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谔《新中国》曾精确预言上海世博 (更多内容见上面附件)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陆士谔(晚清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提到了他: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摘自2009-11-12讲话稿)”
《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1910年)写下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令人万分惊叹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主人公陆云翔在1910年做了一个梦,醒来后他惊异地发现上海已是一派全新的繁华景象。城市里地铁穿梭,洋房鳞次栉比,跑马厅附近修建了大剧院,陆家嘴成为金融中心……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科技、交通、建筑、医学、工业等诸多方面,与今天的真实情况所差无几。此外,书中还提到很多事物,如通光避雨的雨街、供普通百姓乘坐的飞车、可以在水面自由行走的水行鞋、类似电影情节效果的焰火、只用“汽”不用水的新式浴法等,至今尚待实现。本书最令人称奇之处,是写到万国博览会,即现在所称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的情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预言的细节与百年之后的现实精确吻合,令人惊奇。
陆士谔,这个一辈子行医的小说家,成了准确预言上海世博会的晚清奇人。
《新中国》预言和现实
对比摘录
原文:《新中国》初版于1910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现状:《新中国》发表于1910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时间上大致吻合。
原文:我问:“京沪也通了火车么?”女士道:“通了早已多时了。自从洋债还清后,沪宁铁路归了官商合办。于是就把此路接通了京汉,成为京沪铁路。”
现状:京沪铁路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于1968年建成。京沪铁路连接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沿途大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目前正在建设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原文:炼钢厂炼出的钢,比英、德名厂所出的,还要坚硬耐用。
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占据全球近40%的钢铁产量。从1996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原文:从前是西人的跑马厅,现在已变成戏馆了。
现状:上海大剧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原文: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
现状:2010年在上海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原文:此刻,全世界无论哪一国,所用各东西,几乎没一样不是中国货。丝茶、瓷器、绣货、漆器各品,本是吾国土产,更不必说了。
现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MadeinChina的标签。
原文:照“总督”两个字解说起来,那西藏必定是改了省了,但不知几时改的省?
现状: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原文:一瞬间,早到了黄浦滩。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车子走到桥中,我便向浦里一瞧,昨日泊着的十多只兵船,都不知开向那里去了。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那里是浦东!四十年前的南京路,也不过这样繁盛。
现状:浦东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如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