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0-4-22 14:43:28
房价,涉及太多东东,不是能简单片面看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5:06:39
who2006 发表于 2010-4-21 20:1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早已明确指出……政治……经济……经济……政治……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深以为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6:00:13
1# jyscb

土地能不能也股份化,让国家和个人分别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6:25:44
问题不在耕地上,而在小产权房上。你不按套路出牌,既得利益者当然不干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7:33:21
扯淡,你知道中国人口有多少吗?每年从国外进口多少粮食吗?要是没有耕地的话谁养着我们大家啊 1# jysc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7:35:51
wbl81522700 发表于 2010-4-22 17:33
扯淡,你知道中国人口有多少吗?每年从国外进口多少粮食吗?要是没有耕地的话谁养着我们大家啊 1# jyscb
您的意思是日本人都饿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8:05:26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10-4-22 00:26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00:16
你说吧,什么现象,没现象说起来容易不知所知。
呵呵,这就是现象啊。连续的高速经济增长,难道不是制度收益?

土地承包前和土地承包后,一年之差,主要农产品产量立刻不一样。

1977的中国和1978年的中国,除了领导人的思路发生了些变化,有什么重要的“约束条件不同”?

您如果非得说1977年的土地不承包和1978年的土地承包,都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制度最优”,我觉得十分的不好理解。
-------------------------------------------------------------------

关于国家制度变迁,比如土地制度变迁的知识与信息,对我这类票友而言,的确太少。我说一个1959-1963出现自留地,1978-1979出现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的解释吧。见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第一篇,关于土地与国家所有制变迁解释的,他的解释不是从领导人思路切入的,他从国家在农村土地收益指数与成本指数的角度,两者相减即为当期制度租值,在1959到1961年,这个租值是负的,而且相比前期,这个期间的租值是最小的,根据需求定律,当期制度变迁可能性增加,就出现了自留地经济。同样道理,1978至1979年,这个租值也是负的,所以出现了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两种解释,两种学术态度,都是各人选择的结果,都肯定是符合理性假定的。若要从可观察可验证的角度看,两种解释的高下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8:16:56
张三兄,我再来说说产权界定与合约均衡的问题。

我举的例子是一般市场里的买卖行为,根据巴泽尔公共领域的定义,由于完全界定买卖双方消费者剩余多少的成本巨大,所以,现实交易中,买同样的商品,比如苹果,要是能讨价还价,你买的价格与我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你挑选到苹果的质量与我挑选到苹果的质量,也是不同的,虽然标着的价格是一样的。因此,各类人在实际买卖苹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多少是不同的。巴泽尔给出的总原则是谁更能影响净收益,谁能实际攫取的消费者剩余就多。而谁影响净收益的能力,来源于对苹果质量的信息,还有对各类卖苹果者的信息等,谁的信息多,谁的信息租值大,也就是他能攫取的消费者剩余更多。


这个关于一般商品买卖攫取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解释中,界定消费者剩余的成本也是合约均衡的变量,要是这个成本为零,根本没有各类买方与卖方中,谁人攫取更多信息租值,攫取更多消费者剩余的问题了。所以说不能把产权界定成本与合约均衡分离开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8:32:10
希望小产权的房子有竞争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9:29:06
二位版主的理论水平高啊。仰视。
我的想法很朴素。我相信力量,如果我掠夺你比与你立约交易容易,那就会掠夺;立约要有力量平衡。
假如我们可以瞬间解除美国所有契约,那基于现有禀赋重新掠夺或立约的结果肯定不是现状。
历史的发展方向也许有必然性,但变化时点似乎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19:51:40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18:05

关于国家制度变迁,比如土地制度变迁的知识与信息,对我这类票友而言,的确太少。我说一个1959-1963出现自留地,1978-1979出现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的解释吧。见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第一篇,关于土地与国家所有制变迁解释的,他的解释不是从领导人思路切入的,他从国家在农村土地收益指数与成本指数的角度,两者相减即为当期制度租值,在1959到1961年,这个租值是负的,而且相比前期,这个期间的租值是最小的,根据需求定律,当期制度变迁可能性增加,就出现了自留地经济。同样道理,1978至1979年,这个租值也是负的,所以出现了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两种解释,两种学术态度,都是各人选择的结果,都肯定是符合理性假定的。若要从可观察可验证的角度看,两种解释的高下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吧。
蓝田兄,我当然同意周老师的这个解释,并且,不认为他的说法和我有什么冲突。直观一点套用华主席在十一大报告的说法:“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问题是:“制度租金”是所有的“约束条件”么?为什么在其他条件大致相仿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制度的不同,就能导致收益或者说“制度租金”如此之大的区别?这难道说明的不正是一个和您相反的结论:并不是所有的现存制度都一定是“既定约束约束下的最优制度”?而往往是在几乎不变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制度交易还有改善的空间?

当然,有一点我估计我们的意见没有什么分歧:帕累托改进的力量通过交易的方式最终可以使得制度走向既定约束下的均衡,这个均衡是有帕累托效率的。(效率并不以经济增长率为衡量指标)

我们的分歧在于,现状是否一定就是已经实现的制度均衡。我的看法是,放在几年,十几年这么个窗口内,未必一定是。具体落实在中国的地权问题,就一般情况而言,“国家”相对于实际正在支配某块土地的个人,信息优势也好,剩余控制权也罢,优势谁属不是一目了然么?均衡下有效率的配置究竟最后回落到哪里,恐怕也很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02:30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18:16
张三兄,我再来说说产权界定与合约均衡的问题。

我举的例子是一般市场里的买卖行为,根据巴泽尔公共领域的定义,由于完全界定买卖双方消费者剩余多少的成本巨大,所以,现实交易中,买同样的商品,比如苹果,要是能讨价还价,你买的价格与我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你挑选到苹果的质量与我挑选到苹果的质量,也是不同的,虽然标着的价格是一样的。因此,各类人在实际买卖苹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多少是不同的。巴泽尔给出的总原则是谁更能影响净收益,谁能实际攫取的消费者剩余就多。而谁影响净收益的能力,来源于对苹果质量的信息,还有对各类卖苹果者的信息等,谁的信息多,谁的信息租值大,也就是他能攫取的消费者剩余更多。


这个关于一般商品买卖攫取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解释中,界定消费者剩余的成本也是合约均衡的变量,要是这个成本为零,根本没有各类买方与卖方中,谁人攫取更多信息租值,攫取更多消费者剩余的问题了。所以说不能把产权界定成本与合约均衡分离开来的。
第一段,我同意。

第二段,在game theory的框架下,不需要“产权界定成本”的东西,只需要“信息结构”,信息结构决定信息费用,实际上就是交易费用,所以无需蛇足。

合约均衡,被信息结构决定,这就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11:06
sfpg1234 发表于 2010-4-22 19:29
二位版主的理论水平高啊。仰视。
我的想法很朴素。我相信力量,如果我掠夺你比与你立约交易容易,那就会掠夺;立约要有力量平衡。
假如我们可以瞬间解除美国所有契约,那基于现有禀赋重新掠夺或立约的结果肯定不是现状。
历史的发展方向也许有必然性,但变化时点似乎没有。
合约均衡就是在说“力量”,社会契约保证起码的正义。

正因为“掠夺”不是现状下几乎所有人的占优策略,所以掠夺不是常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16:29
产权界定成本可能源于信息成本,也可能源于技术条件等等,信息不是唯一因素,博弈概念即互动概念,当然是很重要的,但要加入具体约束条件,才能推出的验证含义的推测,现在的博弈理论,一般真是game theory,与奥数玩逻辑方法一样,没有经济含义。

我抽象能力不行,没实例,我无法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21:52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10-4-22 19:51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18:05

关于国家制度变迁,比如土地制度变迁的知识与信息,对我这类票友而言,的确太少。我说一个1959-1963出现自留地,1978-1979出现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的解释吧。见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第一篇,关于土地与国家所有制变迁解释的,他的解释不是从领导人思路切入的,他从国家在农村土地收益指数与成本指数的角度,两者相减即为当期制度租值,在1959到1961年,这个租值是负的,而且相比前期,这个期间的租值是最小的,根据需求定律,当期制度变迁可能性增加,就出现了自留地经济。同样道理,1978至1979年,这个租值也是负的,所以出现了较大面积土地承包到户。两种解释,两种学术态度,都是各人选择的结果,都肯定是符合理性假定的。若要从可观察可验证的角度看,两种解释的高下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吧。
蓝田兄,我当然同意周老师的这个解释,并且,不认为他的说法和我有什么冲突。直观一点套用华主席在十一大报告的说法:“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问题是:“制度租金”是所有的“约束条件”么?为什么在其他条件大致相仿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制度的不同,就能导致收益或者说“制度租金”如此之大的区别?这难道说明的不正是一个和您相反的结论:并不是所有的现存制度都一定是“既定约束约束下的最优制度”?而往往是在几乎不变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制度交易还有改善的空间?

当然,有一点我估计我们的意见没有什么分歧:帕累托改进的力量通过交易的方式最终可以使得制度走向既定约束下的均衡,这个均衡是有帕累托效率的。(效率并不以经济增长率为衡量指标)

我们的分歧在于,现状是否一定就是已经实现的制度均衡。我的看法是,放在几年,十几年这么个窗口内,未必一定是。具体落实在中国的地权问题,就一般情况而言,“国家”相对于实际正在支配某块土地的个人,信息优势也好,剩余控制权也罢,优势谁属不是一目了然么?均衡下有效率的配置究竟最后回落到哪里,恐怕也很清楚。
--------------------------

什么是约束条件,什么是约束行为选择的关键约束条件,是要实地调查研究,才可能知道的,我们无法先念知道。实地调查研究是发现关键约束条件的必要条件,靠坐在办公室里猜,猜中的概率太低了。当然,在理论上,要玩纯逻辑,玩体系,也是一个分工,只是相对于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猜中真实约束条件的概率相对很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25:13
别说了,都是假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34:02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20:16
产权界定成本可能源于信息成本,也可能源于技术条件等等,信息不是唯一因素,博弈概念即互动概念,当然是很重要的,但要加入具体约束条件,才能推出的验证含义的推测,现在的博弈理论,一般真是game theory,与奥数玩逻辑方法一样,没有经济含义。

我抽象能力不行,没实例,我无法思考。
额,貌似这个问题也没办法实例啊。

今天主流的合约理论(激励理论,信息经济学),好像都已经离不开博弈论了。一个数学工具而已,背后并非没有思想,你完全可以往里加上“具体约束条件”的。蓝田兄我建议您可以看看拉丰,梯若尔,都很不错的。

一切交易费用都可以理解为信息费用。因为在完全信息下没有“制度费用”,也无需制度,个个都是火眼金睛。所以信息结构本身就包含了交易费用的含义,包括“产权界定费用”在内(产权界定成本的说法不如产权界定费用)。无需另起炉灶的。

技术条件是通过改变信息结构起作用的。约束条件,本身就有成本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44:34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20:21

什么是约束条件,什么是约束行为选择的关键约束条件,是要实地调查研究,才可能知道的,我们无法先念知道。实地调查研究是发现关键约束条件的必要条件,靠坐在办公室里猜,猜中的概率太低了。当然,在理论上,要玩纯逻辑,玩体系,也是一个分工,只是相对于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猜中真实约束条件的概率相对很小。
问题在于,“一切制度都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这样一种说法,本身已经彻底排除经验的可能,反倒只是一种武断的先验,难道不是么?

还是落实到具体的命题:我不认为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土地公有化体系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相反它从一开始就面临产出大幅减少(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持续存在无法实施和制度变迁的内在压力。这样的制度,不是已实现的合约均衡,更不会是“约束条件下人类最好的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56:32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10-4-22 20:11

合约均衡就是在说“力量”,社会契约保证起码的正义。

正因为“掠夺”不是现状下几乎所有人的占优策略,所以掠夺不是常态
要是正义是常态那就好了 。
如果不是南北战争战事吃紧,林肯不会解放黑奴。(林肯家就有奴隶)。
如果不是英国殖民者,印度现在可能还是种姓制度(现在也是隐性存在)。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想且能投票啊。

兔子那文章不错,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0:57:57
对哦,这个小产权房,究竟是啥情况,售价低廉,仅仅是没有两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1:04:03
jyscb 发表于 2010-4-20 14:15
小产权房不慎透露了房地产业的天机——土地(空间)资源的统购统销,触犯了包括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内的既得利益群体。所谓“保护耕地”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绝大多数小产权房都建在正常的建设用地、甚至是荒地之上,最多也就占些农民自己的宅基地。18亿亩红线的退出者实质为利益集团的一部分,为高房价作理论支持!
我们的高房价,仍旧由供求关系决定。
-------------不过,这个供求关系,是由房地产及相关利益者控制的。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控制,就不是“市场—市民”问题了,而是“公权—公民”问题。我们严重贫乏“公民”---------这是高房价的根源。


另外,从经济学上来看,当利润率足够高的时候,高价、捂盘反而对任何卖主都最优,对整个卖方也最优,从而,卖主们容易实现默契或串通,一致对外。

再从成本上来看,我们的房屋成本相对而言是很低的:

房地产成本真相大揭露(转贴)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64581&page=1



国土资源部:北京21项目平均地价占房价的25%
http://house.focus.cn/news/2009-07-27/722148.html


开发商自爆楼盘成本:涉110部门 毛利润率22%
http://house.focus.cn/news/2009-07-28/722347.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1:12:11
张三兄,你给我加个约束看看,用博弈理论的,再好是动态的,多步策略的那种,你用博弈理论加约束条件推测出有验证含义的命题来,而我们用传统的、非博弈理论解释不了的那种。张五常说他没见到过一个,在我阅读范围内,我也没见到过一个。

博弈论,我学过,包括静态、动态,一次博弈,多次博弈,最基本的纳什均衡到颤抖手精细均衡啥的,呵呵,挺好玩的,训练思维而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1:20:12
泡沫经济催生的!加之市场价值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1:42:18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10-4-22 20:44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0-4-22 20:21

什么是约束条件,什么是约束行为选择的关键约束条件,是要实地调查研究,才可能知道的,我们无法先念知道。实地调查研究是发现关键约束条件的必要条件,靠坐在办公室里猜,猜中的概率太低了。当然,在理论上,要玩纯逻辑,玩体系,也是一个分工,只是相对于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猜中真实约束条件的概率相对很小。
问题在于,“一切制度都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这样一种说法,本身已经彻底排除经验的可能,反倒只是一种武断的先验,难道不是么?

还是落实到具体的命题:我不认为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土地公有化体系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相反它从一开始就面临产出大幅减少(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持续存在无法实施和制度变迁的内在压力。这样的制度,不是已实现的合约均衡,更不会是“约束条件下人类最好的制度”
-------------------------------

这个与我所说的中巴车工资合约变迁是同类现象。在劳动力价格低条件下,计件工资是最优的,在劳动力价格上升时,计日工资是最优的。人民公社的变迁,肯定也是有约束条件的,这个约束条件变化了,所以人民公社开始采用,后来不采用。这和我的中巴车例子是同类的。把计件工资类比成人民公社制度就可以了。问题是,我们是在经济发展,劳动价格上升后,才来看两种工资合约的,有了关于两种工资合约,特别是有了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个约束条件的变化,我们才得出,中巴车计时工资比按件工资优的结论的。当时,劳动力价格低时,计件工资就比计时工资优。人民公社的现象,同理。

要说武断,所有假设都是武断,理性人假定是不是武断?科学是不是武断?“所有现象必要规律”也是武断,这个意义上,科学都是一种信仰而已。如果认承理性人假说这个武断,承认人的行为选择在约束下求极大值,那么,逻辑上可以推测出,所有人的行为,考虑到所有约束条件,都是帕累托最优的,都是效率最优的,约束条件变化了,才导致行为选择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2:43:51
永恒不变的主题:房价!房地产泡沫的酝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2 23:21:27
天生要素分配不公  要素价格分配机制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02:06:23
PFPF,两位版主的论战,相当精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02:22:11
这说的也太抽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07:51:52
弄不明白的房价啊,调控的政策也是不疼不痒的,不见成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3 08:41:22
支持低价调控!必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