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739 9
2006-03-23

1、大一时经常去市区买过刊,比如《凤凰周刊》、《南方窗》、《书城》等。它们的价格很低,但是为什么那些杂志的某一页要人为地切去某一角?

2、为什么图书馆的外文书籍不标价格?比如AER、QJE、JPE之类。网上和二手购书却有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3 17:34:00

仅从现象意义上说,

1)“切去一角”表示过刊?

2)纸介出版物标价算一种中国特色了,出版界的人也讲不清为什么,也许这是个“路径依赖”,大家“习惯成自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3 17:4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3-23 17:34:00的发言:

仅从现象意义上说,

1)“切去一角”表示过刊?

2)纸介出版物标价算一种中国特色了,出版界的人也讲不清为什么,也许这是个“路径依赖”,大家“习惯成自然”了。

1、当然,杂志本身是过期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十元一本的《凤凰周刊》卖两块五,六元的《南方窗》卖一块五、十块的《书城》卖两块。每本书的扉页都人为地切除一角,我的问题是:过刊销售商这种行为背后的制度安排是什么?重新定价的根据是什么?

2、似乎中国书刊标价方式像荷兰式拍卖,国外书刊标价更像英式拍卖?今天35元从网上买了一本70年代英文原版教材,显然这种不标价方式更利于日后交易。这两种不同标价方式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3 18:08:0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3 17:56:00

1)“切去一角”也许是一种“产权”标识(假设这种做法为其独用)。过刊的成本应该是再订价的重要依据。

2)正因为有了标明的价码,售书才有了“码洋”与“实洋”之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3 18:08:00

切去一角,表示该出版物已经不是“全品”而是“处理品”(或者“残品”)了。这样的再出售也许不违反原先的销售合同。这样定较低价也许就有理由了。

出版物标价只能算一种惯例吧。它在客观上可以为图书销售的流水线上确定一种分配方案(以“折”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3 18:2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3-23 18:08:00的发言:
切去一角,表示该出版物已经不是“全品”而是“处理品”(或者“残品”)了。这样的再出售也许不违反原先的销售合同。这样定较低价也许就有理由了。
呵呵,我也赞成这种推测!不过没有去调查过。那家过刊销售商并不同时经营正常期刊,估计那些过刊是分售点积压后返回上一级分销商。此时,分销商将出版物再返回出版社费用过高,不如将其卖以“处理品”给专门的过刊销售商以挽回一部分损失。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过刊经过一定时间后不再出现,显然分销商调整了下一时期的采购数目;但是还有一些过刊,每一期都会出现在书架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3 18:28: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