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509 12
2006-03-19

粗粗浏览了一下,好象主要观点是说:团体越大,各成员能够分配到的利益就越少,因此大集体行动很难组织起来。

经济上可能是这样,不过,政治上可能不一样,从历史上看,组织造反的那些人,有不成功的,如陈胜、项羽、洪秀全等;有成功的,如各朝代开国君主,看起来组织成功的还不少。

仔细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是不是偏好兼容问题?成功的例子中,越靠近团体权力中心的人越偏好精神收益和远期物质收益,越远离团体权力中心的人越偏好于近期物质收益,彼此偏好兼容较好。失败的例子则正好相反,象陈胜、项羽、洪秀全之流,在取得小成就以后,就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对手下将领则相对苛刻,互相争夺物质利益,偏好冲突导致军心涣散,最终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19 14:03:00
好似韦伯曾经提到过“目标替代”。可能跟这种看法一致。集体中的精英会存在与集团目标不一致的个人目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9 17:45:00
楼主的猜测是对的。实际上,Olson提到了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两种手段: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不对称”说的是集体成员收益的不对称。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做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9 20:58:00

集体成员的收益不对称会不会导致该集体解体?

通常,合伙企业很难做大,稍大就很容易解散,因为合伙人都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彼此间有较大冲突;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集体维权困境,假如现在有一个偏好于精神收益的维权人(圣人?),他自愿付出物质成本,来追求精神收益的最大化,假定精神收益有着排它性,不存在"白搭车"行为,那么此人就会四处收集维权签名,实施法律维权,最终促使集体维权行动获得成功。
看起来有点"英雄造时势"的味道,就象过去有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难道伟人的出现就是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9 23:08:00

好像不是团体越大,各成员能够分配到的利益就越少。

而是,团体越大,越可能免费搭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1 15:52:5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