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宏观经济发展历程问题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行为可以控制经济,起对政策实施者的建议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控制经济
70年代中后期的新古典学派.也称理性预期学派用一些代表模型推出政府行为在长期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市场自然调控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其中有具带表性的自然率假说和理性预期模型.到再后来的拈性价格模型
但是次学派对政策的建议是什么?是建议政府不干预经济,操持政策稳定?还是积极态度干预经济,寻求短期效果?或者是看情况而定?看什么样的情况呢?
谢谢高手指教!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合理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既不像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的那样是完全非中性的,也不像货币主义者主张的那样是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的,而是完全中性的。货币变动的结果会马上被公众预期到,因而不能对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只能影响名义变量。例如,政府宣布增加货币供应量,社会公众会马上预期到物价上涨,因而要求按预期的物价上涨率来提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实际工资无法下降,资本家就不会增雇工人,就业和产出就不可能增加。如果货币政策是按固定规则来实施的,或是符合常规的,公众就能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掌握充分的信息,并制定自己的预防性对策。因为社会公众的预期是完全理性的,所以他们采取的预防性对策与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之间没有任何时滞,货币政策在实施的当时就将失去效果。如果政府实施的政策是突然的和反常的,超出了公众的预期,其效果也会十分短暂,而且由于合理预期假定公众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公众会将政策的反常变动纳入自己的预期,其结果是公众上当受骗仅此一次,政府再次运用反常政策就会失效。这样,货币政策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是规则的还是非规则的,都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以信息的充分存在和人们具有普遍的合理预期为前提,得出了“货币政策无效”的结论。但其结论和经济现实相差较远。合理预期学派的推导过程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其前提假设上。因为,人们仍不可能获得据以做出判断的所有信息,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像经济学家那样来处理这些信息。因此,合理预期学派的前提假设与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这是导致其政策主张与社会现实不符的主要原因。现实情况是,每个国家都在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在每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毕竟合理预期学派给人们认识货币政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货币政策问题的认识。合理预期学派虽然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操作规则的确定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僵硬地维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理性预期学派对政策建议是否是让提高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透明度.让人完全准确的预测?
学派是分了2种情况讨论的啊
理性预期并不是假设前提.而是一种一个情况
当信息不完全的时候理性预期无法实施.短期内货币非中性
但是长期内货币趋向中兴
还有种情况就是理性预期,信息完全,货币中性.
至于次学派对政策的建议是什么你还是没回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