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5791 7
2010-04-19
我与“工业外贸”

                                           ▲廖进中

学校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勾起了我对“工业外贸”专业成长往事的深深回忆,现把它讲出来,也许是不无益处的。
改革开放一开始,为了恢复上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而空缺了多年的湖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学校便决定成立“企业管理教研室”,最初成员是三人:郭军元、盛和鸣和我。因为机械工业企业的流程最复杂,它的管理最有代表性,因此,就把教研室挂靠在机械系,并匀出科学馆二楼楼梯口的一间小房子给我们办公。以后,人员逐步增多,80年代里先后进入的有娄彦博、傅予行、曾庆豹、强益寿、黄雍检、李树丞等,还有从校外调进的宣家骥、王宝康、易华、易可法、范昭信诸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扩大,有必要突破单一在职培训的局限,寻找新的方向招收本科生。但到底开设什么专业最好?我们讨论多次,最后采纳了傅予行和我的建议,创办了后来称之为“工业外贸”的“机械产品出口”专业。其理由:一是,改革开放,开放是潮流,必须扩大出口;二是,我国的出口结构,原来主要是初级的农产品、矿产品,必须改变为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为主;三是,湖南大学是机械工业部的部属高校,为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培养人才,责无旁贷,也是我校“经世济用”办学传统的体现。但问题是,理工科院校办外贸专业,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上面能不能批?师资怎么去解决?生源会不会好?
关于“上面能不能批”的问题的解决,后来在成文山校长的支持下,“敢为人先”地通过在管理专业后加括号予以处理,所以,“工业外贸”是在括号里生存了多年的,原来是归属于管理学科的,直到1998年本专业目录调整时才与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统一命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并划归为经济学门类。
至于师资问题,理工科院校办“工业外贸”,雄厚的机电类师资本不是劣势是优势,而外贸师资,由于学校身处经济落后的内地,靠引进不现实,则必须立足自己培养。于是便有了以后慢慢形成由我主讲国际贸易理论,曾庆豹主讲国际贸易实务,曾德明主讲国际商法,谢赤主讲国际金融,张小奇主讲国际市场等的分工。为了强化外语教学,学校还特事特办,专门成立了外语教研室,也就先有谢卓杰、肖云南,后有廖瑛等的加入。不过,我们也绝不能忘了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黎孝先、湖南外贸学校李振奇等外贸老前辈的鼎力支持!
有点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初担心的生源问题,以后不仅不是问题,而且还成了我校争取优秀生源的引路标。记得1985年,学校派我和化工系周克刚去漳州招生,是年我校在福建的招生名额是14人,其中“工业外贸”1名。但除报考“工业设计”的外,其余所有上线者均以“工业外贸”为第一志愿,有几个不能如愿的家长和考生还找到我们死缠硬磨。有一年,四川的一个考生报考“工业外贸”而被录取到了其它专业,入学后,小小年纪的他找到了当时的校党委副书记刘久成,要求调整到“工业外贸”,书记劝他“要服从分配”,他说“我是在志愿表中填了‘不’的!”。一查,确实如此,于是便改正过来了。
由于“工业外贸”顺应了时代前进的大趋势,办学特色鲜明,一直发展迅速,国内影响很大。成立不久,上海交大、吉林工大就来我们这里取经了,不出几年,由当时的外贸部主办的《全国外贸人才培养会议》就在我校召开了。而我们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经过几年的积累,也开始不断涌现,比如,我从1987年始就有《国际竞争与出口结构优化》等5篇论文在《中国外贸发展与改革》中连续获奖;期间还出版了湖南省第一部《国际贸易教程》,首次提出了“市场领土论”;《工业外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项目还获省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到了1990年,我们便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而于1992年成立的国际商学院,更为“工业外贸”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1996年,该专业成了机械工业部的重点建设学科。
1997年,我们开始向博士点冲击。当时,学校相关部门并不太认可我们的实力,就让我们“自生自灭”地去申报。尤其令人郁闷的是,有一次在东方红广场,我亲耳听到研究生部的一位男科员与人在议论学位点申报问题,他居然说“‘工业外贸’也想报博士点”!但就是在那年冬天,我在湖南商学院开会,有天夜晚,突然接到陈收的电话,说是研究生部周绪红刚刚通知他,我们的博士点申报已经入围,全国排名第二。当时与我住在同一个房间的王耀中向我表示了最真挚的祝贺,我们是好兴奋啊!虽然,那次申报最后没有成功,但却为我们2000年的成功申报增添了信心,打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年,我们课题组的《科研教学互动,推进国际贸易学学科新体系建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教学互动”,一时成为了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流行语。
在后来的全国高校合并潮中,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分别以南北校区名义组建新的湖南大学。2002年4月,原来两个学校的经济与贸易学科联合成立经济与贸易学院,院址设在北校区。我当时是很不愿意去北校区的,一是身体不好,我因劳累过度而引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的后遗症使我行动不便;二是我认为把学院放在南校区的理工科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专业熏陶,更有利于保持“工业外贸”的学科特色。只是拟任院长赖明勇一句“你不去,那我也不去”的动情而责任重大的硬话打动了我,才使我无意中进人了一个“和谐拼搏”的学术群体。到现在,整整8个年头走过来,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已经是全国同类学科排名第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了,新一代学术新秀也在“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茁壮成长起来了,并带动了整个学校经济学大学科的发展,我个人的研究领域也早已向产业经济学拓展,并相应提出了基于城市化推进的现代经济发展“五牛战略”,去年还被推选为《湘商事业十大最具推动力人物》。
三十年多过去了,当初与我战斗在一起的同仁们,或高升或调离,或颐养或仙逝,唯独我一人还在默默坚守,并享受着荣光。每当想起机电产品早已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一大出口产品,每当看到我们培养的学生频繁地活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一个大学教师的成就感就会在我心中油然而生。2006年10月,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五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的全体大会上“吹牛”:我一个农民出身的“工农兵大学生”,怎么也当上了博士生导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是我入对了“工业外贸”这个行啊!而且,正因为我没有“入错行”,所以,我的夫人也就没有“嫁错郎”!结果,全场掌声雷动、一遍欢腾,我陶醉了,我流泪了。
当然,也有人对我常提及“工业外贸”,很不以为然,但我至今不悔:若没有“工业外贸”的为中国出口结构优化而艰难诞生、而苦苦追求,焉能有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学科今天的辉煌?若没有“工业外贸”拿下的湖南省第一个经济学博士点,焉能有经济学科的强劲春风重新吹拂“千年学府”的校园?就是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当下,焉能不需要用“工业外贸”一贯坚持的经济理念来引导我们“转方式、调结构”?
(2010年4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22 11:23:07
老师好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4 12:57: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6 22:31:07
湖大,千年学府之称,再加上并了以前的湖南金融学院,经济学更是上了一层楼!
再加上有这等务实的学者,潇湘大地,惟楚有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7 22:04:30
我就是成都某大学工业外贸的毕业生,学校开了四门机械类课程,再开了些外贸课程,可惜了,很多人外贸没学好,机械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大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系的老师都没有办法给我们上课,因为我们的机械课程太少,他没法教,最后划了几道题目考考,就这样,工业外贸专业被胡出来了。在学校的时候不以为然,现在工作了,回过头来想想,工业外贸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耽误了很多的学生。一些人的不经调研,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的想出这么个专业,以为是好的,但最后效果很差,就像高职里面前几年搞所谓的双专科,要专科生读四年,结果现在不搞了,啥原因?不好,不科学。仔细想想,工业外贸不也是如此吗?工业+外贸,双专科,以为这样就可以造就既懂机械又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了,很错误,啥人才都培养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7 22:12:16
现在的高校一味的要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将人才培养的全部责任都扛到了自己肩上,我认为,人才培养是三方责任:学校责任+政府责任+企业责任。企业不要想不培养、不投入就一下子就用到合适的人才;政府也不要想不沟通,不尽责就会有很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学校你也别想就依靠你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就能培养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实三方都要尽到责任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揽的 太多,企业揽的太少,政府协调投入不够,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甚至有些人提出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化”的培养,那我们要培养的是精通工作过程的机器人吗?他的思想如何发展,他的前途在哪里?工作过程化的培养模式必将失败,但有一些人会从中得名得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