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73 5
2010-04-05
饶毅

中国科研经费近年急剧增加,增加的程度超出一些人的想象。

但是妥善经费分配这个问题,可以说近年丝毫没有解决。

这是刚刚看到两篇文章而有感而发。

复旦大学陈良尧的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19

他链接王鸿飞两年前一篇隐晦的辛辣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232

知道中国科技界现状的人,都不奇怪陈良尧、王鸿飞说的事情,不过大家不公开说。

我和鲁白、邹承鲁2004年的文章,并没有过时: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03

可悲的是,很多人回国后立即学会使用陈良尧王鸿飞所不耻的那一套。

中国现在经费很多, 所以,研究做得好的人、和关系拉得好的人,最后都有经费。

但是,很可惜的是:风气坏了,经费浪费了。

我回国后的经历表明,在目前,不走后门正常申请经费,会屡遭闷棍。而搞拉帮结派得到后台支持的、科学记录并不很好的人,却不难得到支持。 他们走的就是陈良尧和王鸿飞指责的途径。我们其他很多人能提供例子,证明陈良尧提出的问题,是普遍问题,不是个别问题:回国后,我申请过三次经费,两次半被拒绝。我的研究背景是发育和神经。国内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多数决定刷掉我。我最后成功的半个在专家组不能立项,一般来说这就完了。我们绕开同行专家,到跨专业的项目中,不立项而申请(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好推广)。

走过申请过程,可以看到:

不是专业特长决定经费申请成功与否。有个专业组把我们的题目排前八以外,所以不能立项。如果国内现在有这么多比我强的梯队,我其实不用回国。

不是年资高的刷年资低的。支持我的跨专业评审有少数几个年资比我高,而两个不支持我的专业组,都比我年轻。所以,问题也不会随人员老化而很快自然解决。

不是认识人就可以得到支持。支持我的跨专业评审专家,我全部不认识。而两个涮掉我的专业组,我多数认识,其中还有我没回国时帮助过的。个组的间接反馈是说我没有联系他们,不尊重他们。我确实事先事后都没有联系,因为这和我理解的尊重有本质区别。在我看来,不联系才是尊重。(迄今我也尚未直接回答他们这个怪罪,姑且用此文间接回答,如果他们中有人看的话)。

不是海归就比国内培养的更按国际标准。支持我的组里面,有几个是国内成长出来的。而不支持我的两个组,基本都是海归。评审的和被评审事先联系、事后一道吃饭,这样明显的利益冲突和违规,不符国际惯例。但在中国却成了标准,而且奉行这样标准的多数是海归。我问过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老人,他说他们年轻和壮年时不可想象现在这些人背后拉关系的常规。

我说出来,不是讲我经费问题,而是通过观察分析,看到年轻人更难

和陈良尧谈话的副部长,博士学位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前几年,我在那任教过。我那时想,今后还有很多留学生会回国后,也有一些成为掌管事情的人,他们将来是否拒绝被动接受有问题的体制,作很大的努力争取改善我国科技体制?

国内积极排斥我们的机构不少:官员觉得不好操纵我们,学界权威觉得不好对付我们。除了给我们闷棍,最常见的是冷处理

只要看到现状还很有问题,我们就不会停止呼吁改革。只要有支点,我们就要争取改革,而且不断努力。

我非常不信二十年后中国科技经费还会用目前的分配机制。一定会有新的体制和机制出现,替代和改造不良体制、机制和方法。

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完成,希望下一代、两代做成:学术的世代更替比人生更替要快。

相信良性机制终将在中国稳固地建立,阴云终将被驱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5 08:21:43
李侠:饶毅之矛能否刺穿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
饶毅博文称部分海归学者回国后迅速成为没落科技评审体制的帮凶


近日饶毅教授在科学网博客撰文《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科学网,2010-1-6),很率直地批评了中国当前科研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其勇气和拳拳之心令人敬佩。客观地说,饶毅教授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新颖之处,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也有很多人都提到过。但令人绝望的是,所有这些声音都如飘荡在荒野中的山风一般,消散于无形,以至于言说的人自己都厌倦了。人微言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里,地位与言说的正确性和影响力有一种线性的正相关。按照当下郑人买履似的人才政策标准来评价,饶毅教授是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的杰出科学家,因此,他的言说在当下就具有了一种象征性意义。笔者常想,饶毅之矛能否刺穿没落的中国科技体制之盾呢?根据过往的经验,只能报以理想主义的谨慎乐观。

饶毅之矛,以他的锋利和勇气给中国科技评审体制这袭华美的旗袍刺穿了一个小洞,露出里面的几个虱子。问题是,饶毅之矛还能锋利多久?饶毅教授在博文中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海外归来的学者回国后迅速成为没落科技评审体制的帮凶。由此,我们有理由担心,饶毅之矛是否会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前进途中的一曲悲壮的绝唱?面对当下落后的科技评审体制,饶毅教授本可以有三种选择:其一,保持沉默,中规中矩。这是收益中性的一种选择,它的好处是麻烦与争议都比较少,以他的个人资历完全可以在中国的科技评价体制下顺风顺水地获得应该得到的一切,最后也熬成德高望重的大师。其二,快速与体制融合,投其所好。这是收益最大的一种选择,但后果是,公众争议与个人心理成本较高,如果能够挺住,可以快速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理想主义的建设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选择在中国当下的科技评审体制中收益最低,而且要经常遭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围剿,并将为此承受巨大的个人道德成本与心理成本。在巨大的无形体制面前,任何个人都显得是渺小的。如果长期得不到理解与支持,将导致践行者内心的沮丧与绝望情绪的蔓延。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把饶毅之矛初步定位为第三种类型。大多数国内学界精英选择了第一种与第二种发展道路,对于第一种的选择,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个国家缓慢地走向进步。对于第二种,则是要严厉批评的,你可以不选择崇高,但不允许以投机作为评判崇高的标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饶毅教授的努力是值得尊敬的,毕竟他还有其他更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又放弃之。如果中国科技体制的进步仅剩下要靠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实现,甚至后果未卜,那真是一种可悲的现实。也是基于此,希望有更多具有话语权的科技精英们能够主动加入到这种建设性的努力之行列,毕竟,这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唯一可以自豪地栖居之所,我一直固执地相信中华的灵根还在。

最后,再来说说重大项目的话题,这也是饶毅教授文中重点提到的。笔者早些年曾对所谓的重大项目持一种坚决否定的极端态度,今天想来,有些不妥。但是即便有所谓的重大项目,也应该严格限制数量。在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还很低,资源严重稀缺的状况下,以及现存科技评价体制处于整体性没落与腐朽的阶段,任何重大项目的不当评选都是加剧中国科技事业走向进一步没落与教条的助推剂。如国家重大项目“863”、“973”计划实行这么些年了,立项的重大项目应该是数以千计,可是,究竟有多少项目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困境或至少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呢?在当前科技评价体制下,重大项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所谓的重大项目往往沦落为扼杀竞争的一种借口,要知道,在科学上没有豁免权,任何人都要通过思想的新颖性的竞争来取胜,而不是靠科学以外的力量来占有资源。其二,目前的重大项目的游戏规则,很容易演变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换票行为,人为地造成科学界以利益而不是以原则为导向的拉帮结派活动。试想,一个大项目通过所谓的团队整合,几乎可以把同一个领域的国内主要专家一网打尽,这样一来,哪里还有真正客观的评审?有资格进行评审的人都是团队成员或者与团队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制度性力量合法地助长了学界日益蔓延的帮派主义与学阀作风,败坏了纯正的学风与学术规范,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千里独行侠。其三,在科技资源严重稀缺的硬性约束下,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实际上严重压缩了其他有发展潜力的研究空间。这种盲目的赌博我们玩不起,国人也不允许。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项目,这既符合国情,也促成了学术界纯正的学术规范的建设,让竞争成为科学界取得成功的唯一“武林秘笈”。而且,以往的重大项目的命运大多是隆重出场与草草收台,即便追究下来,也是以“交学费”为借口,试问这些学费交到哪里去了?谁允许交的?面对公众的这种潜在追问,只好尴尬地硬性收场,不了了之,待到舆论冷却了,一切又故伎重演。如今,学费说已经无法忽悠公众了,只好用允许失败作为借口。问题是没有真正冲到科研第一线,如何奢谈失败,真正的失败是一种悲壮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借用的。

之所以固执地批评中国落后的科研体制,是因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为了不让饶毅之矛在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面前过早地折戟沉沙,我们愿意一起推动之。借用我的诗人朋友白马的一句诗歌结束本文:我的到来只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是错的!(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8:46:16
哎哎,我只有叹气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09:04:05
什么时候“关系”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当官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楼上说的估计都会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10:43:42
继续学习 发表于 2010-4-5 09:04
什么时候“关系”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当官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楼上说的估计都会解决
怎么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5 11:11:22
中华民族到了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们发出最后的吼声。危险快来吧,我愿与之共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