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信息可以分为事前(ex ante)非对称和事后(ex post)非对称两类。事前非对称信息是指签约之前存在的非对称信息,所以,又称为隐藏信息(hidden information),如产品质量;事后非对称信息指签约之后发生的非对称信息,又称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如工人的努力水平。通俗地讲,所谓事前就是还没有发生交易之前。例如个人还没有办理信用卡,买主还没有购买卖主的产品,投资者还没有购买企业的股票。在这个阶段就已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就称为事前非对称。第二类不对称就是交易已经发生,合约已经签订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例如投资者已经买了企业的股票,但此后经理是不是努力为公司工作,经理知道投资者不知道;车主买了保险以后,保险公司不知道车主究竟是否小心开车,车的丢失可能是因为没锁车,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事后会发生的信息不对称。这两类信息不对称,相应地导致了两类问题,事前非对称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事后非对称导致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逆向选择的最经典的实例是旧车市场。这个故事最早由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罗夫(Akerlof,1970)提出。新车出厂有专门的质量检验,信息问题不是很严重,但人们买旧车要麻烦得多,一辆车开了5年以后可能状况很好,也可能很糟糕;同样开了5万公里,有些车依然很好用,有些车无法用。卖车的人知道这些,但买车的人不知道。我们看一下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假如旧车有两种可能性,如果是好车,值20万元;如果不是好车,只值10万元。如果买主知道车好还是不好,问题很简单:好车出20万元,不好的车出10万元。但是因为卖主所知道的买主不知道,假设买方只知道车子的两种状态的可能性都是50%,买主愿意付的价格是15万元。进一步地,因为卖车的人之所以要卖车,一定是因为他卖的价格要高于他自己的评价,假如卖车的人对好车的评价是18万元,他当然不愿意以15万元出售,因此,所有市场上质量高、值15万元以上的车就会撤出。买主也知道如果他出价15万元,实际上市场不会有值15万元以上的车,整个市场上的车都是在价值15万元以下的,那么平均的价值肯定小于15万元,买主不会出15万元,最多出10万元。因此我们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好车反倒卖不出去,最后只有最不值钱的车才有人买。
更一般地,如果市场上的车的种类很多,结果也是一样。只要只有卖车人知道车的质量,买车人不知道,仅知道平均质量,按照平均质量付价格,那么高质量车将退出市场,在市场上的车的平均质量将进一步下降,最后可能只有低质量的车进入交易,直到人们出最低的价格买最不值钱的东西,甚至这个市场交易就消失了。这就是著名的“柠檬市场”理论,或者称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