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突伸于黔、湘、鄂三省,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山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增长快,人力资源素质低,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区域。这里“人同族,民同俗,山同脉,水同源,自然禀赋相近,人文风情同习,经济水平较低”。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改变这些贫困地区的面貌,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使渝东南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经济仍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据入户问卷调查,再结合上表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普遍维持在1500—20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很大一部分农民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也有一部分人家里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但总的情况却不是很好。
(一)渝东南地区农民收入偏低且结构单一
在渝东南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主要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30.16%,养殖业占7.93%,外出务工占53.97%。除了一些老弱病残外,年青的人都靠外出务工挣钱。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7.5%的家庭至少有1个人外出务工,有的家庭有2个,3个甚至更多的人外出,大部分的人外出务工,这就使得大量的农田荒芜,或是产量不够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种植业的发展,如果一遇到自然灾害,那种植收入将会更少,比如今年,因为干旱的缘故,农民种田收入在1200元左右的就高达46.86%,使得粮食生产基本上只能够全家人的生活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粮食可以用来卖,所以外出打工这一单一的收入就成了农民主要的收入。
(二)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1.渝东南地区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与富裕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相比差距很大:双桥区、巴南区、大足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在3100元以上,而渝东南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普遍在1900元左右;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也比较大:黔江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000—2000元的就占30.4%,而彭水县的农民人均年收入1000—2000元的只占26.7%;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年收入也有较大的差距:彭水县的郁山镇与普子镇;黔江区的正阳镇与濯水镇等收入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2.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彭水县联合镇广东村,由于煤炭资源多,农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就占26.7%,而郁山镇万家村无任何矿产资源,农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仅有7.1%。
(三)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增收难
农业纯收入主要是来自种植业纯收入和养殖业纯收入,在笔者所调查的区域内,种植业结构调整往往通过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来减少或增加农产品产量,同时通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现金收入来影响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更多的是通过新型猪品种的替换从而卖出更好的价格来增加养殖业现金收入,而不是增加喂养的数量。调查中了解到,因为受到猪饲料生产(多为玉米、红薯等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农户家庭劳动力的限制,喂养数量的增加较为困难,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农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
彭水县调查农户现金收入的变化(元)
以2002年价格为不变价格计算,在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中,现金收入由2002年的190元增加到2005年的345元,增加了155元;在养殖业纯收入中,现金收入有305元提高到488元,增加了183元。由此,2002——2005年间每一户的农业收入现金变化量为338元,调查农户2005年的家庭纯收入比2002年有所增加,在增加的收入中,其中农业收入增加338元,即农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量只占农户纯收入增加量的12.4%,换句话说,如果将农业现金收入的变化全部归功于农业结构调整,那么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贡献仅为12.4%,与外出打工相比,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有限。虽然2002——2005年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更多依赖于外出打工方面的收入,其贡献超过50%,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即使农业现金收入的变化全部归功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也仅为12%左右,因此可以说,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这一地区农户的收入,但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