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持续增长在全国居于榜首,在三十年的磨砺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又有应吸取的教训。经验在于定位于开放,浙江人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开放意识构成浙江民营经济的丈化基因,加之勤奋、吃苦、执著、事业心强的拼搏精神是浙江民营经济保持活力和后劲的内在动因。教训在于应加快转型升级,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
关键词:浙江民营经济,三十年发展,经验,教训
浙江经济近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茁壮成长,其经济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营企业所进发的生机和成长后劲。浙江民营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为什么浙江民营经济能在三十年中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有何经验与教训可供借鉴,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剖析。
一、三十年持续增长的经验
一是得益于区域的改革先发优势,体制机制的领先;二是得益于区域的产业结构,即能够较好适应中国发展阶段上以满足人民改善“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的产业结构;三是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草根精神”。
(一)经营机制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参与竞争。凡是经营出色的民营企业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较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主动参与竞争,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紧迫感、危机感。像温州的钮扣市场,完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按照需求者提供的式样、规格、数量等当场加工,产销直接见面。消费者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不存在库存积压与资源浪费现象。
2.微利亦图,取得规模经营的效益。有些民营企业所加工的产品利润微薄得很,但微利亦图,抓住不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业主,加工饮料的吸管,每件产品加工只得几毫的蝇头小利,但加工几千万根,甚至于上亿根,规模经营的效益就显示了。
3.有着对事业执著的追求。最初的民营企业主都是从个体户起步的,从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人群中发展起来的。今日义乌拥有上亿元资金的大老板,三十年前曾经是走街窜巷的货郎担。他们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并非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而形成的,而是凭着对个人事业执著的追求,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在夹缝中求生存,逐渐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功的业主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走南闯北地去冒险,既当老板,又兼销售。
4.群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培植了一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现在有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甚至博士都加入进去,开始成为民营经济的从业主体与骨干,使民营经济队伍的群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识和科技就是财富,正在被众多业主认识和重视,有远见卓识的业主不仅自己去高等院校培训,而且纷纷以优厚的待遇设法挽留、聘请国内外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后劲,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5.新兴的民营企业在规模、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上,多数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代表当今先进的生产力。虽然目前能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匹敌的大型民营企业还不多,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它们无疑是向现代工商业迈进的经济实体,而且有些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像杭州的万向集团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联营;杭州的娃哈哈集团公司连锁经营不仅在全国各地,而且是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全省已有不少中小企业家生意越做越大,资金越滚越多,触角越伸越远,跨国经营的项目也逐渐形成,开始向规模型、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
(二)良好的文化基因是浙江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基础
1.重商观念孕育了浙江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商品经济实践检验和印证,浙江人的重商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做生意、当老板、开公司、办企业,这些财富之梦和人生之梦,对浙江商人来说,太司空见惯了,许多企业主正在努力追求着、实践着。正是这种特有的价值观念,孕育了规模庞大的民营经济和队伍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企业观察家杨轶清如此评价:“浙商的厉害,主要不是叱咤风云的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浙商是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军团,人数之众,比例之高,分布之广,行业之宽,都在全国首屈一指。”综上所述,浙江商人素有的商业传统以及浙江历史文化精神中浓厚的商业气息,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本。
2.务实精神铸就了浙江富有特色的产业模式。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浙江商人以其特有的理性和务实,在立足于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探索出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形成以中小企业网络为框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的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浙江商人是务实的、最讲究实效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是最好的、最现代的、最高级的,而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小商品是小,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离不开它们,它们经久不衰,具有特别长的产品生命周期;它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最适合地方传统工艺优势,适合浙江人多、耕地面积少的特点,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模式,在国际市场上最具成本优势;家族企业确实不是什么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比较适宜于浙江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它有其独特的优势。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产业和组织形式,规模、管理等制度安排,是浙江民营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自主自发的选择,是市场力量和民间意志博弈的结果。务实的浙江商人相信:产业层次、企业规模、组织形式无所谓优劣,关键是匹配。
3.开放意识编织了遍及全球的浙江产品销售网络。浙江商人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这客观上与浙江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地处沿海,浙江商人孕育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冒险、开拓、进取、创新,同时又使浙江商人较早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业文明;另一方面,由于浙江自然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构成了浙江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这进一步强化了浙江商人的开放意识,使浙江人很早就走上了外向型生存之路。正是这种强烈的开放意识使浙江商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走向全国开拓市场;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市场进军,编织了一张遍及全球的浙江产品销售版图。据统计,浙江在沪上规模企业(注册资金在200亿元以上)已达200多家,在沪的浙江企业家有50多万人。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省市之首。浙江的商人不仅着陆上海,而且走向周边省份和中国的西部地区,为开发西部地区作贡献;甚至还纷纷“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公司,不断开拓经济活动空间。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开放意识使浙江商人不断超越自己,使浙江民营经济保持了强劲活力和后劲。
二、展望未来应该吸取的教训
1.民营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需求拉动力量和供给支持条件来看,都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这一“软肋”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浙江民企不能再走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老路,要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但国家宏观经济依然向好,基本面没改变,更没有破坏。无论看经济规律,还是分析当前形势,都传递出强烈信号,即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企业要树立信心”,坚持就是胜利!企业转型升级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不要有投机心理,凡事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安全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2.应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不是独裁者。特别是在管理上,企业要形成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的这种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相互独立、各负其责的组织体系和总体功能,这套组织机构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责权利关系十分明确,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之一,是用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代替老板的个人决策,防止老板的决策失误。
3.要注重积累,不要过量地进行负债经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就是剩余价值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企业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前提是要有积累,不能完全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否则基础不牢固。不注重积累,过多地实施负债经营,不量力而行,就难免遭遇破产,走出困境也难。
4.切忌盲目扩张、多元化或错误的投资方向。许多破产企业的错误在于盲目扩张,过于追求多元化经营,或错误的投资方向。企业家都有敢于冒险的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冒险也要扬长避短,要在守住旧业的基础上去冒险,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旧业毕竟是自己的长处,花了多年的心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放弃自己的旧业,去开发从未开发过的新项目,资金来源又完全依赖于银行,这种冒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应引以为戒。成功的企业家多数是比较专一的,功夫首先花在产品的质量上,以质取胜,而不盲目开发新项目。
5.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转型与转行的关系。经济发展中的转型主要是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丁业化道路;转行是指放弃旧业,另起炉灶重建新的行业。前者是完全必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逼;但后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盲目转行。俗语说,隔行如隔山。
总之,经过三十年的磨练,民营企业家均有自己成功的经验,也有应吸取的教训。企业家们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定能够战胜面临的困难,走出困境,重显昔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传统民间文化理性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基于非正规制度理论的一种新解释[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1):92-96.
[2]杨轶清.浙商制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概况[Z].2001.
[4]郑文哲.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孙章陆(1953-),男,浙江余姚人,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者: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孙章陆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