。
万有引力已经被苹果落地考虑和包融。
难道你老兄不过就是牛顿之一吗?

老兄你如果认为你的看法很有创新,等等云云,那你就认为,你很有权认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6 13:57:09
已有帐号007 发表于 2010-4-6 11:43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6 06:11
呵呵,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也不地是简单的数学变换。
万有引力已经被苹果落地考虑和包融。
难道你老兄不过就是牛顿之一吗?

老兄你如果认为你的看法很有创新,等等云云,那你就认为,你很有权认为。
呵呵,你也不怕把牙酸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7 17:41:22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5 07:35
一,需求当然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变化,来否定现在的状态。我们能够可以说,今后需求会大量增加,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二,同样,我们可以说,今后人类可能只工作三个小时,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你所说,不过是基于与失业有关的因素来提出的相应对策。这恰恰说明这些关系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就如某人所说的,应当反过来推导,失业率是多少,资本应当增加多少。呵呵,不知道相关因素之前的关系,你如何推导?而由前面的公式。即可以得出如果其他条件一定,资本应当增加多少——这事实上就意味着需求应当增加多少,也可以得说创新水平应当如何以及人口应当如何增加。
一国之统计失业率,按什么统计呢?是按现有正常工作时间统计,还是按今后可能的工作时间统计?当说失业率为9%时,其中会有人问到,这是指在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的失业率吗?关于对这类问题的理解问题。之前说过。
一百年前工作时间十四小时,如果失业率是4%的话,一百年后工作时间是八个小时,失业率同样是4%。我们能够说前者事实上失业率很低吗?
如果是想实证性的探讨其中的问题,那应该这样分析吧:
现在的失业率是4%(8小时周工作5天),要是按“一百年前工作时间十四小时”来估算的话其失业率会增加还是减少抑或不变?

(这几天会详细分析你推出的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7 17:44:06
或者,你干脆就觉得失业率与工作时间无关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8 10:20:1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7 17:41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5 07:35
一,需求当然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变化,来否定现在的状态。我们能够可以说,今后需求会大量增加,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二,同样,我们可以说,今后人类可能只工作三个小时,而现在不存在失业么?
你所说,不过是基于与失业有关的因素来提出的相应对策。这恰恰说明这些关系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就如某人所说的,应当反过来推导,失业率是多少,资本应当增加多少。呵呵,不知道相关因素之前的关系,你如何推导?而由前面的公式。即可以得出如果其他条件一定,资本应当增加多少——这事实上就意味着需求应当增加多少,也可以得说创新水平应当如何以及人口应当如何增加。
一国之统计失业率,按什么统计呢?是按现有正常工作时间统计,还是按今后可能的工作时间统计?当说失业率为9%时,其中会有人问到,这是指在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的失业率吗?关于对这类问题的理解问题。之前说过。
一百年前工作时间十四小时,如果失业率是4%的话,一百年后工作时间是八个小时,失业率同样是4%。我们能够说前者事实上失业率很低吗?
如果是想实证性的探讨其中的问题,那应该这样分析吧:
现在的失业率是4%(8小时周工作5天),要是按“一百年前工作时间十四小时”来估算的话其失业率会增加还是减少抑或不变?

(这几天会详细分析你推出的公式。)
王兄认为这样有现实意义吗?失业率是基于现实条件下的失业率。我们如何估算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8 10:28:5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7 17:44
或者,你干脆就觉得失业率与工作时间无关吗?
当然有关。其有关在于前面说的,它总是现实工作时间下的失业率。如果说考虑改变工作时间失业率多少,那是对策,而不是在说明关系。如果因为工作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了生产率,那么属于公式涉及到的东西,而如果不改变生产率,那么无非是一个人的工作二个人做而已。如前所述,不过是以隐性失业代替了显性失业。而事实上,这却很容易出现降低效率和增加成本的问题。现有的工作合同,都是基于现有法定工作时间而签定的。如果要改变工作时间,那么合同就得重新订立,那么最终只能导致原有劳动者收入的减少。即使不考虑其他损失。也不过是一个的人饭二个人吃而已。。终还是那么回事。失业的根源与工作时间无关。
而为社会效益计,只有最恰当的工作时间,而没有必要为了解决显性失业率而改变工作时间。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者说现有的工作时间不适应现代生活了,改变工作时间才是必要的。如果改变工作时间就能够解决问题。那么也就无所谓失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0 23:07:28
请罪兄看看这篇文章: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态势:五大资本及总资本视角(上)
http://www.zdpri.cn/news.asp?id=2348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态势:五大资本及总资本视角(下)http://www.drcnet.com.cn/DRCNet. ... c.asp?doc_id=19923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0 23:27:12
很明显,“假设存在一种近似规律性变化的资本就业率”不成立。

粗略算一下,中国和美国的总资本占GDP的60%,两国就业人数是其总人口的50%。很明显,美国的总资本是中国的3倍多,可中国的就业人数却是美国的5倍多;正好反过来了,而不是更多。因此说,就业人数并不一定与总资本成正比。资本就业率是个有问题的量度方法,不一定正相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00:15:28
也可以这么大致算一下:
中国的资本积累率很快,用不了10年就能翻一倍。可在未来十年,中国的总人口以及应就业人数增加个百分之几十就了不起了。
因此,依照你的公式,很可能早就就业人数不足了。
可实际会怎么样,估计每年的失业率与平均失业率偏差不会很大,即还会有一个与现在大致相同的失业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07:00:2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0 23:27
很明显,“假设存在一种近似规律性变化的资本就业率”不成立。

粗略算一下,中国和美国的总资本占GDP的60%,两国就业人数是其总人口的50%。很明显,美国的总资本是中国的3倍多,可中国的就业人数却是美国的5倍多;正好反过来了,而不是更多。因此说,就业人数并不一定与总资本成正比。资本就业率是个有问题的量度方法,不一定正相关。

打了好几段字,一发送,却说维护中。白打了。就再简单说几句罢:
王兄看来没有清楚这个资本就业率的情况。什么是规律性变化 的资本就业率呢?就是一定量的资本其就业率的变化趋势。它不是因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资本就业率,这与一国之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相关。中美国情不同,技术发展水平及劳动生产率不同。那么同样的资本总量,就业率肯定不同。如果中美一样,那才是个问题。美国资本就业率低,恰恰说明其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许多。中国要想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比较是一国之比较,而不是两国比较。对于一国也是环比变化率,而不是定基变化率。即是今年与上年,上年去前年的比较,以从中发现变化趋势。显而易见,随着技术水平及生产率的提高,一定的资本总量,其就业率是下降的。那么这也就是说,应当存在着一种规律性比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比例,根据资本总量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就业变化趋势或就业要求——也可以进行相反的判断。中美不同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越是落后的国家,因生产率及技术发展水平低,所以资本就业率就高。你想,当你说改变工作时间时,我说这要降低效率。这意味着什么?即同量资本,就业率高了,但生产率下降了。资本和技术要求的自然限制,不是人多,生产率就高,而是人员按排恰当才是最高的。中国如果达到美国的资本就业率,那就增加多少失业人口?正因如此,产品创新才是极为重要的。你得有更多种类的产品生产啊。这样,才能够在增加资本总量的同时,增加就业人数。不然的话,一定数量的资本总量下同样数量的产品种类,生产率提高那就业人口肯定下降。我国资本总量的增加,并不同同时按比例地提升了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率,而是低效率的,所以才可能就业人口较多。正因如此,国家才曾经提倡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解决就业问题。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打工仔地位,即是无奈,也是目前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水平下的必需。
打个比言。以同样两笔资本两国建设钢铁厂。美国肯定要比中国安排就业的人数要少许多——除非这两个工厂的技术水平(包括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一致。
而且 这种规律要从正常状态下去找,或者说正常非正常都要考虑,以进行对比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07:09:3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00:15
也可以这么大致算一下:
中国的资本积累率很快,用不了10年就能翻一倍。可在未来十年,中国的总人口以及应就业人数增加个百分之几十就了不起了。
因此,依照你的公式,很可能早就就业人数不足了。
可实际会怎么样,估计每年的失业率与平均失业率偏差不会很大,即还会有一个与现在大致相同的失业率。
显然,上面说的适用于这里。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缓慢。你试想,如果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同,那么同样的资本总量,中国得有多少失业人口?那可就不是温所说的两亿问题了。
如果要一方面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增加就业,那就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且劳动密集的企业,这也是现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声。当然,产品创新的脚步必须跟上。否则的话,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08:17:57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1 07:09
显然,上面说的适用于这里。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缓慢。你试想,如果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同,那么同样的资本总量,中国得有多少失业人口?那可就不是温所说的两亿问题了。
如果要一方面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增加就业,那就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且劳动密集的企业,这也是现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声。当然,产品创新的脚步必须跟上。否则的话,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先看看这段话:“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缓慢。”
如果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那“就业率增加”应该是快而不是缓慢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11:12:4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08:17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1 07:09
显然,上面说的适用于这里。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缓慢。你试想,如果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同,那么同样的资本总量,中国得有多少失业人口?那可就不是温所说的两亿问题了。
如果要一方面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增加就业,那就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且劳动密集的企业,这也是现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声。当然,产品创新的脚步必须跟上。否则的话,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先看看这段话:“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缓慢。”
如果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那“就业率增加”应该是快而不是缓慢吧???
呵呵,正是。是快不是慢,这样才与后面试想后面对上。增加百分之几十,如果可能的话,将令人吃惊——人口不可能再这些年增加这些啊。所以,也不可能增加这么多。即是人口限制,再那生产率增加的也太慢了。
资本积累翻一倍,决不可能就业人类翻一倍。除非完全是复制原有的生产结构。换句话说,资本积累的同时,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打个比方,原先有一亿资本。就业十万,现在有二亿,如果就业是二十万的话,则一方面生产设备的效用总体没有变,二是工人劳动生产率没有变,所以同样数量级的资本才需要同样数量的工人。如果总体效率提高一倍。那么增加的注业人数也就减少一半。即需要五万劳动力。假设恰好新增劳动力也是五万,那么原有失业率不变(当然假设其他原有企业正常生产)。如果原有失业率为零,那么现在也是百分之百就业。反之,如果新增资本所用设备及工人的效率假设是接受发达国家,比如是提高二倍就是这样,那么就有差不多近二万多人失业。显然,这时总体效率越高,则失业率越高也就是就业率越低。如果美国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劳动力将严重不足。其实,有些发达国家,在景气时劳动力就会不足(当然,这里有自愿失业的因素)。反过来,如果中国现有资本是美国的生产率。恐怕失业率将极高。
企业改制时,一些企业加强管理且裁员。产量不减反增加。这是一方面提高效率,一方面提高失业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18:12:13
问题之一:
根据楼上的回答,这句话就该这样讲了: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快。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目前的失业率呢?
壁兄显然知道中国的失业率情况,并想论证其中的原因。可要是根据楼上的结论,那所推出的结果就与事实相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18:47:49
问题之二:
后面的解释我能理解,也很有道理。但这里面还有个需要澄清的重要事实,即需求增加的问题。
当“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时,没有理由不提高总需求。因此,即便第一、第二产业不需要增加人手甚至减员,那第三产业也会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这样,失业率一般不会长期增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会趋于合理。

因此,只假设“总需求是不变的”,然后再推导“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的结果就有欠缺之处。或者说,你可以先这么假设并推导,但之后还要考虑总需求增加的事实。在主楼的帖子中,你没有这么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19:24:09
问题之三:
对“产品创新率”的衡量方法有疑问,这能代表技术创新吗?比如,假设有100种手机,每年增加10个品种同时淘汰10个品种,这样“产品创新率”就始终为0。如果创新的品种少于淘汰的品种,正像你意识到的那样,“这个创新率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负值。”可实际情况反映出,技术创新还在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19:44:2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18:12
问题之一:
根据楼上的回答,这句话就该这样讲了: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积累虽然快,但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所以才会就业率增加快。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目前的失业率呢?
壁兄显然知道中国的失业率情况,并想论证其中的原因。可要是根据楼上的结论,那所推出的结果就与事实相反了。
很简单:
从比如90%的就业率到95%,与从90%到93%相比则前者算增加快的了。但与从90%到97%相比,又算慢的了。这要看如何比。我们更不要忘记,失业率=1-就业率。换言之,是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加已经就业人数之比。这也就是说,劳动力人口如果多,就业率虽然看似增加的快。但基数大,则失业率依然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20:28:1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18:47
问题之二:
后面的解释我能理解,也很有道理。但这里面还有个需要澄清的重要事实,即需求增加的问题。
当“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时,没有理由不提高总需求。因此,即便第一、第二产业不需要增加人手甚至减员,那第三产业也会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这样,失业率一般不会长期增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会趋于合理。

因此,只假设“总需求是不变的”,然后再推导“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的结果就有欠缺之处。或者说,你可以先这么假设并推导,但之后还要考虑总需求增加的事实。在主楼的帖子中,你没有这么做。
需求是必须考虑的。王兄大概忽视了:
开头首先即提到:“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后面则说:“现在,我们假设在人们劳动生产率不变和对劳动力需求不变且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是不变的——这符合劳动价值原理。这样,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与人们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进而人们收入发生增长并同时引起总需求的增加。
注意,当这里假设总需求等不变时,才有新产品出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产品出现会导致什么?资本总量的增加。而如果不考虑总需求不变,而考虑先假设新产品没有增加,那么,总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什么?还是资本总量的增加。那么这也就是说,关于需求的变化,已经含在了资本增加率里面了。第一个公式,就是在形式上不考虑创新率而只考虑资本增长率的。而对于第二个公式,表面上是只考虑创新率的,但是事实上,你可以从那个关于产品创新率的计算方法中看得出来。假设产品创新率为零,淘汰产品为零,那么如你所说总需求增加,则意味着,同样种类的产品,其数量要增加。——这个时候,A就变成了负值。于是,就成了加A而不是减A。这其实“相当于”新产品的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20:44:3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19:24
问题之三:
对“产品创新率”的衡量方法有疑问,这能代表技术创新吗?比如,假设有100种手机,每年增加10个品种同时淘汰10个品种,这样“产品创新率”就始终为0。如果创新的品种少于淘汰的品种,正像你意识到的那样,“这个创新率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负值。”可实际情况反映出,技术创新还在继续。
这里不是要考虑技术创新是不是在继续,而是在考虑创新对于失业或就业的影响。如果说,二者相低且新品种是在未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实现的。那么就对就业或失来没有任何影响。而如果是增加了资本。那么,这种影响则会通过那个修正的产品创新率反映出来。因为前面提到,产品均资本会有一个增长的趋势(注意,这个增长与创新没有增加,而单纯增加同种产品数量而资本增加无关——这是用来体现技术进步的。后者通过A来考虑)。你说的这种情况显然经常存在,从而这样其资本增加量会考虑到修正的创新率里面即,那个Z。打外比方。如你所说,增加十个减少十个。本来,按第一个创新率计算的话则有:
I=D/S=(S`-A)/S。这个时候,增加的资本反映不出来,于是才有了第二个:
I`=〔S`(1+Z)-A〕/S
这里s`=A。但是,前者却要剩上(1+z)于是,剩下了Az这样,还是“相当于”创新率的增加。于是,对就业或失业的影响则体现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21:41:40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1 19:44
很简单:
从比如90%的就业率到95%,与从90%到93%相比则前者算增加快的了。但与从90%到97%相比,又算慢的了。这要看如何比。我们更不要忘记,失业率=1-就业率。换言之,是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加已经就业人数之比。这也就是说,劳动力人口如果多,就业率虽然看似增加的快。但基数大,则失业率依然大。
解释得不充分,实际上不能一概否定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不与之同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21:58:25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1 20:2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18:47
问题之二:
后面的解释我能理解,也很有道理。但这里面还有个需要澄清的重要事实,即需求增加的问题。
当“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时,没有理由不提高总需求。因此,即便第一、第二产业不需要增加人手甚至减员,那第三产业也会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这样,失业率一般不会长期增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会趋于合理。

因此,只假设“总需求是不变的”,然后再推导“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的结果就有欠缺之处。或者说,你可以先这么假设并推导,但之后还要考虑总需求增加的事实。在主楼的帖子中,你没有这么做。
需求是必须考虑的。王兄大概忽视了:
开头首先即提到:“如果我们假设生产的发展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最终消费品品种的相应增加或者说是人们需求的相应增加,那么马克思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哪怕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但是,这毕竟只是假设,它绝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实。”
后面则说:“现在,我们假设在人们劳动生产率不变和对劳动力需求不变且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是不变的——这符合劳动价值原理。这样,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与人们潜在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需求必然会有所增加进而人们收入发生增长并同时引起总需求的增加。”
注意,当这里假设总需求等不变时,才有新产品出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产品出现会导致什么?资本总量的增加。而如果不考虑总需求不变,而考虑先假设新产品没有增加,那么,总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什么?还是资本总量的增加。那么这也就是说,关于需求的变化,已经含在了资本增加率里面了。第一个公式,就是在形式上不考虑创新率而只考虑资本增长率的。而对于第二个公式,表面上是只考虑创新率的,但是事实上,你可以从那个关于产品创新率的计算方法中看得出来。假设产品创新率为零,淘汰产品为零,那么如你所说总需求增加,则意味着,同样种类的产品,其数量要增加。——这个时候,A就变成了负值。于是,就成了加A而不是减A。这其实“相当于”新产品的增加
对资本需求的增加是总需求增加的一部分,通常称为投资需求增加,还有最终产品的需求增加呢!这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种类的增加上,还体现在各自的数量的增加方面。
但是,在你的公式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变量(一般用收入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11 22:27:09
怀璧其罪 发表于 2010-4-11 20:4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4-11 19:24
问题之三:
对“产品创新率”的衡量方法有疑问,这能代表技术创新吗?比如,假设有100种手机,每年增加10个品种同时淘汰10个品种,这样“产品创新率”就始终为0。如果创新的品种少于淘汰的品种,正像你意识到的那样,“这个创新率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负值。”可实际情况反映出,技术创新还在继续。
这里不是要考虑技术创新是不是在继续,而是在考虑创新对于失业或就业的影响。如果说,二者相低且新品种是在未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实现的。那么就对就业或失来没有任何影响。而如果是增加了资本。那么,这种影响则会通过那个修正的产品创新率反映出来。因为前面提到,产品均资本会有一个增长的趋势(注意,这个增长与创新没有增加,而单纯增加同种产品数量而资本增加无关——这是用来体现技术进步的。后者通过A来考虑)。你说的这种情况显然经常存在,从而这样其资本增加量会考虑到修正的创新率里面即,那个Z。打外比方。如你所说,增加十个减少十个。本来,按第一个创新率计算的话则有:
I=D/S=(S`-A)/S。这个时候,增加的资本反映不出来,于是才有了第二个:
I`=〔S`(1+Z)-A〕/S
这里s`=A。但是,前者却要剩上(1+z)于是,剩下了Az这样,还是“相当于”创新率的增加。于是,对就业或失业的影响则体现出来了。
如果“种产品均资本增长率”为零甚至为负时,就一定没有创新吗?
比如,日本的经济在近期的很多年份就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说明其总资本变化不大。同时,也可认为其产品种类数变化也不大(新的减淘汰的)。可是,其创新是明显的。

总之,这么衡量反映不出很多的创新。比如,工艺,样式、设计,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