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等加剧的时代,中国父母何时可以摆脱育儿焦虑?
最近海底捞又登上了微博热搜,不过这次上热搜不是因为他的服务模式,而是因为一张服务员在线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图片。
之前朋友圈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
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的,在中国(海淀)肯定是不够的!
上面两则故事看似好笑,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家长的育儿焦虑。
2020年1月7日,经管之家联合格致出版社,邀请到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举行了新年第一场“名家讲坛”活动:《爱、金钱和孩子》主题讲座。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欧洲经济协会会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联合项目主任。荣获2009年度Yrjö Jahnsson奖(45岁以下最杰出的欧洲经济学家),论文《中国式增长》(与宋铮等合作)获201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为什么经历了宽松童年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严格?
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养方式各不相同?
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们实现教育机会平等?
面对这些问题,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他看来,父母的养育风格,其实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收入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和教育回报(return on education)。
现代教养方式vs70年代父母教养方式
如今,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总是表现很焦虑,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的目标。各种影视剧作品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赵薇的《虎妈猫爸》,去年的《小欢喜》,都成为当年的卫视热播剧!通过下面这组比较各国家长在育儿上所花时间的趋势图,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全球的父母花在育儿上的时间都在增加。
VS
但是我们都知道,生活在70年代的“虎妈鹰爸们”,他们的童年除了爹妈的烧火棍,就是充足的游戏时间。为何有着宽松童年的家长们会选择高压的“直升机式育儿”呢?采取不同教养方式真的能改变孩子未来的生活吗?
你的教养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齐利博蒂教授的研究中,根据教养方式的不同将父母分为四类: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和不参与型。
权威型父母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专断型父母总是替孩子决定一切;放任型父母则任由孩子自己决定一切,甚至孩子犯错时也不会指责他们;不参与型父母则表现得对孩子不闻不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父母育儿也可以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如下图展示的一样:父母需要考虑孩子的未来。投入的时间、金钱都是成本,孩子能有光明的未来就是最好的回报,而父母投入成本的多少往往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在美国,给定经济特征的情况下,权威型父母教养的孩子获得大学文凭的概率为0.34,高于其他类型父母的孩子;
在英国,权威型父母教养的孩子向上流动(指孩子最终的社会经济阶层比父母更高的情况)的概率为31.6%,同样高于其他类型父母的孩子;
在韩国将父母划分为两类:密集型(权威型和专断型)和非密集型(放任型和不参与型),对孩子们进行PISA测试(OECD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的结果显示,密集型父母教养的孩子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的平均成绩都要高于非密集型父母的孩子。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父母们对教养方式的选择呢?
导致教养方式不同的原因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导致教养方式不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率越高,权威型父母越多。
在齐利博蒂教授的研究中,为了检验不平等程度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关系,使用了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数据。同时为了使结果不受其他经济因素干扰,选取OECD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大致相似,除不平等以外的社会经济差异不太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数据得到下图的结果:一个国家不平等程度越高,选择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越多,而选择放任型和专断型的父母越少。
对这些国家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询问了人们认为最重要的孩子在家中需要学习的态度或价值观。受访者可以从菜单中最多选择5个值,包括独立性、勤奋、责任感、想象力、对他人的宽容和尊重、节俭、决心和毅力、宗教信仰、无私和服从。研究主要关注想象力、独立性和勤奋,其中勤奋与权威型教养方式相关,想象力和独立性与放任型教养方式相关。可以发现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如中国和美国,父母关注“勤奋“的人数分别占90%和65%,而不平等程度最低的瑞典,父母更关注“想象力”,占60%。
教育回报率对教养方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试想在一个国家中,一个孩子如果在学业上不那么努力,成人后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那么父母还会每天逼着他们学习吗?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普通工人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之间的收入拉开距离。高教育水平意味着高薪。从下图也可以看出,教育回报率越高的国家,权威型父母越多。
教育政策对育儿选择的影响: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更焦虑?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教育政策也会影响到育儿方式的选择。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环境下,父母必须拼尽全力让子女接受更好地教育。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胜男有一段经典台词:“买学区房是为了上重点学校……考上重点学校,就跟抢车位一样。没有车位,你的车就没有地方停。你就会被贴单罚款,你上班会迟到,你会遭受同事的白眼。我怕茜茜将来抱怨我,为什么不给她抢一个好的车位。”
这种情况还会导致父母间的“军备竞赛”。如果其他孩子都上了英语班,我的孩子没上,那么我必然会焦虑,只有我的孩子也上了才可以。虽然有人吐槽这种提升没有意义,这样会抬高整体学生的分数,大家都是90分以上。但是就像我们听过的寓言故事一样:当两个人同时在树林中遇到了熊,要想得救,不需要跑得过熊,只要比另一个人跑得快就可以。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父母总是显得更焦虑。
育儿差距导致贫困壁垒上升
除了关注不平等、教育回报率等因素对育儿方式的影响外,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不同阶级的育儿差距将进一步导致社会固化。
在70年代,中产阶层与贫困阶层的育儿时间几乎没有差距,而进入90年代后,这一差距不断加大。
这意味着,贫困家庭的父母没办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打工挣钱,有的单亲妈妈可能要同时兼职好几分工作。而上述的研究显示,在经济发展不平等加剧的今天,父母越多的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将来取得学位,以及向上流动的概率越大。这可能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将越来越难以打破阶级壁垒。
总结
1、教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经济因素:收入不平等,教育回报率,社会流动性;
2、父母会根据认知/时间/财务限制,通过评估成本和收益来选择最佳的育儿策略;
3、这一理论得到了历史数据的支持,并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所表现的情况相一致;
4、中国并不是一个反常的国家:在中国,父母面临着更大的的动力来促使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5、教育政策可能导致父母间军备竞赛的风险;
6、不平等和强化的养育方式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大的不平等。
楼主有话说
听完讲座后,立刻买了齐利博蒂教授签名版的《爱、金钱和孩子》送给我妹妹,不指望她能读懂,但希望她能明白对她那么苛刻不赖我啊!
《爱、金钱和孩子》签名版购书二维码
人大附中的经济学课也不能错过,必须给她安排上!今年过年不送她别的礼物,让她自己去理解经济学,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经管福利
活动结束后,演讲视频的生肉,以及中文字幕版会陆续上传到“经管大学堂”服务号,无法来现场和错过直播的小伙伴可以关注“经管大学堂”观看演讲回放!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经管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