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社团受时局影响起起落落。“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灾难性打击。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团有近100个,地方性社团6000多个。由于受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结社存在恐怖心理,各社会团体全面“瘫痪”。“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学生社团苏复。特别是20世纪90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发展较快,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团整体上数量仍然偏少,种类较为单一,管理亟待规范,存在许多具有共性的发展难题。以社团数量与结构为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北京高校注册学生社团数为2235个(截止2005年1月),而北京各类高校近百所,平均每所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与哈佛大学社团数量比较相差甚远。又如,我国学生社团类型较为单一,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名称雷同的理论研究会、文学社或其他社团。诸如哈佛大学以地域组建的学生社团则在我国许多高校是禁止成立的。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相对也较为滞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与条件受到较大限制,有的高校社团管理机制还不科学,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管理效果还不理想。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比较
(一)成立与审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程序较为简单,学校一般委托团委行使社团成立最终的审批权,学校党委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只需要备案即可。学生发起成立社团是否必须具备社团章程、发起人名单、组织推荐、指导教师、经费保障等条件,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高校学生社团成立条件宽松,三五个学生头脑一发热,即可成立一个学生社团,新同学入校后招募一些会员,收取会费后,社团就无声无息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社团往往不是老社团,而恰恰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其中固然有新社团负责同学经验不足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恐怕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新近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以下简称哈佛学院)生活委员会(The Committee College Life)总体负责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与管理。在这个有着崇尚结社传统的高校,许多学生立志于发起成立社团。面对每一个有可能成为某一社团负责人的学生,学生入学时院长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Dean of Harvard College)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本大学生活指南的手册。手册中注明了申报成立社团的基本程序。学生也可在哈佛学院官方网站上咨询下载相关的内容(网址:www.college.harvard.edu/student)。哈佛大学还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Regul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Organizations)以供他们发起组织社团参考.此外,哈佛大学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学生社团申报成立的电子注册系统(Student Registr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