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0年经济与价格走势的一些看法 -------------------------------------------------------------------------------- 2010-3-30 中宏数据库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的剧烈影响至今仍未平息。我国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已经比较稳健地走过了2009年。与此同时,通胀的预期开始出现。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和预期,新的一年经济与价格走势仍然有望在一个比较健康的匹配下运行。 关键词:2010年,经济,价格,走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对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产生非常剧烈的变动。其态势犹如石油价格,曾经从20美元上涨到140美元,再从140多美元下降到不足40美元,现在又再回升到65美元左右,整个变化非常剧烈。这种影响直到目前尚未结束。对我国来说,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快速变化的形势下,要对我国的经济和价格走势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能是一个大概勾勒,以资参考。 概括说:经济形势继续趋向好转,由于经济的升温,导致价格指数止降回升、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开始显现,但明年价格指数仍然有望在3%左右的正常区间运行。 一、经济继续由稳定趋向好转的主要判断 1.国际经济有望在调控与合作中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今各国调控经济的能力、经验、平台等都是“二战”前那次大危机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这次经历两年左右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象当年那样造成重大的损害。而且回暖的时间要短、速度要快,经济运行的周期显然大大不同于以往的漫长的危机与萧条时期。由于现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对经济联合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有金融领域的,比如连续的降息,美国的利率已经逼近零,中国也连续多次降息,欧盟、日本也纷纷降息。在财政领域,美国前后两任总统的大规模财政救援,欧盟、日本的财政救援计划等都纷纷推出来。应该说干预还是有成效的。在这期间,虽然各发达国家和国家集团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和我国之间时有贸易争端,但各方的合作还是主流趋势,这也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复苏。有报道评论认为,美国总统不久前访问我国签订的联合公报,一些重要条款有照顾我方意向,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中方在巨额外汇资金方面对美方经济复苏的影响作用是一大因素。因此,中美之间目前重要的政治、经济合作,仍然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因为这不仅对美国经济复苏有利,对中国经济恢复和保持较快增长也是有利的;中美现在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可以互为对方提供很大的外需拉动。 2.国内经济也有望在调控与国际合作中进一步回升。 在前两年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实力,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越居世界第三位,我们有比较强的抵御经济危机的实力,现在也积累了比较成熟的调控经验,有作为一个大国所具备的经济回旋余地,所以我国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要比主要发达国家小一些,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我们扮演了积极的角色。2009年初我国推出大规模的投资举措(当时说是4万亿元方案)已经发挥出重大的成效。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经验、明确任务的基础上,会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六个主要任务,其中可以简要归纳为三大重要举措:第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第三,做好新一年的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些重大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好转至关重要,很有针对性。如果说,2009年的主要经济任务是保增长,那么2010年就要在保增长的基础上,调整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国际经济有望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 二、经济升温带动价格指数止降回升,但明年CPI有可能在3%左右的正常区间运行 1.促进我国经济回升的因素增加有可能使物价恢复性上涨,预期明年价格指数大约在3%左右运行。 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财政部等2009年12月11日发布多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进一步好转的因素在增加。2009年投资增长迅猛、货币供应比较宽松,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在经济逐步回升的基础上,带动价格指数逐步由负转正,到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0.6%,这是2009年2月份以来的首次同比上涨。在三大拉动因素当中,从投资来看,2009年1—9月,我国投资完成总额为13.3亿元,同比增长33.3%;大大高于2004——2006年(分别为26%;27%;24%)大约25%左右的水平。由于消费拉动大体相同,如果不考虑进出口因素,按2009年这样的投资增长,和2004-2006年平均大约25%的水平与价格指数分别为3.9%、1.8%、1.5%的相互关系判断,今年价格指数大约应当在3%左右,仍然有望在正常区间运行。但如果发生比较明显的大宗商品如石油、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等输入型涨价因素,那么价格指数的调控目标就应当考虑上这些变动因素。2004——2006年这三年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属于相对正常状态。GDP都在10%-11%左右,投资、消费、进出口、价格指数等也都比较正常。离现在的时间也较短,具有较强的标杆参照性。从进出口来看,由于出口拉动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作用受阻,2009年1—9月,进出口增长为-20.9%;其中出口增长为-21.3%,进口增长为-20.4%。但到11月份,进出口额首次出现正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082.亿美元,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5.4%,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国对外贸易明显好转,11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2.6%;进口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7%,环比增长9%。这表明,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恢复,今年将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从消费来看,2009年消费拉动作用基本和正常年份(13%左右)相当,1一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平均增长15.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339亿元,同比增长15.8%。但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受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也还有待发掘。 2.一些重要价格上调对价格总水平上涨会有所推动,但不必过分紧张。 目前各地调高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会牵涉一些消费品涨价,这些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有限,它们对下一步物价上涨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物价走势的重点要看食品价格。从食品走势来看,短期内价格上升压力有限,原因主要是我国去年粮食丰收形势良好。另外,全球大豆丰收,食用油价格在今年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去年11月11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反映中间投入品价格的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2%,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4%,这表明,由中间产品的价格传递到最终产品上去,还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近期很难对CPI的较快上涨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所以,对于眼下刚刚转正运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下一步运行没有必要过分紧张。但对此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攀升对通胀的影响,也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价格调控与监管的简要思路 人们对通胀的压力有几分畏惧。但在经济复苏时期,价格的温和性上涨实际上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是有利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物价的变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当经济处于回升时期时,价格会有向上走的趋势。价格适度回升,会使投资信心增强,市场形势变好。企业家扩大投资,多招员工,对于增加收入、促进消费是有正相关的关系的。投资与消费的提升又会在新的水平上拉动总需求往上走,由此带动经济更高水平的增长,实现良性循环;反之亦反。在经济学里面,如果通货膨胀率低于1%,一般就认定它已经进入了通缩状态;而超过5%,相应认定它已经进入了温和通胀状态,5%可作为通胀控制线或目标值。比较理想的经济与物价指标匹配是:在正常的GDP增长率下,CPI维持在3%到4%之间。只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得当,今年的经济与价格形势应当比去年更为乐观。但也要加强对价格的调控与监管。简要思路是:首先应当加强监测,密切注意市场价格走势;其次要加强价格监管,继续推进价格改革,使价格结构更加合理;第三是要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价格违法案件,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是加强价格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给社会一个合理的价格趋势预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通货膨胀恐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来源:《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