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江洋大盗”危害更烈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
李醒民
 
剽窃、抄袭、伪注、伪署名司空见惯,然而,学术“江洋大盗”并没有引起众人的警觉,唤起社会的警醒。
现今的学术界,可谓鱼龙混杂、无奇不有。且不说剽窃者层见叠出,抄袭者目不暇接,伪注者花样翻新,伪署名者司空见惯,因为这些下作行为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学界大多能够一眼看穿。他们迟早会落得惶惶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累累若丧家之犬,户户鄙弃。
剽窃、抄袭、伪注、伪署名虽然可恶、可恨,但毕竟是暗夜中的勾当,行窃者多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更为可恶、更为可恨的是那些明火执仗的“江洋大盗”。对此,学界和学人往往目迷五色、美丑不辨,甚至认为顺理成章。江洋大盗的恶劣行径对学风败坏更大,对学人的腐蚀更甚,对学界的危害更烈。相形之下,学术小偷不免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然而,江洋大盗的丑行并没有引起众人的警觉,唤起社会的警醒。为此,我们在这里略施笔墨,将这些败类的劣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醒世人。
有权、有钱、有势的江洋大盗有权力和财力纠集一批“侍立者”——或已被驯服,或乐于帮闲,或急切谄媚,或为保住既得利益,或欲加官晋爵,或者别有所图——住豪华宾馆,游名山胜水,然后命令或授意其捉刀代笔,汇集成册,署上自己的“尊姓大名”。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此类人物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因为他的“学术成果”把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囊括其中,俨然是响当当、硬邦邦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了。岂不知,由于学科迅速分化,知识急剧增加,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20世纪就基本销声匿迹了。当下在中国居然还能冒出这样显赫的“尤物”,也算是对世界的“莫大贡献”了。使人惊诧的是,此类江洋大盗不仅不被指斥为盗贼,而且依旧稳居高位,颐指气使,神气十足。这真应了一句古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有权的江洋大盗略逊一筹,但也多是带“长”字的。有权自然也就有一定数额的钱供他随意支配;即使暂时囊中不鼓,也能很快以权换钱。此类江洋大盗也有明目张胆者,恣意强占他人成果据为己有。不过,在多数场合,尽管他们从来不参与具体研究,还是每每在下属论著上署名,而且往往作为第一作者;或自命不凡地当集体编著的教材和著作的首席编著者、论文集和会议录的主编、实验报告的最前署名者。因为他们是大学、学院、系科、研究所的头头,权大学问也跟着长,何况出版费用是他们弄来的。于是,有权者顾盼自雄、理直气壮,当事人也好像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即使后者心里有点那个,也不便直说,争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有钱的江洋大盗虽然档次低一些,但是行事却畅通无阻。他们完全按市场规则办事: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现在的世道,钱上能通神,下能使鬼推磨,当然用钱也能为自己买来文章或书稿,而且署名权和财产权可以一并买下。这事在学界屡见不鲜,一些政界头面人物和演艺明星也竞相效尤——不知道是谁传染给谁的,也许是同一社会环境下同时滋生的怪胎。也有掏钱共同署名的。因为当今这个年代,不管发表论文,还是出版专著,都得用钱开道,否则有谁搭理你呢,尽管现成的高水平论著就在你的手头。就这样,有文者无钱,有钱者无文,二者一拍即合,交易旋即搞定。这可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尽管无钱者也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势的江洋大盗以“师长”居多。他们不见得有权、有钱,但是还是有点“势”的,所以也经常在其学生或晚辈的论著上不当地署名(署名次序有的在前、有的在后),而后者往往也乐于或默认如此,或心里不痛快也只能认命。按理说,作为师长,如果真的亲身参与学生或晚辈的研究,比如资料收集、文献研读、内容思考、文字撰写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性贡献,在其文上署名未尝不可,甚至是名正言顺的。但是,有些师长根本没有直接参与研究,只是做了一些本分内的指导、审阅、把关工作,动辄就想在学生或晚辈论著上署名,这就很不应该了。说起来,也够难堪的:这些所谓的师长或因年迈体衰心力不济,或因事务缠身无暇顾及,或因实惠全要无法分身,或因好大喜功冷落学问,或因上蹿下跳心不在学,或因抛头露脸心神不宁,以致一年到头也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所以只好以人家成果给自己装门面,以免受名归而实不至之讥,以便把既得利益继续收入囊中。有势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享其成,实在有失师长的风范、尊严和人格。把他们列入江洋大盗之范畴,似乎有点冤枉,但是在抢劫别人的劳动果实上,确与江洋大盗别无二致。唯一的差别是,他们不是青面獠牙的“武抢”,而是温柔地宰你一刀的“文抢”。正因为披着师长的外衣,所以隐蔽性更强,不容易为外人识破,甚至成为学界的潜规则和集体无意识,其危害更为致命——因为他们贻误的是未来的学人,而这些人以后很可能像他们一样盘剥自己的学生或晚辈。
总之,高官、权威、上司、导师之类的人物霸占和窃取下属或学生学术研究成果,乍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巧取豪夺的江洋大盗。与学术小偷相比,江洋大盗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对这种劣迹往往视而不见,更要命的是,乃至将其作为常规而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一切严重威胁学术共同体的和谐运行,阻碍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腐蚀学人和学子的灵魂,毒化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