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117 0
2010-04-10
一、分析预测    (一)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经济实现快速复苏。2009年四个季度GDP分别增长6.2%、7.9%、9.1%和10.7%,全年达到33.53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顺利实现年初定下的保增长目标。经济实现复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年内出现负增长的指标都将在年底转正,如发电量从6月份转正,CPI从11月起转正,出口增长和PPI在12月份也转为正增长。
    2.复苏仍未达到自主阶段。当前复苏仍主要是由政策驱动的,经济能够迅速出现反弹,主要是由于政策力度较大。本次危机中的刺激政策力度要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目前经济复苏还未达到自主增长的阶段,主要宏观变量的增长仍主要依靠政策因素,如投资增长仍主要依靠ZF项目和国有部门,消费增长也有赖于提高收入、保就业和直接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增长的效益和质量还不高,如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增长都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率相仿的其他年份。市场自发的增长力量有所加强,但还不足接替ZF的角色。
    3.增长结构还未恢复正常。由于复苏的政策驱动特征,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构远未恢复正常,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出一般年份。2009年——三季度,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95%,较正常年份40%一50%的贡献率高出近一倍。二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远高于第二产业。2009年1-11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高过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而在危机前一般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高于第三产业投资。三是工业增长结构中原材料类等低加工度产业增长超过设备制造等高加工度产业,与当前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正常的增长结构不符。
    (二)2010年经济形势前瞻与预测
    1.2010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上行,预计将达9.3%。由于2010年维持了2009年主要的宏观政策取向,ZF支出和银行信贷增长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特别是由于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要好于2009年,外贸出口有望实现10%的正增长,这使得拖累2009年经济增长的最大负增长因素消失,因而将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率的上行。由于增长的惯性作用和基数效应的影响,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将呈前高后低之势,其中一季度的增长基本和2009年四季度的增长率持平。
    2.投资增长将有所放缓,消费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根据预测结果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从2009年的30%以上回落到25%左右,主要原因是ZF投资增长率下降,此外银行信贷增长放慢也对投资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消费名义增长将达到16.9%,高于2009年的水平,但考虑到价格回升的因素,实际消费增长将接近于2009年。消费的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就业与收入增长预计在经济增长和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3.价格上涨在2%左右。根据最近的价格形势,预计2010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在0.6个百分点左右,与三季度报告所预测的0.5个百分点基本一致。除翘尾因素外,推动2010年价格上涨的其他因素还有经济增长进一步接近潜在增长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和通胀预期的加强等。同时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也存在,如产能过剩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充分等。因而尽管2010年价格呈上升趋势,但价格上涨的程度仍很有限,尚处于可承受的范围内。
    4.2010年经济形势中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首先是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中央近期出台了多项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对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会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房地产市场对投资形势影响较大,进而也会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其次是产能过剩的治理情况。产能过剩对制造业投资有较大的影响,而制造业投资的回升是真正复苏的重要标志。同时在当前条件下,制造业投资还是民间投资的主要行业,制造业投资因而也关系到民间投资的增长情况。再其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10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前景加之流动性充裕及美元进一步贬值,可能带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快速回升。如果价格上涨过快,则会对中国价格水平的稳定带来较大冲击。
    二、政策建议
    在现在已确定的政策基础上,2010年宏观政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着力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
    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性因素,如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通胀预期上升等,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威胁经济复苏。各项宏观政策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性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加以化解。财政政策要把握好节奏,货币政策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还要密切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
    (二)结构调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整结构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调整结构除了支持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研发外,还要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很多经济结构特征都是和剩余劳动力过多、劳动者素质不高这一基本要素禀赋相联系,要从整体上调整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就要在改变要素禀赋上下大功夫。通过改变要素禀赋来带动收入分配结构、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投资结构的转变。ZF应下大力气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技能与健康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卫生也是ZF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ZF应投入更多的资源,改变过去重物不重人的投资偏好。
    (三)继续加快社会保障这一自动稳定器的建设
    社会保障这一自动稳定器具有反应快、反周期等重要特征,比较研究表明,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是中国应对本次危机好于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继续加快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对宏观经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并推动不同地区保障体系的接续。
    (四)加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应加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搞好规划,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容量,理顺周边城乡关系,促进人口与产业向中小城市集中。
    (五)支持外向型经济转型和产业转移
    外向型经济转型和产业转移都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发掘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内外需结构和区域结构都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协调好不同方面的关系,积极推动。



作者: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孙学工 刘雪燕 来源:《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