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是崇尚组织社团的国家。美国最早的学生社团出现在18世纪。19世纪初,许多由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组成联谊会,这些联谊会的名称多用希腊字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完整学生,提出“学生人事服务”(student personnel work)和“服务学生”(student services)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社团得以蓬勃发展。目前,在美国的大学不少青年学生热衷于组织与参加社团。学生社团种类、数量繁多,名称也是五花八门。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目前有60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建立了自己网站的社团有546个,得到学校认可的学生社团有302个(截止2005年2月),平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
哈佛大学的学生社团大致分为五大类:一是信仰型社团,如共和党员俱乐部(Republican Club)、巴勒斯坦团结委员会(Palestine Solidarity Committee);二是专业学术型社团,如化学俱乐部(Chemistry Club);三是艺术类学生社团,如管弦乐队(Harvard-Radcliffe)、魔术协会(Magic Society);四是服务型学生社团,如红十字之友(Harvard Friends of the American Red Cross);五是地域性社团,这类社团数量最多,例如,以中国留学生为主体建立的社团除了六个泛亚洲协会外还有中国学生联合会(Chi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香港社(Hong Kong Society)、台湾文化社(Taiwanese Cultural Society)等。
均不到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美国高校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与活跃的学生社团活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美国大学培养出的政界、商界、军界、科技界、艺术界精英人物绝大多数是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如尼克松、肯尼迪、克林顿、布什等都曾是学生社团的风云人物。在我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仅在100余年前。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高校出现了一批激进的学生社团。其后,高校学
生社团受时局影响起起落落。“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灾难性打击。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团有近100个,地方性社团6000多个。由于受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结社存在恐怖心理,各社会团体全面“瘫痪”。“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学生社团苏复。特别是20世纪90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发展较快,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团整体上数量仍然偏少,种类较为单一,管理亟待规范,存在许多具有共性的发展难题。以社团数量与结构为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北京高校注册学生社团数为2235个(截止2005年1月),而北京各类高校近百所,平均每所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与哈佛大学社团数量比较相差甚远。又如,我国学生社团类型较为单一,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名称雷同的理论研究会、文学社或其他社团。诸如哈佛大学以地域组建的学生社团则在我国许多高校是禁止成立的。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相对也较为滞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与条件受到较大限制,有的高校社团管理机制还不科学,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管理效果还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