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82 1
2010-04-08
保障性住房没“保障”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袁希 2010-04-08

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方式,来缓解高房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似乎是件一举多得的事情;然而,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是否真的可以如任志强所说的那样,很好地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呢? 提到保障性住房问题,大多数人就会提及香港。香港政府确实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价格相对便宜的公屋;然而,不要忘记,香港的公屋在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还起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维持香港超高房价的合理性。这不是危言耸听,可以回顾一下董建华出任特首时的“八万五”政策。 八万五建屋计划是董建华在1997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董建华提出每年私人楼宇单位、居者有其屋单位和夹心阶层住房计划单位供应不少于八万五千个,希望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六年半缩短至三年。“八万五”政策只实施了一年。香港楼价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年间下跌了一半,其后在1999年反弹两成,但随著八万五时期所兴建的楼宇陆续落成,加上种种因素,楼价在其后3年多再下跌超过四成,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这五年零十个月,香港楼价下跌七成。 即使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如果政府每年推出85000套保障性住房,任志强一定笑不出来,当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用房价跌七成,房价还没下跌一半,政府一定会缓建、停建保障性住房;因为任志强说了:发展商死前银行先死! 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不是资金不到位,就是土地不到位,不是建设主体不清,就是分配方案有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一块土地,有众多开发商抢着高价要,地方政府有什么理由要费力不讨好去盖保障性住房?对于保障性住房,政府是“五没有”:没动力、没资金、没经验、没效率、没监管。政府提供城市住房的模式从49年到90年,实施了整整50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0平方米。而通过市场经济方式提供的商品房,在短短20年时间里,在城市人口从2亿增加到6亿的情况下,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目前23.7平方米。简单一组数据已经证明,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是无效率的。今天,旧事从提,让政府来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不仅实质是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且这条路是完全走不通的。 有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只不过是为城市低收入人群画了一张饼,有利于社会和谐而已。因此,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虽好,但终究是天上的云彩,功效很强,却不是出路。 少数人惬意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阳光、沙滩、美食、豪宅……而大多数人则被一道铁丝网阻拦在阴暗的角落里,终年不见阳光,铁丝网上书四个大字:市场经济。——这就是任志强描绘的市场经济。 这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魅力在于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合理地配置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目前,房价高企,人们不堪忍受高房价之痛,转而希望回到计划经济的模式去寻求解决高房价的办法,只能是缘木求鱼。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4 23:08:09
保障的事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如彩票销售点可以由私人运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