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二楼的观点。现在的情形和十余年前不太一样了,凡是能够让民企(包括外资)自由进入、平等竞争的行业,国企基本都不见影踪了。比如,饮食、纺织、造纸等等。一楼谈到的国企高福利,多是指垄断行业的国企。它们以意识形态干预(所谓关系国计民生)为利器,以限制其它企业平等竞争为特色。大致在2004年时,一家出版社的食堂工人就曾跟我爆料,他们每天工作1小时,月薪超过5000元(就是今天该出版社所在的西部地区食堂工人的平均工资绝不会超过每月1500元),这当然是以民营企业不能投资进入出版业为前提。以城乡结合部而言,中国电信对安装宽带、电话等服务项目态度恶劣,固定电话通常都有月租,资费高昂。而外资开发的skype网络电话,每分钟0.17元(打遍全国甚至到美国等国家),一张卡可以使用半年,只要电脑可以上网就能捆绑使用,没有任何月租和固定的安装费用。其唯一的弱点是手机、座机不能向该用户拨号。现在无法确知的是,这究竟是技术上的问题或者是有关部门有益设置了准入障碍。这类例子实在俯拾皆是。
因此,笔者对楼主的问题做如下回应,(1)现在国企集中于不准民企平等竞争的行业(如土地买卖、开办银行、出版教育等),(2)因此这种人为形成的垄断,造就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它以损害消费者的福利、生产者的自由进入为代价,全民所有制企业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部分既得利益集团者所有的企业。3)近期,这类企业开始向其它领域延伸,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对经济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1、它将规则上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制度化,整个社会为“富人阶层”生产而不是为全民生产。就以房市而言吧,如果以集装箱为材料制造房屋,每个(能容纳普通的三口之家)的价格约1万元左右。如果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上述材料在欧美土供应地会成为廉价房屋的主要原料。但是,我国并没有出现上述用于居住的房屋市场。这当然是当局垄断土地供应,造成土地供给下降,因此开发商只能针对富人阶层开发的恶果。
2、它还会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企业精英、知识分子如自利立场出发,同既得利益集团结成同盟,才是获取一个高于他由市场决定的人力资本价格的终南捷径。
对该现象的批评,杨小凯先生约在10年前就在“后发劣势”一文中就做了精辟分析。令人悲哀的是,杨先生的预言看来今天在某种程度是应验了。