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满足应该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起贡献,现在的经济学主要讲物质,
而物质可以认为是满足人的兽性的欲望。
最简单的是衣食住行,但人往往冲动,这种冲动是不是也是满足了人的某种欲望,
享受这种“冲动”,人往往也要付出代价,比如说少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有些时候人就是要冲动一下,
当然有人冲动多,有人少,这就象有人对吃评价高,有人对穿评价高一样,
这个也是画的出预算线的啊,哈哈哈哈。
瞎说瞎说,大家看看笑笑就拉倒。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非常同意你的想法,虽然呆但是事实我们只是在大大谈论物质经济学,而忽视了我们精神经济价值的核算,归根索源还是没有一个合适和科学的核算体系来衡量经济价值,或许再以后能够有个价值核算体系或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经济学承认人有“欲望”,但不探讨欲望的性质与原因。进入经济学视角的只是人们(在欲望与稀缺支配下)的选择(或取舍)。经济学假设人们的这种选择行为具有内禀性/一致性,并将这种选择行为的内禀性称为“理性”,或“理性的偏好”。在经济学中,选择的内禀性、理性、偏好是同义反复。
如果人们在选择行为上不具有内禀性,我们就很难系统地研究并预测人们的行为,也还难提出“偏好”这样的概念。
现实中,这些“冲动”很可能是不内禀的:同时喜A甚B,喜B甚C,又喜C甚A;一会儿喜A甚B,一会儿喜B甚A。如果“冲动循环不等”,经济学就无法将这些冲动纳入视角。而只要满足理性偏好的“两个公理”(完全性与传递性),经济学不须追究欲望(或冲动)的性质及原因,就可对这样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
我认为这是经济学一个假设造成的,经济学的头一个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其实人是非常复杂的,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类的,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很好,所以大家在学好经济学的同时也要对其他方面有所了解否则许多事情不能很好的解释。
如何解决“稀缺”,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应该是当然一直是经济学的重大课题,如果只从资源的“稀缺”来说,不去理解经济人的“理性”或“偏执”,我就认为这样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至于仁兄的“并且人的虚伪指数是统计数字虚伪指数的兆倍。先研究经济先,人性交改宗教人士吧”的话多少有点非“经济学”或“太经济学”了吧
6楼的,对对对,这句话在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课件中能看到。马克思.韦伯将人的行为分为:目标理性,价值理性,情感行为,传统行为。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其实就是目标理性。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很多行为用其他三种解释或许更好。
其实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知道了自己的经济学还没有入门,不能站在统一的思维上看问题,继续努力!!
刚才想想好像也挺矛盾的。稀缺,约束--〉行为。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隐含着假设“理性”,要不然光有这两项外部的约束好像不行啊,不知道行动者是咋想的啊???
男人=色+爱
爱=丘比特=天使
所以 男人=天使+色
佛语说:色即是空
所以 色=0
所以男人=天使+0
所以 男人=天使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