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思林 谢丹 来源:《能源》
世界工厂的污染和资源消耗正催生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以及它所急需的“造雨人”
无论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是谷歌的绝佳拍档佩齐、布林,如果晚
创业10年,他们都将错过各自领域的伟大拓荒期,而只能做时代洪流的追随者。颠覆者的第一步最难迈出,他们一定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巨大价值,经历了青涩、痛苦的艰难磨砺,其后才是开创一个大局面的故事。在全球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领域,叶东正是这样一个开创者。
45岁的叶东是青云创投的创始人兼总裁,8年前他选择了冷门的环保产业,在全球首创性地把风险投资聚焦于此。期间,他一度窘迫到靠给别人做顾问来补贴行政开销;8年后,清洁技术产业成为全球热门产业,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9中国最具影响力40人”,是中国风投界的唯一入选者。还有250个清洁会议邀请他,他选择了其中的80个参会。
这一境遇的大背景是,2009年底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正全面引爆清洁技术产业。据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清洁技术在2009年已经成为15个行业中风险投资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比例高达78.9%。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未预料到,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正是在中国。中国晋升世界工厂的同时,其附属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榨取和遍布全国的超级工地,都使之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洼地。与汽车产业的深度开发不同,这一市场还远未被充分挖掘。
叶东无疑是全球最早深耕这个领域的投资者。8年里,他带领青云创投在这个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领域投资了20多个项目,其中有3个已上市退出,包括著名的赛维LDK、南京中电光伏,还有多家公司只欠临门一脚—2010年如果市景良好,青云创投将迎来集中收获期。
与最近一两年才嗅到清洁技术投资价值,蜂拥而至又充满迷茫的同行相比,叶东正显示出对这一复杂行业超然的驾驭能力。2003年,叶东投资了建筑节能公司佩尔优,此后国家开始倡导节能减排;2007年,叶东投资做储能产品提供商汇能科技,一年多后智能电网开始大热;2008年,叶东投资二手车网帅车网,2009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二手车……如同考试总能“押对题”,人们甚至猜测,青云创投似乎能“左右政策”。
青云创投的“出手快”也令业内咋舌。很多同行需要考察1年的项目青云在1个月内就拍板。一个极致的例子是投资挪宝新能源(国内地源热泵领域的领先者),叶东与挪宝创始人孙国平在上海的168酒店里只用了1个半小时就谈成,在此之前,出价比叶东高出60%的风投大有人在;在此之后,面对陆续找上门的投资者,孙国平再也没有考虑过其他人。
何以如此?叶东喜欢用一个比喻回应外界的猜测:青云在这个产业偏冷时涉足,8年来清洁技术已经从20度上升到90度,甚至沸腾,别人看到的是结果,但青云一直近身观察,能够敏锐感知温度的每一点变化。叶东可以省略很多对产业调研、怀疑、试探直至确信存在价值的考察环节。这是颇令人沮丧的优势—清洁技术的发轫已成历史,新加入者永远没有机会再经历这个过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叶东都潜行在风险投资界的喧闹之外,甚至被人视为一个“异数”。当全球清洁技术产业的投资额逐年翻番,成为VC感兴趣度最高的行业时,外界又惊讶于叶东的远见与执着—但更多的人只愿承认,他仅仅是入行早,运气好而已。将叶东的成功归结于“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不无道理,但却大大低估了叶东这一深谙中国文化的风险投资人的自我修炼的价值。
叶东是中国第一批国际投资专业学生,毕业后又在1980年代后期的中信咨询为顶尖国际巨头提供投资咨询。而此后10年硅谷高科技公司和创投公司经历,让他尽数掌握国际化的风险投资方法论。因此,可以理解投资对象常常难以想象青云对技术和商业模式细节的推敲;但叶东本人更喜欢强调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坚信西方的技术一定要由中国的灵魂来指导;与红杉中国合伙人沈南鹏用数据变量保证决策的可靠不同,叶东这个当年的校园诗人更习惯于用价值观和对大势的判断做事。
熟悉叶东的人相信,上述主张并非是他作秀的一种姿态,而正是叶东8年来在清洁技术领域这一个极其独特的行业痛苦悟道的结论,是一个原创性风投商业模式之所以诞生的内在逻辑。
黑暗中的摸索
2000年,叶东在硅谷的第十个年头,天花板不期而至。彼时,他加入美国中经合集团成为一位职业投资人已5年有余。初看起来,他已经是硅谷华人中的优胜者。但叶东看到的是,互联网诞生在美国,它与美国资本携手成就了硅谷在全球IT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这一伟大产业的核聚变过程中,华人受制于进入时间和文化掣肘,始终无法成为主流投资人。
故事若就此发展下去,叶东的最大成就也就仅限于一个硅谷的追随者。不安于此的叶东开始探索他想要的终极价值,他问自己:是否存在一个产业,它具有中国原发性,但也是全世界最主流的产业。同时,它还适合将美国的资金、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市场、人才优势结合起来,有风险投资切入的空间和价值体现?叶东笃信,如同硅谷缔造了全球最成功的风投公司红杉,发现并把握这个产业崛起的过程,他也可以缔造创投行业价值链的最顶端的伟大公司,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硅谷投资者的步伐。
不久,叶东和几个华人朋友在硅谷创立了V2V基金管理公司,专注硅谷和中关村之间的项目投资。在与他的老朋友、清华控股董事长宋军在硅谷偶然重逢后,尽管没有想明白,叶东仍决定回到中国寻找这个产业。2001年,V2V与清华控股合资成立清华创投风险管理公司(后更名为青云创投)。这开启了叶东此后异常曲折,却充满开拓性的第二人生。
2001年8月,带着上述思考,当叶东与仅限于环保公益捐助的香港LESS基金接触时,对方对环保的专注启发了叶东。他和对方探讨,何不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来做环保?双方一拍即合。此后叶东又拿到了亚洲开发银行的一笔定向环保基金。彼时,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民众的全球公民意识开始启蒙,叶东隐约看到了环保,或者说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希望。他只是不知道,他需要为此等上多长时间。
8年后再复盘这段经历,叶东认为他一开始就在用一种商业的方式做公益的事情。在2007年,他将之总结为“利成于益”,即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创业者也能获得物质上的极大回报。但在当时,叶东所选择的路从未有人走过,他需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摸索前行。他给自己许诺了5年期限——5年之后,如果不行,他就改行。
外界已经很难了解,叶东刚从硅谷“阳春白雪”的IT投资投身于“下里巴人”的环保投资时的心理变化。他走遍了上海的垃圾填埋场、深圳的污水处理厂、河北的污泥处理厂,臭气熏天的场景触目惊心;他所寻找的公司不再像IT公司一样位于北京、上海,而多在偏远的农村,有的需要颠簸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一些创业者小富即安时常让谈判难以开始;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创业者竟然用一些拙劣的手法另立公司,掏空受资公司原本的生意……
当全球在注视着中国晋升世界工厂时,叶东看到的却是硬币的另一面。而更让其投资难上加难的是,第一只基金的出资人希望叶东像一个真正的公益组织一样,在决定投资前,先要审查项目的“三重底线”。即作为一家环保企业,其自身也必须同时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否则会被一票否决。于是,在所有财务和技术审查展开之前,叶东他们会亲自到员工宿舍数清楚每间屋子住几人,到公共浴室去计算每几个员工共用一个淋浴喷头;在检查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到该企业客户的工厂里亲自查看,以保证他们没有雇佣童工。
对于尚在发展早期的中国环保企业来说,有良好经济效益但打各种擦边球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一家污水厂账面盈利3万元,但老板直言不讳地说实际盈利是2000万元。他许诺,投资当年就可以拿麻袋装钱,但前提是不能阻碍他做假账。让叶东感到无奈的是,在他早期看过的全国十几家污水处理厂中,没有一家符合他的底线标准。
让叶东没有想到的是,这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提高成功率的作用—它至少可以保证,经过其严苛考察的企业具有彻头彻尾的环保基因,同时也是创业者是否具有更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保险绳。尽管这在8年后让叶东感到欣慰,但在当时却只能让人绝望。
因为第一支基金的规模仅有1300万美元,有限的管理费常常捉襟见肘,叶东不得不为一些公司做顾问以补贴行政开销,甚至一度面临被收购的危险;作为三名员工之一,他的工资只有1万多元,巨大的收入落差让他不得不把在美国的家人接回国内生活。
但真正的痛苦在于甚至看不到希望。在2005年之前,叶东的生活一度暗无天日。他可以投资的领域极其有限,“三废处理”已经涵盖了这个产业所有的投资方向,太阳能、风能则在2005年以后才出现。“我不知道投资的企业能不能最终上市,只有继续走下去。”叶东说,他当时就像一个黑暗中的独行者,不知道何时才能遇见光亮。
在2004年开始募集第二只基金时,叶东终于遭遇最难以忍耐的平台期。尽管基金的名字叫做“中国环境基金2004”,却直到2005年才募集完毕。他到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无形中成为清洁技术的中国代言人,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这的确是一件对人类有益的事情,Sowhat?”在奔波于英国、挪威、法国、德国、以色列1年多后,他募集到3000万美元。
事实上,叶东大可选择回到他在硅谷熟悉的轨道上去。叶东向《环球企业家》坦承,他曾想过同时运作两只基金,一只做IT类投资,一只继续他环保的艰难跋涉。让IT的投资回报来补贴环保,但却最终在稍加犹豫后拒绝了找上门来的IT投资人。“投IT必然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叶东告诉《环球企业家》,“我不想成为追随者,我想搏一个更大的机会。”
彼时,另一个困难是,曾在早期给予叶东极大品牌溢价的清华创投的名字,在2005年也因国家政策限制而不能再用。但现在看来那段时间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彼时,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正在悄无声息地聚集能量,无锡尚德在2005年中期开始私募,“那时刚好是两只基金的空档,我们有机会投,但第一轮有限的钱投完了。”叶东回忆。2005年12月,他在报纸上看到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的消息。那一刻他知道,天亮了—对整个中国清洁技术产业而言,无锡尚德的上市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后,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开始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一个个新能源首富就此诞生。
2007年5月18日,青云创投投资的南京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上市,半个月后,赛维LDK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与此同时,叶东开始募集第三只基金,不到1年,募集资金就剧增至2.5亿美元,是前两期基金总额的6倍。“如果说2005年尚德上市是看到一丝曙光,到现在,已经天光大亮。”叶东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