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目前无论是“处江湖之远”的诉求和“庙堂之上”的呼声都对最近一段时间来的房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以接受。而这次调控“运动”无论是在发声人物的等级,还是音量的强度都超过了历次“国N条”的程度。因此不少机构不少人对此次调控抱有很大的信心,甚至不少人得出房价“拐点”论。而且如果深入地思考这次调控的招式或许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本意——敷衍!
如果用传统经济宏观经济学中比较粗糙的方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部分。前者以开放商为主,依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输血进行市场开发;后者以购房者为主,其中包括刚性的需求和弹性需要(包括投机性质的市场主体)。从这个划分方式上,政府的调控自然可以分为对供给方面的调控和对需求的调控。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调控应该是供需两方面同时进行。
如果我们仔细留意这次的调控政策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务院下发的通知还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管制,针对的无一是需求。美其名曰是打击投机性的需求。
如果在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政策似乎都是针对银行贷款的限制,什么首付几成,什么三套以上可以停发贷款。这些是从控制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出发的控制。即便再严格也控制不到那些手握大量现金的投机者。这个恰恰误伤了中产阶级,而对更为富有的阶层则是“法外开恩”。
而令人失望的两个杀手锏却迟迟不见踪影:对房地产商信贷的控制和对超额物业持有环节的税收政策。虽然重庆这次貌似非常激进地想试点房地产税,但是目前看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只要联系一下背景材料就可以发现近期如果没有“黑天鹅”出现,这两个杀手锏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
两个非常关键的背景材料:从2004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的背景下,无奈而又激动地找到土地出让金这个摇钱树。目前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此外,由于中央政府不断以改革借口将包袱不断甩下地方,在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称的语境中,中央政府也只有默许地方政府对这棵摇钱树的过度依靠。另一个背景,由于2008年到2009年默许地方政府构建融资平台,目前地方政府的财务风险已经到了一个值得警戒的程度了,一不小心就演变成系统性风险;
从这两个背景出发,针对房地产的信贷紧缩必将影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造成市场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假设针对房地产商的信贷紧缩,将造成地方政府一级市场的不景气,甚至出现退地的尴尬情况,而土地市场的收入恰恰是地方政府融资抵押(可能不太恰当)最主要标的。一旦情况出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财务风险将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此时中央政府绝对不可能袖手旁观。因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不期望出现这个情况。所以也就有调控政策上的“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另一个杀手锏,针对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暂且视为物业税)。比较合理的情况是将土地出让金转变为物业税,该税种兼有调节税的功能。虽然针对这个税收的立法呼声一直都非常高,N年前就列入人大的立法规划,但是至今迟迟无法实现。这个必须明白:这个税种兼有调节税的功能,也可以简单理解对针对富人利益的税种。而立法、议法的各位大佬们几乎清一色都是课税对象——向自己挥刀的事情总是异常艰难的。因此近期全国性的实施该法令可能性几乎为零。
通过以上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此次调控依然是一次装腔作势的敷衍,至少目前所出的政策都属于此类。这些政策的作用只能是暂时性地影响市场的心理,并顺便打击一下一向规规矩矩的中产阶层。
(以上的文字,只能视为一些牢骚和废话,并不是严谨的分析,因为没有一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