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课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构成(十一):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
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是指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和原有的经济活动格局等。主要包括各个产业部门、生产单位间相互联系和协作配套状况,供水、供电、交通与通信联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居民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包括商业网点设置、教育、文娱、体育和医疗机构等),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职工的补给等因素。
对于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结合现实需要与可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而对于不利因素则应尽力避开,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例如,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有钢铁基地,是近1个世纪前在当地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综观其钢铁工业布局的历史基础,有其仍可继承、利用的若干有利因素:
①有近代兴起较早的工业和天然良港作依托;
②本地市场广阔;
③与当地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工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协作联系,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地域组合,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作依托;
④上钢三厂等个别企业的区位选择尚比较合理等。
这对今后的发展无疑较为有利。与此同时,所存在的不利因素亦较显著:
①由于当初是在本地市场需要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所以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尤其是远离铁矿、煤炭等原料、燃料产地,长久以来形成了陈旧、落后的调铁炼钢、二次化铁的布局模式,这在工业先进国家早已被淘汰。二次化铁要多消耗大量的焦炭、生铁、石灰石、萤石、耐火砖等原料、燃料,而且还释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
②地区布局呈现“外钢内材”格局。拥有炼钢能力的几个骨干大厂分布在浦东和吴淞等当时的城郊接合部,钢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96.5%;而一半以上的钢材产量则由分布在市区之内的各个中小型厂完成。这种分布格局导致钢铁和钢材生产的脱节,产生了大量不合理运输。
③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轧钢厂多与居民住宅区混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都对上海后来的经济活动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因素能促进钢铁工业更好地发展,但同时为克服或优化原有布局中存在的缺憾必然会带来大量改造成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