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shaohao9966 发表于 2010-4-3 10:23 3月29日 早晨起来打电话咨询经院招生的录取情况,26号复试的,老师说被所报专业录取了,是倒数的,因此老师说我真是有点危险。听到消息后,激动了一会,也就平静了。自己付出了,终于有回报了,也许迟了一些,曲折了一点。但是总归有好结果了。2007年6月我毕业于某普通211的计算机专业,找了份工作,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也就没想考研了。总体来说,我对本科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因此学得也很一般。工作也缺乏激情。决定考研,大概耗费了半年之久,直到2008年上半年,才决定考复旦。主要是因为自己很早就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而且本科工作都是在上海,总体来说,也比较方便。开始也想考人大或者北大,但是感觉人大找资料不太方便,北大则太难了。开始考研时,我选择了离职。4月份就申请了辞职。回到本科学校,准备考研。刚开始时,我的词汇量不超过3000,英语基础很差。数学已经全部忘光了,当年学数学时也是一知半解。专业课,考4门,更是零基础。政治,我想大家起点都差不多。考名校好专业,对我来说,难度确实很大。好多人都劝我考本校,当时本科有位室友和我一起回去复习的,他就是考的本校金融。记得遇到了本科时的两位老师,他们也都劝我不要考复旦经院,尤其是以前的班导师。因为实在太难了。跨专业跨校而且还是离职了,风险太大。这些都没改变我的决定。我大概5月底才平静下来,开始慢慢准备。工作过的人想静下心来确实不是很容易。英语刚开始做吴永麟的阅读100篇,最容易的也有很多单词不认识!感觉真的是很痛苦。有时4个选项可能3个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专业课的话,因为当时完全是自己找信息来看的,没人指导,入门级时宏观看的Sachs的全球视角,看不懂。后来看了复旦的指定教材,才慢慢有了感觉。这种跨专业的痛苦,很严重。最基本的东西,都要琢磨很久。宏观微观还好,国际经济学直到10月份,自己看了3遍,国际金融部分,仍然不懂。那时,感觉自己已经不行了。数学复习的也很勉强。李永乐的全书虽然做了2次,但是效果很差。因为他的全书概念讲解很少,我对概念的理解仍然是一知半解。凭技巧做题。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做真题也就是110~120左右,也很勉强。政治感觉稍微好一些。2009年1月份走近考场时,前2门考出来没什么感觉。直到考数学,考完数学时,我已经想放弃了。因为知道数学挂了。数学的选择题考察概念比较深入,这正是我的弱项,到后面的大题完全慌了。一塌糊涂。专业课是硬着头皮进去考的。考完结束,我就知道今年完了。从走出考场那一刻起,就非常非常的郁闷,3月份查了分数,数学惨不忍睹。英语71,政治74,专业103。自己又恢复了一点信心,毕竟只有数学离目标太远。于是决定二战。但是2009比2008更孤立,原来一起考本校金融的同学已经录取了。一起读本科的同学都快毕业了。而自己还要孤军作战。真的是非常的压抑,压力也很大。因为妈妈的一直身体不是很好,第二年再考时我就没再和她说了。真正的孤军奋战。开始还有个好朋友说一起考,后来到10月也退出了。一度我也不想再考了。因为如果真的失败,自己没办法想下一步该做什么。还好自己坚持下来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心态都很差。不过感觉自己在数学复习上有了突破,把基本概念都理清了。到2010年1月考试的时候,硬着头皮考完了4门课。感觉还可以。但是2月底查成绩时,又发生了意外,公共课和自己预料的差不多,270多一点,但是专业课仅有80多一点。看到成绩时,我真是傻眼了。不明白为什么第一次考时还有103,第二次……因为复旦去年的线是50/90/350。自己已经放弃了,去看计算机的书,准备找工作了。后来看到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就报了一下名。很郁闷的是,当时没通知我去笔试。让我伤心了一段时间。 3月19日,意外收到经院的破格复试通知,但是说还没确定,要24号下午(26号复试)才知道有无资格。因为自己初试只过线6分,因此感觉自己可能知识友情参与一下吧……因为经济系这边允许金融380以上的同学调剂过来。26号的复试中的面试自己表现比较差,临场发挥不好。勉强把问题都答出来了。复试时发现经济系今年仅28人参加复试,还有点机会。有些考研的同学问我经验,我的成绩很一般,也不聪明, 没有很好的方法。与400+的牛人没法比。我想,坚持加上适当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