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金融危机而经济动荡不安的2009年终于过去了,而在新年伊始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东方出版社又隆重推出郎咸平新著《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声名赫赫的“郎旋风”重又出现会不会掀起一股反对“新帝国主义”旋风,前景未明,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就如同郎咸平此前出版的每一本书一样,这次他又会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本书的销量会再次攀上畅销书排行榜。郎咸平的书为什么本本畅销?他的观点为什么在内地有这么多支持者?郎咸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学者?北京图书订货会前夕,《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郎咸平。
研究为本 数据说话
能够把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十分形象地表述出来,记者认为这是郎咸平的演讲和他的著作在内地走红的根本原因。但是,郎咸平却不同意。他认为,他的著作最重要的是以研究为本,以数据说话,而并不是“忽悠”,如果“忽悠”,他绝不可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算起来,郎咸平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已经15年了。1994年,他只身从美国赴香港受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随后又受聘担任李嘉诚支持的长江商学院教授,并迅速将研究目光转向中国内地,从此,中国经济论坛出现了一种另类声音,掀起一阵阵“郎旋风”。
郎咸平有很多外号,每个外号都有来历。2001年下半年,郎咸平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2003年,他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2003年9月,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讨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郎咸平在广州某论坛一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再次惊动天下人。2004年,郎咸平提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的论点,又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针对TCL、海尔、格林柯尔等企业,郎咸平都从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几乎是每个观点提出,都会在中国掀起一股旋风。因此,他又被称为郎旋风。
郎咸平在中国最紧密的合作者,东方音像出版社社长许剑秋评价说,郎咸平15年来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还是他学说的影响力改变了中国人僵化、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对企业家和官员,他有“案例系列”;对普通老百姓,他有“郎咸平说系列”;对学者,他有“郎咸平文选”;加上“财经郎眼”电视节目和丛书。四个系列,一个人就细分了内地的经济学图书市场。如今,郎咸平在广东电视台开办的“财经郎眼”收视率已经超过了天气预报。很多城市的书店,都有郎咸平图书专柜。所到之地的演讲,常常是一票难求。
郎咸平思维极为活跃,反映非常敏捷,三言两语都能直指要害。两个小时的谈话,记者应对不暇。当记者询问他为什么总是能发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这完全要归功于当年在美国所受的专业训练。1986年,三十而立的郎咸平去美国留学,奇迹般地在两年半中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8年,郎咸平相继在美国几所名校任教,并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他说,在美国发表学术论文非常困难,只要你能想到的题目美国人都做过了,那么发表论文就一定要从别人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中找出问题,用不同的观点再说一遍。在名师的指点下,以这种独特的治学方法,郎咸平在一流经济学术期刊陆续发表了20多篇论文。经历了10年这样专门找问题的专业训练,现在,想不发现问题都不行了。说到这里,郎咸平大笑。
民族大爱 国家希望
郎咸平一直是个争议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有好事者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提出的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受益郎咸平的有多少人?参与回答的有141人,其中回答在物质和精神上直接受益的有24人(17.02%),在物质上受益的1人(0.71%),没有任何受益的有6人(4.26%),而回答在精神上受益的有110人,占78.01%。这个数据表明,其实在中国,拥护郎咸平、赞同他的观点、从他那学到了很多东西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跟郎咸平近距离地接触,可以观察到,郎咸平个性率真又不乏幽默。有着惊人的精准归纳的能力和深刻的观察能力,他有什么想法马上就会说出来,根本不太介意别人会怎么看。同时,他也并不回避自己有世俗的一面。实际上,他最吸引人的个性魅力还是在他有着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能独立思考,敢说真话。加之随时准备拔剑出鞘的旺盛斗志。作为中国人,郎咸平对整个中华民族、国家、以及真正的老百姓怀有真实深厚的感情。
他说,在中国的演讲,他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但最让他感动的不是演讲后的掌声雷动,也不是对他的演讲好评如潮,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他都会碰到不断地有人问他同样的问题:郎教授,你看我们这个国家怎么办?他认为,这么多人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爱,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因此,他在很多场合,包括去年出的《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这本书中,都谈到中国文化的“大爱”精神。他认为我们的文化,一面表象为“大爱”,另一面又表象为“浮躁、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僵化的思维方式”,这种“一体两面”的魔咒,左右着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最令人有魔咒感的是,我们的“大爱”文化,是“潜藏”的,我们的国人从来不懂也不会表达我们的“大爱”文化,只有在民族遇到大灾大难时才会迸发出来,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明显的案例。我们的大爱文化能够随时随地表现之时,就是中华民族真正腾飞之日!他认为,中国大爱文化的潜藏性和中国文化固有的劣根性,正是谋杀我们经济的幕后黑手!因此,必须打破这个魔咒,让大爱不再潜藏,让文化的劣根性不再成为我们思维的习惯,我们的经济才有救,国家才有希望。
在交谈中,谈到了他要出的下一本书《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在近期的几次演讲中,郎咸平又发明了一个“新帝国主义”的词汇,他用“狼来了”来形容大量外来的金融资本。用“阴谋论”这样的字眼来看待外来的金融资本。他认为,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已经完全地被外资所垄断,甚至有些竟然是整条产业链的“沦陷”,郎咸平又一次与潮流不合拍。当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招商引资,以吸引外资为荣,他却在大声疾呼,不要上当受骗。人家是要把你干掉,控制你的产业链。他总是要把真相说出来,没有人愿意听坏消息、听不好的话,但面对现实,或许只有意识到现实的严峻性,才会有所警醒,继而才能行动……2010年,郎咸平很自信,他相信《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问世,会往所有头脑发热的人身上泼一盆冷水。让他们清醒,甚至会使得整个中国对外合作都会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跟外商谈判,跟跨国公司合作。(朱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