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02日 15:04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长期以来,公众很少看到国家部门之间互相质疑,更看不到相互之间以数据或者以事实进行反驳,所以形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治氛围。这次国土部虽然没有明着反驳统计局,但发布了与统计局差距极大的房价数据,还是让人看到了国土部打破官场惯例的勇气。
国土资源部最近做了两件令人惊诧的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是网上“晒账本”,开部委预算公开之先河。二是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这一数据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1.5%”,相差几近20倍。
国土部做的这两件事,都是社会敏感问题,无论是房价数据发布还是部门预算公开,公众都高度关注。令人惊喜的是,这两件事都打破了政治常态:敢于发布与兄弟部门不一样的房价数据,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公开自己的账本。这两个举动无疑都需要勇气,而政治改革最需要的恰恰是勇气。
房价数据打架不是一回两回了,但不是国家部门之间的数据打架,而是地方政府与国家部门数据打架,或者是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数据打架。总之,房价数据打架不是好事,容易让人迷糊。但这次国土部与国家统计局数据打架,却让人欣喜,不但让人看到了国土部敢于说真话的勇气,而且敢于打破统计垄断。
之所以认为国土部发布的数据说了真话,是因为房价涨幅“25.1%”更接近事实,与公众的体会基本相符。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5%”陷入争议,原因就在于与公众感受差距太大,公众不认可。尽管国家统计局对“1.5%”多次解释,但依然无法打消公众质疑。国土部明明知道统计局发布的“1.5%”有争议,还坚持发布自己的数据,勇气可嘉。
有人或许认为,国土部发布的是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只是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涨幅,两组数据覆盖范围不同,不应该进行简单对比。其实,这两组数据还是可以比较的,因为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很有代表性,这是国家发改委与统计局长期监测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主因。
我国对房屋售价统计其实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住建部根据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交易价格统计的房价系统;一个是国家统计局根据房地产企业填报的数据形成的房价数据系统。但公之于众的官方数据只有国家统计局数据,因而有人质疑统计垄断。现在国土部发布了自己的数据,我以为这是对全国房价统计垄断的挑战,能让公众更看清房价真相。
长期以来,公众很少看到国家部门之间互相质疑,更看不到相互之间以数据或者以事实进行反驳,所以形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治氛围。这次国土部虽然没有明着反驳统计局,但发布了与统计局差距极大的房价数据,还是让人看到了国土部打破官场惯例的勇气。这也为其他国家部门、地方政府开了个好头,只有多打破常态,才能开辟新路。
值得注意的还有,国土部此前一直宣称,地价并非推动房价的因素,而这次坦承“房价与地价二者呈现较大的相关性”。这样的变化显然是可喜的。有了这样的正确认识,遏制房价过程中国土部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土地才能变成调控楼市的重要武器。
同时,国土部率先公开部门预算也是一大创举,打破了谁也不愿当出头鸟的政治常态。尽管国土部公布的部门预算显得“粗枝大叶”,与香港地区公布的预算案相比,以及离公众的期待,都有较大差距,但能迈出目前这一步,已经值得鼓掌。或许国土部此举能促使更多国家部门“晒账本”,“中央部门预算三年内全公开”的愿望有可能提前实现。
我们期待国土部的这两件事能引起其他部门关注,能促使更多国家部门敢于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敢于打破政治常态干出不同以往的事。当然,也期待舆论尽量善待国家部门的创举,期待社会各方面能积极推动政府机构打破常态。每一个国家部门的点滴进步,都会成为榜样,都是国家进步的推动力。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