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被滥用的凯恩斯理论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政府从来都不是做经济的好手——真正的好手是企业家,是私人。即便当年的罗斯福总统,把美国经济拉出低谷的也不是他的新政,而是欧洲战事引发的以军需物质供应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恰恰是此前政府的不当干预,引发了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
有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预言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一位是米塞斯(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一位是哈耶克(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认为,美国上世纪20年代持续实行的扩展性货币政策,即低利率和庞大的信贷投放,最终引发了大危机。
危机发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进行了强力干预,正是它的干预,导致了经济形势的恶化。1932年12月6日,胡佛在其第四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
人们忽略了胡佛的反省,而将其失败归结到干预不够彻底上面。
于是,罗斯福实行了更强有力的干预政策。
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人投资。1931年——1938年,美国政府年均预算赤字17亿美元,1936年达到29亿美元,而私人投资却从1929年的160亿美,下降到1937的114亿美元(期间更有10亿美元的最低谷,114亿美元还是恢复后的数字)。
政府投资是把双刃剑,所幸的是,当年美国政府主导的投资,主要还在公共领域,并未大幅挤压私人的投资空间。罗斯福真正取得伟大成就之处在于,它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以法律为基础构筑起来的公平市场机制,重新恢复了信心。欧洲战事帮助美国培育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摆脱了泥潭。
但是,罗斯福为干预经济而设立的名目繁多的政府机构,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和政府人员大规模增加,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新增的联邦政府债务,和快速拉大的贫富差距,更是深深困扰着美国。如果不是通过战争与货币博弈转嫁了相关矛盾,罗斯福的日子绝不好过。
遗憾的是,所有的人都记住了罗斯福辉煌的成就,而忘记了他留下的问题,一如人们忽略胡佛的自省时那样彻底。这一切,都为了证明:凯恩斯理论是伟大正确的,为自己滥用这种理论提供依据。
后来的货币学派的领袖,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通过研究认为,造成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恰是美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运行造成的恶果。1963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合着的《美国货币史》提出,如果不是在1913年成立了联邦储备局,如果不是美联储过度干预经济,1929年的经济危机原本就不会出现。弗里德曼认为,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灾难实是源于一场普通的金融风暴,由于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和管理失误,错误的紧缩货币供给进一步恶化了这场风暴,最终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大恐慌。对此,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2002年庆祝弗里德曼90岁生日时说:“有关大萧条,你是正确的,我们(联邦储备系统)当时的确做错了。我们真的很抱歉。”
经济发展史证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必然导致严重的畸形进而引发大危机。
但是,没有哪一个政府不喜欢干预经济。
世界各国政府对待凯恩斯的理论,一如中国古代帝王对孔子理论的扭曲。
时间的洪流逐渐埋没真相,即使历史学家,也在争论不休,罗斯福与凯恩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说:“(罗斯福)新政……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理论。”而美国历史学家贾乐迪则认为:“罗斯福从来没有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但萧条迫使他紧急情况下,政府支出比他的政府的税收更多。通过这种方式,他使用了凯恩斯主义方法的一部分。”更有美国学者认为,罗斯福与凯恩斯,一个作为实践者一个作为理论者,共同构建了凯恩斯理论。
这些争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凯恩斯理论,在后来,被不懂其理论的人,运用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