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6-4-11 22:13:00
“亚洲第一村”的梦想和现实




南方周末   2006-03-23 14:31:38




  一个小山村,因偶然的机会,成了中美联合试验的试点,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示范村,故事因而纷至沓来……
  “亚洲第一村”的梦想和现实
  
  □本报记者 李梁
  
  黄柏峪,辽宁本溪市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因争取到了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项目,在网站上自称“亚洲第一村”。
  几年来,美国人将这里作为“从摇篮到摇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试验场,地方政府着力于发展经济,而黄柏峪村村委会主任、金粮春酒业有限公司老板代小龙则将此作为他后半生宏伟事业的舞台。
  这里还是1400多位农民世代生存的家园。这个自天而降的项目,会把平静的小山村带向何方?
  天上掉下大项目
  代小龙今年41岁,是黄柏峪村民眼中的能人。他退伍回乡后办企业、养牛、养鱼,开创金粮春酒业有限公司,2001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为村里修了路,装起了有线电视。
  2003年一天,本溪市副市长姚和松告诉代小龙,有一个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的项目,由政府主持,美方参与,要在国内建一个示范村。“你能不能干?能干我们就报上去。”
  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于1999年,中方理事长为邓楠,美方理事长为前克林顿政府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后者以提出“从摇篮到摇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知名——生态系统是循环的,废物和垃圾都可利用。
  美方选择村庄的标准是:村子经济状况代表当前中国农村的一般水平;交通方便;地方政府支持;当地企业家愿意做工程的主要投资者。
  代小龙前后考虑了两三个月,最后决定申报。他善于搞循环经济,过去曾用粮食酿酒,用酒糟喂牛,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喂鱼。美方对他的材料颇感兴趣,最终选定黄柏峪村。
  2003年11月,代小龙和姚和松等人到美国华盛顿,参观了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理事会。他承诺投资人民币200万元,建设黄柏峪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第一期工程。
  但代小龙同时也是企业家,建房卖给农民,只能收成本价,靠什么赢利呢?他的设想是:“公司的利益在于第一期工程建设后,引来外商合伙办企业,通过办企业来获取利润。”
  2004年2月起,平静的山村迎来外宾,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英特尔公司等前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上海同济大学的教授也带着博士生们来此调研,协助进行项目设计。
  代小龙为使村民代表通过示范村建设方案,出资将他们拉到本溪县对正沟村的草砖房和碱厂堡村的秸秆气化站参观,随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31名村民代表签字画押,通过决议,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完成了55亩地的征地手续。
  代小龙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示范村,于是将黄柏峪称为“世界第一村”。后来自己觉得有点过分,又改称“亚洲第一村”。
  本溪市政府特意成立了以副市长姚和松为组长的协调小组,并建立协调办公室,由南芬区工会主席谢宝兴任主任。
  “可持续发展”,这个新鲜字眼开始在黄柏峪村村民口中反复咀嚼。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博士生梅喜蝶到黄柏峪调查,在村头小饭馆里和老板一起学包了几个歪歪扭扭的饺子,旁观的村民们拍掌大笑:“这是中美可持续发展饺子!”
  项目的中国国情
  2005年5月21日,一大早便有本溪市的交警赶来值勤,随后30多辆车一溜烟而来,市委书记王专等官员和麦克唐纳等人到场。
  好奇的村民们几乎悉数出动,52岁的村民卢丙启尽管不懂“可持续发展”是啥意思,也跟着大伙拍巴掌。他说,“咱活了大半辈子,哪见过这场面?”
  代小龙拉来了一块35吨重的石头,立在新建小区口,上刻“黄柏峪”三字。背后刻着“HBY”三个字母,既是“黄柏峪”第一个字母,也正好和“好榜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让大家感到幸福。”麦克唐纳的发言经过翻译,在村民中引起一阵欢笑。
  代小龙设想在黄柏峪两山间的开阔地带,用可降解和回收的环保材料分四期建设400套节能房,将全村村民搬进小区集中居住。原来的村庄恢复成耕地,引进外资办厂,或者搞养殖厂和蔬菜大棚。
  一期工程由代小龙的姐夫负责施工,施工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开工前村里按美方要求建了一个示范房,小区房屋建设主要依据此标准就地取材。房子承重结构用免烧土砖,墙体用草砖,都可以安全降解回归自然。小区建秸秆气化站提供燃气,供居民做饭、洗浴和采暖。具体施工过程中,一些指标和美方事先的设计发生了偏移。
  美方示范屋屋顶由美国巴斯夫公司提供,顶板厚度在25到30厘米之间,但示范村采用的屋顶板材料厚度大约只有10厘米左右。美方认为,只要经过测试,能满足村民的冬天保暖需要就行,但公司至今没能对材料保温性能进行过测试。
  房屋设计时,房梁架在混凝土大梁上,美方要求将房梁用螺丝固定在混凝土上。“他们考虑屋顶的笨板(泡沫隔热板)要承载雪的压力,反复强调屋顶的荷载,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好,但我们根据本溪的实际情况,认为没必要。”南芬区项目协调办主任谢宝兴说。
  美方对房屋造价原先期望房屋造价限制在3万元人民币,以保证“示范性”,没想到最后成本达到5到7万。一期投资也由当初的200万元一下子涨到了430万元。
  村民的现实心态
  冬天来了,工地由喧嚣转入沉寂,复杂的情绪在村民心中酝酿。春节期间,村民们走村串友,常有人谈到这个工程。有村民说,“他还不是指望着从我们身上套钱”。
  美方代表曾希望“这全是自愿的,村民将这一项目视为自己的繁荣,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政府的主张”。但实际上,这一反映美国人“摇篮”理念的项目,仍然沿续政府一贯的“自上而下”的操作模式,村民的“参与”仅限于中间被邀请履行一道表决“程序”。从一开始就习惯作为旁观者存在的村民,对代小龙改变他们生活的计划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
  美国人喜欢称代小龙为“村长”,认为他是村民选举出来的。但村民对代小龙更多的称呼却是“老板”或者“代总”,对示范村则称呼为“代小龙的项目”或者“那个工程”,仿佛跟他们毫无关系。
  50岁出头的黄柏峪村6组村民邵美芝到工地上去逛过一圈,就再也没去看了。“房子是草做的,哪比得上我们砖房结实,你看墙面上都有裂缝了。”她仍然记得去年夏天有一辆车从坡上翻了下来,“车轱辘把墙撞了个大洞”。
  代小龙认为房子质量是合格的,他也知道村民的怀疑,但因为一直忙着建房和公司事务,准备等一期完工后“再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50多岁的小学教师穆宝志说,“项目能不能成,看你能不能为村里引来企业投资,让村民收入有保障。”
  一个可持续发展项目,越来越具有招商引资的意味,这多少显示出中国“国情”与美方的“村民参与”初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距离。
  美方也亲自到村民家里考察民情。2004年麦克唐纳来到黄柏峪考察,带了一个翻译。“村民们闭着嘴,对他们摇摇头。”一位当时在场的人对记者说,村民认为美方也是村委会主任安排的,跟他们说实话没用。
  去年年底,同济大学在村里进行的一项10%入户问卷调查显示,52%的居民赞成可持续发展项目。
  连村支书张桂清也觉得,“代小龙把事情搞倒了,应该是先引资建厂,再根据老百姓的想法建房子。”但她也表示体谅,“美国人也担忧啊:我要是投资了,你不搞小区怎么办?”
  去年12月份,美方协调人王勉生过来了,要求提供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一要求令代小龙公司非常犯难。“美方要求特别细致,例如建矿泉水厂,他要有市场调研报告,要知道一天的出水量,拟建厂房地址,建筑面积等,”代小龙公司经理王文华说,“我们中国人的作风是你拿钱来,我们赶紧干起来不就完了。找人设计、搞市场调研,资金还没引来,先期得投入十多万。”“你们个子高,我们够不着啊。”谢宝兴在和王勉生见面时不断旁敲侧击,送他到机场时还半开玩笑地说,“引资不来,下次来接你的协调办主任可能就不是我了。”
  即便引资成功,项目是否一帆风顺?
  “如何让村民们搬过去,是一个大难题。”示范村首席执行官冯欢度也认为,“最好的模式是农民因为动迁等原因需要建房,或者农民自发参与建设,这样就好办了。”
  但村里有老人担心,村民们全搬过去,在代小龙厂里上班,这样将来全村人的生活不就全靠代小龙一个人?“他要成功还好,失败了全村人跟着遭殃,还是依靠土地来得踏实。”
  项目如何“持续”
  工程去年10月完工后,小区绿化和配套等工作停了下来。“按说,房屋配套设施在城里应该由政府投钱。”代小龙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些资金,但不管怎样,他决定将一期全部做完。
  “就好比我把车轮送到山尖,车轮只能再往前走。”代小龙说。
  3月3日和记者见面,他四五分钟就接一个电话,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一会儿人就不见了。由于一期投入巨大,同为“村长”和“老板”的他面临村民和公司的巨大压力,这可能是政府官员和试图在这里实践“摇篮”理念的美国人麦克唐纳无法体会的。
  他还计划在黄柏峪建一个老年公寓,“要建得像天堂一样,城里老人交5万元住进去,我们免费管吃管喝,直到老人去世,我们再把5万元重新还给他的家属。”通过不断接收老人,“前人用后人的钱,后人用后人的钱,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事业,也是一种循环经济。”
  他花30多万元注册了6000多个黄柏峪商标,指望找一些企业贴上黄柏峪牌子的商标生产产品,付给代小龙公司的费用可以全部返还给他们,由代小龙用来为他们做广告,通过这种往复循环,扩大“黄柏峪”的影响并赢利。
  这实际上跟他建设黄柏峪可持续示范村属于同一种模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用百姓自己的钱建设自己的家园”。
  他还有更为雄伟的设想,由一些企业出资,在全国建设100个像黄柏峪这样的示范村,并为此注册了黄柏峪农村开发公司。
  按计划,二三四期投资到2008年完成,总体投资将达到3000万元。由企业继续牵头运作,带动村里经济发展,对代小龙而言已经力不从心。
  区里搞村村通柏油路,黄柏峪没动静,说是“你们放后面看看,示范村项目有资金,政府就不建了”。
  代小龙显然知道这些情况,而市里当然也清楚,本报记者3月6日上午采访代小龙时,恰逢本溪市南芬区科技局谢局长亲自给代小龙送来科技部星火计划申报材料。谢局长很着急,希望示范村赶紧申请这一计划,“申请成功了,会有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南芬区政府也已开始向辽宁省政府申报“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
  事实上,当地政府官员对“可持续发展”的觉悟和眼光让许多人羡慕。本报记者采访中巧遇一位自费从山西运城过来考察的农民贺树科。他看了黄柏峪项目大为激动,因为村里要整体搬迁,希望把这一模式移植过去。

转帖:南方周末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60323/xw/szxw1/200603230011.asp

一正一反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6 20:52:00
以下是引用wangdebin116在2006-3-20 18:23:00的发言:

我是联络其他意趣相投者一起去从事农村工作,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工作,要有政府的介入,但是又不完全依赖政府,我也知道很难,所以希望大家给我更多的意见。

谢谢

"1983年,吴奇修提前一年参加高考,以湖南娄底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经济系录取。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下基层,到省级贫困县涟源县工作。1995年开始担任偏僻闭塞的南部山区石门村的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要回农村,理想就是报考赵靖、石世奇教授的研究生、博士生,当经济学家。到大三时我们有一些社会调查,去了温州、广州等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感受到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焕发的生机,后来又到了农村,那里的农民一年只能吃几斤肉,一家人盖着烂棉絮。偏远山区的极度贫困给我很大震憾,三个地区贫富巨大的反差使我原来的理想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农村太落后了,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又是学经济学的,能不能到这些地方去,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日子?”

在吴奇修担任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的7年时间,村里从零起步,滚动发展,走出了山门,走出了国门,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涉及28家企业,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石门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480元达到现在的8600多元,在当地率先实现小康。偏僻闭塞的贫困村成为全省首富村,社情复杂的失控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我觉得象吴其修这样的代表,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

光有口号和热情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理解新农村的含义,知道如何建设新农村!

不要起哄,不要躁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科学的,有序的发展过程.

我们需要冷静地思索如何来建设,才能真正建成理想中的新农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7 22:46:00

看了楼上的帖子,立马Google了一下,个人的的确确佩服他!

吴奇修,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同年主动申请回湖南涟源县工作。1989年起,到省级贫困乡漆树乡、桂花乡扶贫三年。1995年出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将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从1996年到2003年1月,在村官吴奇修的带领下,石门村村内村外已兴办各类企业28家,销售收入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60元,使偏僻、闭塞的特困村成为湘中首富村,将社情复杂的失控村建成全国文明村。

转自:http://www.hnedu.cn/web/0/200506/10144056046.html

但是自己觉得吴其修的例子并没有给我们乃至中国三农问题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他的成功对于整个三农问题并没有重要的影响,甚至连整体的解决方向都不能算是.这是我非常为他可惜的地方.他把个人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但在团体力量方面实在有所欠缺.打个比方,就像一场战争,吴其修打赢了一场局部的战役,但整个战争的输赢却并不因此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9 17:17:00

呵呵,63楼的大哥,我用吴其修的例子并不是要说明他对三农问题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而是援引wangdebin116的帖子,来说明我们如果去农村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参考例子,我觉得吴的事例就是很好的参考.

至于要说对三农问题有多大影响,我觉得无论是曾经的梁漱溟,晏阳初,还是陶行知,黄培炎.还是现在的温铁军,林毅夫.他们只能在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上实现不断的完善,但真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的改善,还是需要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而政策的落实程度,有归结国家魄力的大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的政策还是落实的相当不错的,但是三农问题的影响却不是短期就会表现出来的.

(感兴趣者可以读一读4月17号的经济观察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0 20:35:00
以下是引用弗里德曼在2006-4-19 17:17:00的发言:

呵呵,63楼的大哥,我用吴其修的例子并不是要说明他对三农问题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而是援引wangdebin116的帖子,来说明我们如果去农村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参考例子,我觉得吴的事例就是很好的参考.

至于要说对三农问题有多大影响,我觉得无论是曾经的梁漱溟,晏阳初,还是陶行知,黄培炎.还是现在的温铁军,林毅夫.他们只能在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上实现不断的完善,但真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的改善,还是需要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而政策的落实程度,有归结国家魄力的大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的政策还是落实的相当不错的,但是三农问题的影响却不是短期就会表现出来的.

(感兴趣者可以读一读4月17号的经济观察报)

我说的不是你指的那个意思.

恰恰与你相反,我并不认为在政府的框架下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确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肯定不是核心的角色.只有自己才能代表自己,也才最透彻的体会到自己的利弊得失,也因此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无论政府是否被真的描述为像大公无私的圣人一样,都不会达到像自己一样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我认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以一个新的名副其实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组织出现而画上句号的.对此政府显然不愿意也做不到这件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15:54:00

既然楼上认为政府在三农问题的改善中不是主角,那么楼上能具体说一说"新的名副其实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组织的出现"到底是指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0:05:00

TO:为而无

三个农民与一个城里人的选举权相等,这是农民"无名",所以需要先"立名",立名之后呢就是要"正名",因为有了名并不然就名副其实,所以需要"正名",打个比方说一个平民与市长打官司,虽然说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情况肯定会是倾斜的.这就需要那个平民努力去利用现有的名争取应得的实.怎么争取?没有力量显然不行,所以力量是必要的.力量来自何处?如我前述---只能来于自己.但矛盾的是弱者不能立即和很快的得到政治和经济的力量,需要帮助,但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以自己为核心.以学自行车经历说明:开始可能是需要旁人扶着车后面,但渐渐的骑着,就需要扶车的人松开手,让学车者在慢慢熟悉后独立骑车,显然我们不可能在骑车时一直让后面跟着一个人去扶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1:36:00

怎么立名?又怎么正名?

骑自行车也要人扶吧,这是楼上承认的.

其实起自行车不一定要人扶,但是他很有可能摔的鼻青脸肿,特别是在比较差的路况上边学.(中国农村就是比较差的路况)

所以他必须有人扶,而且这个作用很关键!

又说立名正名吧,本来若是不平等,他何以立名正名?

难道"市长"本人给他立名正名?

即便如此,市长也是代表政府为其立名.

本人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当然也很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2:15:00

1、怎么立名?又怎么正名?----需要靠自己的力量.

2、骑自行车也要人扶吧,这是楼上承认的.

其实起自行车不一定要人扶,但是他很有可能摔的鼻青脸肿,特别是在比较差的路况上边学.(中国农村就是比较差的路况)

所以他必须有人扶,而且这个作用很关键!------我并没有反对要人扶,也不反对扶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我只是认为扶的最终目的是不扶,相对于自己的独立(拥有名副其实的力量)来说,帮助(扶)是处于次要位置的。而且谁来扶也是应该要明确的问题,并不必然需要政府,我个人觉得非官方组织会更能有作用。

3、又说立名正名吧,本来若是不平等,他何以立名正名?

难道"市长"本人给他立名正名?

即便如此,市长也是代表政府为其立名.

本人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当然也很重要)------这不是个问题。美国黑人最初是受到白人相当严重歧视的,他们当初并没有与白人平等权利,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马丁.路德金以及那些美国黑人是吃饱了撑者没事干。立就是从无到有。其中的根据就是一个国家的宪法。

请楼上具体阐述一下“本人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当然也很重要)”的详细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3:10:00
农村现在到底缺什么,是技术,是制度,是人才?是否可以发动一个投票,听听大家的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3 08:10:00
以下是引用lwwddd在2006-4-22 23:10:00的发言:
农村现在到底缺什么,是技术,是制度,是人才?是否可以发动一个投票,听听大家的意见?

可以啊,你自己发个投票主帖,可要注意选项有单选多选之分!以前自己就弄错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6 13:36:00
非常感谢62、63、64、65楼的见解,很感谢您们给我的信息,您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再次感谢您们给我很多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7 22:06:00

回69楼大哥的.

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封建官僚的思想在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思想中根深蒂固.

所以我国的三农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不能和美国的黑人运动等同.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的,是起决定作用的.

新农村建设,或许在东部个别地区能以农民自己为主体(不要政府的引导),但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那都是不现实的.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不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8 21:52:00
以下是引用弗里德曼在2006-4-27 22:06:00的发言:

回69楼大哥的.

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封建官僚的思想在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思想中根深蒂固.

所以我国的三农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不能和美国的黑人运动等同.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的,是起决定作用的.

新农村建设,或许在东部个别地区能以农民自己为主体(不要政府的引导),但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那都是不现实的.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不可能.

三农问题当然有中国自己的特点,但本质上并不与美国的黑人运动有什么不同.

我发现楼上的特别希望政府介入三农问题,我猜想是否是楼上看中了政府的Power,我不得不承认政府的确很有"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政府介入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假设政府是"善"的主体.但在经济学里,政府更多的被假设为恶的经济人.他有自己的利益.如若要使政府按照设想的行为就需要有另一主体的约束.对此我不抱希望.

我希望楼上能更多的关注非政府组织在这其中的作用.我在上面也说过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存在一个二难: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只能靠农民自己,但是农民现在的情况使的其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三农问题.所以才有必要选择一个辅助者去完成这个使命.这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核心的.

调侃一句,米尔顿.弗里德曼可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自由主义者.楼上那位弗里德曼倒蛮像是个凯恩斯的信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09:18:00

强烈建议建一个QQ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9 22:02:00
以下是引用dyjzdj1928在2006-4-29 9:18:00的发言:

强烈建议建一个QQ群

nie版主也在前面的帖子里建议过,不过本人QQ是才申请的,没有加群的权限.

建议大家把这个帖子当作讨论三农问题的分舵吧!有相关的内容就在后面跟帖.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以经济学观点去分析三农问题.所以这个群(如果建起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过经济的人加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 14:45:00

回复朋友们,我已经专门建立了一个QQ群

群号码是22806867

名称是三农研讨

欢迎关心三农的朋友加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 14:5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既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正确处理政府投资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关系,发挥两

  个积极性。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村参加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这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既要搞好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又要有科学态度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建设的目标、速度和建设标准。要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统一标准,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政绩工程,更不应搞所谓的“达标验收”之类的活动。

  三、既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又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要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切实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既要加快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首先应使农村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但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应注重经济建设,也应搞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五、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又要搞好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将环境容量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为广大农村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充分空间。

  六、既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但是,学习他们的经验决不能照抄照搬。应讲国情、讲阶段、讲文化背景,应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吸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发展,这样才能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才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来自:网易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 06:53:00

已经申请加入.46182873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 11:16:00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http://www.chinaxin.net/ad/aixin.swf

欢迎大家加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00:12:00

回69楼大哥的,

我终于发现我们之间的分歧和误解了,

你说的很对,新农村建设最后的决定着肯定是农民本身.这就象一个给孩子喂奶(孩子长大是目的)一样,我强调的是有没有奶(优质的奶)喂孩子,而你强调的是孩子吃奶的情况(吃的好还是糟蹋得多),至于孰轻孰重,我觉得讨论下去,还得做更多的社会调查,但是我还是认为"孩子饿了自然想要吃奶"(当然偶尔也有例外),而有没有"奶"却是至关重要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一位绝对大师级的人物,对于他的作品,我知之甚少.但是他那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确实我最欣赏的,(其实我对所有宣传自由主义的思想都是极为推崇的)凯恩斯,我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大师而已,他的理论,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它.

对于中国的经济学,我在这里也要大放一下阙词,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学要发展起来,一定要与中国的社会环境(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起来.国外的经济理论我们要学,要认真地学,不仅要理解那些理论为什么在某些经济体系中能成功地发挥其作用,而且要联系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弄懂那些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创立适用于中国经济环境的理论,那么我想诺奖的高度也不过如此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00:20:00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的问题,而且要深入基层,联系实际的农村情况,再作出相应的决策(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约束条件).

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对农村的情况也是比较了解的.农村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迫切新农村建设早日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因为农民实在太苦,农村实在太穷,农业太危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3 16:24:00
呵呵,你们都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论坛不是真对错,关键是思想的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4 10:15:00
以下是引用弗里德曼在2006-5-3 0:12:00的发言:

回69楼大哥的,

我终于发现我们之间的分歧和误解了,

你说的很对,新农村建设最后的决定着肯定是农民本身.这就象一个给孩子喂奶(孩子长大是目的)一样,我强调的是有没有奶(优质的奶)喂孩子,而你强调的是孩子吃奶的情况(吃的好还是糟蹋得多),至于孰轻孰重,我觉得讨论下去,还得做更多的社会调查,但是我还是认为"孩子饿了自然想要吃奶"(当然偶尔也有例外),而有没有"奶"却是至关重要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一位绝对大师级的人物,对于他的作品,我知之甚少.但是他那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确实我最欣赏的,(其实我对所有宣传自由主义的思想都是极为推崇的)凯恩斯,我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大师而已,他的理论,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它.

对于中国的经济学,我在这里也要大放一下阙词,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学要发展起来,一定要与中国的社会环境(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起来.国外的经济理论我们要学,要认真地学,不仅要理解那些理论为什么在某些经济体系中能成功地发挥其作用,而且要联系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弄懂那些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创立适用于中国经济环境的理论,那么我想诺奖的高度也不过如此吧!

我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你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的前面部分.我们真正的分歧的在于对于前面这个部分的认识,你倾向于政府,我倾向于非政府组织.

赞同你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发展的观点,尤其是调查这个方面.张五常曾说过一个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基础的实证经济学者有时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有着高深理论的经济学家.也许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6 11:20:00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政府主导或非政府主导这样一句话来解决的,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做一些调研性的工作,提出一种可行性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需要有着广泛的可借鉴意义.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政府的与非政府的可以相互交融,并不一定谁主导谁.例如,在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非政府的组织能够在村治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政府的定位应该是划定权限,实施政策性的引导;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首先我们需要考虑那些非政府的组织有没有能力解决当地存在的三农问题,它所拥有的资源能不能够支持它做这些工作.对于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而三农,应该纳入整个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去考虑.但有一点我相信,仅靠农村自己,8亿农民是不可能真正走向富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7 22:26:00

实际上诸位有点高高在上的谈论这个问题,

诸位请问.你们谁知道.新农村建设也好,乡村建设也罢.主要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8 08:39:0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江西省不是已经领先各省市了吗?

但是有一点,我仍然有疑问,在谈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时,大致有4种渠道,一是政府投资,二是信贷资金,三是吸引社会资金,四是农民自己投资。这不免让我产生怀疑,新农村建设还是要建立在农民自己建设的基础上吗?就像农村教育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0 20:23:00
说实话,这方面的东西我了解的还是很少,我只说一下我知道的东西:我们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如果全部挤入大城市是不可能的,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方法是不是大力发展小城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1 07:23:00

现在很多人认为农村要现代化就必须人口城市化,我原则上同意,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个目标(度量现代化方面的目标),具体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更为关键,正如楼上说的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彻底溶解这么多的农村务工者吗?中国的城市第一不多,第二不大.而中国的农民又太多,如果强制转移肯定是食而不化.并且这会促发城市的过度扩张,挤压农村空间,使本来就弱小的农村更加不堪一击.以上仅仅是就实现目标来说.我觉得农村的现代化是强大农业而不是毁灭,也就是从发展的角度的说这种转移无论如何都不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中国的农村太贫弱,本来就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再来个农业人口大转移,他如何发展!所以我认为农村的现代化有点类似辨证的过程,为了消亡现在的农业运行模式,首先是使这种模式充分发展,然后才是使他灭亡而被新的模式所替代.

个人认为农民收入是个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发展新农村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上述观点严重忽略了农民作为一个主体人的核心认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4 10:24:00

“本人曾经读过梁漱溟先生的自传,佩服的了不得!深深赞同梁先生对农村问题的见解.完全认为这些观点适合于当今的三农问题.”

颇有同感!

“中国要走的是先发展农村然后在让他逐渐“消失”,”

不太认同ershibahuasheng的此观点

农村在中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并不代表“消失”,虽然ershibahuasheng加了引号。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地位的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处于边缘地位,造成其他方面的边缘化,比如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内生于其地位的改变,而城乡一体化并不能改变农村的仆人地位,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中小城镇发展才是城乡一体化的桥梁,现在城市化如火如荼,说到底是大城市化,而广大的中小城镇却暮气沉沉。

心情激动,思绪混乱,请海涵和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